父母手段無情,逼迫孩子,耽誤的是三代人的幸福

2019-10-22     名校家長

文:秋韻

最近,一檔綜藝節目《不好說特想聽》,讓人看得特別揪心。

在節目裡,兒子訴說了自己從小被媽媽實行高壓管制的生活:卸房鎖、看日記、砸手機,時時監控他,事事逼著他,讓他一個本地人,在北京活得毫無歸屬感。

他和媽媽的對話,就像雞同鴨講:

-「媽你知道嗎?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樣。」

-「你能面對現實一點嗎?」

-「媽,我累!」

-「要從小讓你有跌撞感、挫敗感,你才能長大,我知道你會恨我,我認了!」

媽媽對於兒子的哭訴,不以為然,高高在上地用一種自己認為的「慈愛」的目光強調:媽媽這是為你好,逼你成長!

整個談話過程中,兒子小心翼翼地詢問,語氣極力討好,還夾雜著怕媽媽突然發作而緊繃著的表情,唯唯諾諾,毫無一點少年的生氣。

這是一個在媽媽長期高壓逼迫下長大的小孩,他表現出來的,只有對童年父母逼迫生活的不滿和遺憾,想要訴苦而不得的無奈和委屈,看得讓人心疼。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父親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事實上,我們並沒有採取什麼特別的育兒方式。

為人父母,我只能說,你的確可以為子女安排你想要他們過的生活,但這不一定就是他們想要的。」

小扎爸爸的這句話,最應該說給節目裡的媽媽聽:

不逼孩子選擇父母想要的,而是准許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

在漫長的育兒過程中,父母常常陷入誤區,以「為你好」來逼迫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軌道走。

孩子痛苦,家長煎熬,到最後,變成互相指責,互不理解。

其實,優秀的孩子,從來都不是逼出來的。


一、家長正確的引導,比逼迫更重要


演員海清,曾經也是虎媽一枚,她的微博時常會分享一些兒子的「作品」,每一條里都透露著她的驕傲和兒子的聰明好學。

而海清也非常享受「母親」的角色,常常陪著兒子一起去學習,一起去感受生活。

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她曾經強迫兒子練習鋼琴,但在兒子眼睛裡看到學習的絕望後,內心被深深地觸動。

從此沒有再強迫,而是讓兒子去學習他喜歡的東西。

在媽媽的引導下,兒子後來喜歡上了大提琴,還成了首席,她很欣慰,也慶幸自己能及早明白引導的意義,才讓兒子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曾把三個孩子送進史丹福大學的香港歌星陳美齡,也這樣分享過她的育兒理念:

不要做先寫作業再玩這樣的安排,學習就是玩,玩就是學習,學習和玩是不分開的。讓孩子有興趣去尋找答案,學習不是辛苦的事。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不同的生命,感受不斷的美好,感受幸福的能力。為了將來某一可能的成功,而忽略了本該領略的童年,這是不可取的。

前幾天,有位9歲女孩周亦涵橫渡瓊州海峽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在周亦涵很小的時候,爸爸游泳常常帶著她,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她漸漸愛上了游泳。

去年爸爸成功橫渡瓊州海峽,讓她也萌生了挑戰的念頭。

爸爸很支持女兒的行為,並指導她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每天利用空閒時間游泳,游泳5公里,一周堅持6天,她很自覺地按時完成任務。

周亦涵說:能成功橫渡瓊州海峽,要感謝爸爸一直在旁邊陪伴和引導,否則,她可能堅持不下去。

確實,有了父母春風化雨般的引導,和點石成金般的陪伴,做任何事情,都會變容易起來。

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曾說過: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真正的教育在於引導,而非逼迫,引領孩子將興趣發揚光大,帶領孩子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這才是正常的人生軌跡。


二、優秀的孩子,靠養成自律習慣約束自己


近日,網上一位8歲女孩寫作業的視頻火了。

視頻中的小女孩筆挺挺地坐著,安安靜靜地寫著每一個字,她寫的字都像印刷體一樣好看,看得出來,她很享受寫字的過程。

據孩子的媽媽稱:女兒練字一年半了,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自律性很強,平時練字媽媽覺得已經非常好了,但是她覺得還可以更好。

不僅如此,小女孩在舞蹈鋼琴美術方面也沒落下,從周一到周日的課外課程很滿,女孩自己也喜歡,從未讓父母操心。

確實,小女孩的從未放棄,離不開媽媽的鼓勵,但支撐她堅持下來的,還是她本身的自律。

縱觀身邊能長期堅持的朋友,很少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完成的。

相反,得到的是父母帶著尊重的幫助,只有經歷過,孩子才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同樣因自律而聞名的,還有足球名將C羅。

C羅原本是葡萄牙某小島上一個殺馬特少年,12歲離開家鄉到里斯本踢球,此後就是一段漫長的堅持之路。

他每天自己的鍛鍊長達4小時,從未沒間斷過。他對自己的飲食要求也異常嚴格,極少喝酒,每天的食物都是低脂,低糖。

長期的自律,讓他33歲的年齡擁有23歲的身體,開掛的球技,逆生長的身體,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他的極度自律。

莎士比亞曾這樣說過:

不良的習慣會隨時阻礙你走向成名、獲利和享樂的路上去。

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伴隨孩子的一生,而養成這這些習慣,首先就要從自律開始。

這些極度自律的人,並不需要父母的強迫,驅使他們不斷前進和堅持的,是內心真正的熱愛,也是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三、正確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快樂成才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家長自古以來就對孩子們寄予了超高的期望,為孩子的成長操碎了心,那麼該怎樣正確地引導,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呢?

1.發掘孩子的興趣

皮亞傑認為:「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興趣為先決條件。」由此可見,興趣是孩子學習一切的源頭。

著名的虎媽蔡美兒,曾一度地逼著女兒學小提琴。

在媽媽的強權下,女兒12歲成為了耶魯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但她依然排斥小提琴。

在一次和媽媽的爭吵里,女兒大聲喊出:我恨小提琴,我恨你!

之後,媽媽妥協了,讓女兒選擇了網球。因為有興趣,儘管從零開始,但她卻激情澎湃,短期內成績顯著。

興趣的培養,不是讓孩子奪取所謂的名次。通過興趣,引導孩子拓展思維,收穫的獨特人格魅力,這才是以後可以伴隨一生財富。

2.引導孩子自己做計劃

莫米諾奇曾說過:我們不能選擇適合教育的孩子,但可以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

鄰居孩子漠漠8歲,因為在小時候看到媽媽買的一本推拿的書,突然間就對穴位感興趣起來,並立志長大後要當一名無國界醫生。

媽媽知道孩子的夢想後,和她一起做起了規劃。讓孩子學習武術英語歷史地理,從身體健康到語言交流逐一學習,孩子參與後興趣高漲,樂此不疲。

刻意地引導孩子,給孩子提前規劃,並不是掌控孩子的未來,而是在告訴他不知道的事情,幫他想想不到的事情,帶他看看不到的風景,引領他走走不到的前路。

3.經常激勵孩子

再大的興趣,在長期的堅持和學習中,也會偶爾有想要退出的時候。

在孩子堅持不下去時,不要採用懲罰的方法對待孩子的錯誤,而要用愛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在孩子取得進步時,家長要及時地鼓勵孩子,讓孩子更有上進的動力。

這樣才能促使孩子有旺盛的求知慾和學習動力,任何的學習才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雖說不逼孩子「72變」,誰幫他擋「81難」,但如果從小就把人生想像成有「81難」,成長的路恐怕真的會走得更坎坷。

真正讓孩子變得優秀的,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而是永遠站在自己身後的父母的尊重與理解。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沒有逼迫的環境里,快樂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Nkt9W0BMH2_cNUgUP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