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90後」大學生這樣寫下青春——守護綠洲 助力扶貧

2020-05-05     南陽網

「你們還記得曾叔吧?他家『鎮店之寶』,那根1米多長的巨型肉蓯蓉被預訂出去了。」在上海交通大學「綠格公益」實踐團同學的聯繫群里,這則消息讓大家很振奮——看來「雲公益」精準扶貧起效果了。

同學們說的「曾叔」,是甘肅省民勤縣的一位肉蓯蓉種植大戶,多年前,他還只是以收購藥材為生。如今,他家種植的梭梭林已有四五千畝,其中嫁接了肉蓯蓉、鎖陽的近兩千畝。今年春天,曾叔學會在網絡平台上直播挖肉蓯蓉,這讓千里外的客戶大飽眼福,像「鎮店之寶」這樣一單就能賣幾千到一萬的價格。而推動這一切的改變發生的,則是來自上海的一群「90後」。

在上海交通大學,有這樣一群志願者,從2015年開始,他們每年夏天跨越兩千公里,來到民勤這個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的小縣城,開展防風治沙工作。曾經,這裡的沙漠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吞噬著小城。當地人有個土辦法,用麥草製作成方格來固定沙土,隊員們於是給隊伍起了名字叫「綠格」。固沙後,在方格里種上梭梭樹,腐爛的麥草可為植被提供養分,綠色就這樣向沙漠縱深蔓延。

初到民勤的志願者發現打草方格並不是易事。似火的驕陽、時常的沙暴,缺水少食、打地鋪、住簡易帳篷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但也恰是這種艱苦環境的磨礪激勵了「綠格人」。4年來,他們共組織來自40餘所高校的500餘名志願者參與其中,累計固定黃沙2000餘畝,種植治沙作物3000餘株。「最初的隊伍是生拉硬湊的10個人,現在隊伍已經拓展到上海的多所高校,甚至有四川大學生加入隊伍。」「綠格公益」創始人、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劉智卓說。

「我們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如果能讓治沙創造出經濟價值,當地人可能就會主動去種樹了。」劉智卓介紹,志願者結合治沙經驗和專業所學,提出了一種治沙循環新模式:通過在本身經濟附加值低的梭梭樹上嫁接肉蓯蓉等高經濟價值作物,為當地村民創收,又進一步刺激了村民種植更多的梭梭樹。這樣,在實現環境治理目標的同時,也實現了精準扶貧。為了優化這一模式,他們邀請了來自多所高校的專家教授親臨民勤指導肉蓯蓉種植技術,上海交大環境學院也與民勤縣人民政府完成精準扶貧的對接工作。經過努力,治沙與扶貧的新模式初顯成效,當地已形成了肉蓯蓉7000多畝、鎖陽10000多畝的種植規模。

經濟作物種植出來,銷路又成了難題。在每年的志願行動中,志願者都會主動通過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快手、抖音等網絡平台對當地的農副產品進行推介,積極拓寬產品銷路。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民勤當地正值收穫季節的肉蓯蓉、人參果等農副產品銷售受到極大的影響。

「人參果一月份上市,但正趕上疫情,人參果滯銷,當地政府和電商平台推了微信,我們關注到了,就轉到自己朋友圈裡讓大家幫忙。我們很快想到,其他農產品會不會也出現問題?就主動聯繫了實踐時借宿的家庭。肉蓯蓉從三月份開始上市,就鼓勵他們做雲直播。」劉智卓說,「因為種植梭梭樹、挖肉蓯蓉的過程對不少城市人來說是很新鮮的,而且用更直觀的形式呈現,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民勤的沙產業。」

於是,志願者與他們服務期間借宿的農戶們聯絡,鼓勵大家開設淘寶網店、利用微信朋友圈宣傳、通過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台直播帶貨,並通過手機錄屏、電話指導等方式講解如何使用網絡。

「真的要感謝這些志願者,感謝網絡,讓我們這裡的優質農副產品被更多人知道和認可,我現在快手上有一萬多粉絲!」「曾叔」說起這幾年生意越來越好的沙產品直營店,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而參與這場別開生面的「網絡教學」的志願者也紛紛表示,在服務國家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能以這樣的方式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去,既是交大人責任擔當的體現,更讓自己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

「像我們這樣連續去了4年的老隊員,都和當地農戶結下了很深的感情,有句話叫『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就像每年寒暑假回家一樣,去那裡會有回家的感覺。所以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也是我們的心愿。」劉智卓表示。

「直到風沙止步」是這群志願者的口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這群「90後」用青春守護著綠洲、情繫著農戶。冬去春來,騰格里沙漠中的梭梭早已紮根大地、抽芽吐葉。待到今夏,新一批的綠格志願者又會奔赴騰格里沙漠,在沙漠中種下千千萬萬希望的種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ID74nEBfwtFQPkdiNM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