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微法院4.0版本已可實現網上立案、查詢案件、在線送達、在線調解、在線庭審、申請執行等20餘項功能,實現從立案到執行全流程在線流轉
運用網際網路多元糾紛化解平台,將民商事案件引導到非訴訟途徑,通過訴源治理,降低因訴訟帶來的社會對抗度
打官司不必到法院,手機就可以立案;發現一條證據,動動手指立即向法官提交;開庭在即,遠在異國他鄉照樣實時參加庭審……這是「中國移動微法院」帶來的改變。
在浙江,千千萬萬的群眾已經享受到司法創新帶來的訴訟便利。截至2019年7月31日,浙江省移動微法院累計訪問量已超過5295萬人次,日均訪問量超過15萬人次,辦理案件49.93萬件,送達55萬件次。
而這一切,距離移動微法院誕生才22個月。
法院執行員將強制騰空現場的情況通過移動微法院發送給申請執行人(餘姚法院供圖)
求解「移動網際網路+法院」
「最早想解決的是網上立案率低的問題。」浙江省餘姚市人民法院院長應啟明回憶創立移動微法院的初衷時說,2017年前後,浙江多地基層法院因「案多人少」而苦惱。
能不能用微信小程序開發一個平台?讓老百姓不必老跑法院,法院又能提高辦案效率。
2017年9月,餘姚法院開始求解「移動網際網路+法院」這道加法題。寧波一家網際網路技術公司接下這個只有十幾萬元開發費的項目。
「第一次測試,虛擬法庭上,模擬雙方當事人登錄後,兩邊顯示的是微信頭像和暱稱,就像個聊天室,原、被告都分不清。」30多歲的立案庭庭長杜健回憶說。
技術公司的設計不符合法院工作流程、訴訟程序規範和法官工作習慣。於是,杜健和十多名青年法官加入了項目組。那一個多月,他們白天上班,晚上挑燈夜戰。「幾乎每天修改更新七八項功能。」杜健說。
2017年10月,中國首個移動微法院——「餘姚微法院」1.0版本正式上線,並不斷疊代優化。餘姚法院開啟了「指尖司法服務」,有當事人說,就像「把法院裝進了口袋」。
6個月從浙江走向全國
項目落地了,但餘姚微法院能不能走出實驗室,被廣大當事人接受?
2017年10月的一天深夜,項目組成員、民庭女法官袁冠飛忽然發現有人登錄「立案區」,她頓時睡意全消。「有人提起離婚訴訟,要求立案,還上傳了一張杯盤狼藉的餐桌照片,證明家庭生活不和。」
就這樣,第一起主動立案、第一起遠程調解、第一起在線開庭、第一起跨國調解……短短几個月,各種首例案件不斷出現,微法院生機勃勃。
在參與辦理一些特殊案件時,微法院也彰顯了優勢。例如,在一起離婚案中,夫妻雙方均為聾啞人,按照以往訴訟模式,調解、開庭需要手語翻譯在場輔助。但通過微法院,當事人、法官三方在線打字,破除了溝通障礙。
「技術在高效便捷之餘,還多了一份人文關懷。」袁冠飛說。
了解到這一創新舉措後,寧波中院進行了「移動電子訴訟」項目的試點工作。很快,微法院試點在浙江全省推開。
試點3個月後,2018年4月,最高法院信息中心牽頭組建微法院全國聯合項目組。經過4個月全力攻關,面向全國法院推廣的「中國移動微法院」正式上線。
「移動電子訴訟」便利法官群眾
移動微法院有多便捷?
山東某保險公司員工王亞龍,是餘姚微法院第一起在線調解案件的一方。這起保險糾紛中,當事人分散在全國5個地方,最遠相距1000多公里。「在線調解大大節省了時間,是一項實實在在的便民舉措。」王亞龍說。
浙江某銀行工作人員黃芳說,有了移動微法院,原本需要反覆與法官核實的涉案帳戶凍結、解凍信息,可以在手機螢幕上實時顯示,一目了然。
不少律師也成了移動微法院的「鐵粉」。浙江陽明律師事務所律師沈忠華說,移動微法院在庭審環節大大節省了律師的在途時間,真正實現「一次也不用跑」就能參與訴訟活動;在調解等環節,律師可以隨時利用碎片時間,提高執業效率。
一些令人撓頭的跨國官司難題也迎刃而解。2017年11月,一起追償權糾紛案件在餘姚微法院進行調解。案件被告遠在非洲尚比亞經商。如採用傳統訴訟模式,公告送達程序將十分漫長,被告人回國應訴也很困難。
承辦法官將被告方某引導至餘姚微法院,在線送達了相關訴訟材料,雙方同意在線舉證、質證,還原案件事實。最終,雙方當事人成功達成調解。「微法院使這一案件的訴訟周期縮短了4個月。」承辦法官說。
除了便利當事人,法官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截至今年7月底,藉助移動微法院,浙江法官人均結案數量為164.51件,同比增加5.17件。
此外,由於全流程在線,法院的執行工作更加公開透明。
餘姚法院執行庭庭長俞國平說,以往執行工作最大的痛點是信息不對稱。「通過移動微法院,當事人可以隨時向執行法官提供執行線索,執行法官外出執行的照片、錄像、文字、語音等信息也可以同步到手機端,讓權利人及時獲知。」
網際網路思維改變司法實踐
目前全國推廣的移動微法院4.0版本已可實現網上立案、查詢案件、在線送達、在線調解、在線庭審、申請執行、網上繳費等20餘項功能,實現從立案到執行全流程在線流轉。除刑事案件外,占法院收案量90%以上的民商事、行政、執行案件都可使用移動微法院完成訴訟流程。
在受訪法律界人士看來,移動微法院技術創新仍大有可為。
例如,當前依據民事訴訟法,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等不適用電子送達。「這是為了防止案外人冒名頂替、文書被篡改、當事人忽略甚至拒絕簽收等情況。」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高艷東說,運用網際網路身份認證等技術,就能消除線上送達風險,為實現全程在線訴訟提供技術可能。
此外,移動微法院的司法實務創新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支撐。對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院院長李占國建議,加快電子訴訟立法。對電子訴訟的原則、立案、送達、證據、庭審、裁判、執行,以及電子卷宗和檔案管理等訴訟全流程作出系統規定。
有人曾質疑微法院損害法庭的威嚴性、儀式感。但受訪法學界專家認為,通過規範、約束和懲戒,虛擬空間同樣可以讓當事人感受司法的威嚴。
今年3月,餘姚一名原告因不服判決,在移動微法院上反覆留言辱罵被告和法官,最終被司法拘留15日。
李占國說,除了繼續推廣使用移動微法院,浙江省高院正努力利用網際網路多元糾紛化解平台,將民商事案件引導到非訴訟途徑,通過訴源治理,降低因訴訟帶來的社會對抗度。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記者:張奇志 吳帥帥 |編輯:吳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Hs_wm0BMH2_cNUggZ9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