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進行思考和整理,你的信息都是「垃圾」

2020-12-11     光醬語言研究所

原標題:沒有進行思考和整理,你的信息都是「垃圾」

很多小夥伴和我一樣有做筆記的習慣,各種筆記app里堆滿了數據、資源還有課程筆記。我的印象筆記中有接近500條筆記,語雀有400條筆記,雲筆記有800多篇文章,還有3個網盤接近20個T的資料,自己全部看完,學完並不太現實。朋友經常調侃我,說我就是一個「松鼠精」,喜歡囤東西。

現在靜下心來看看,這些年,學了各種各樣的課,看過各種各樣的書,摘錄和記錄了超多筆記。但現在的去看這些筆記和資料,雖然給它們分了類,但是它們剛剛收錄的時候是什麼樣,現在依舊是什麼樣。在我們尋找資料的時候,我們發現還是的要花好多時間在一大堆文件中去尋找我們需要的那個。它們就如同被閒置在牆角的箱子,並沒有什麼用。

知道我看到了《思考的整理學》這本書,它的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的名譽教授,而且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他用豐富和深刻的思想,提出了很多獨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這些方法確實讓我受益良多。

接下來來和大家分享下讓我受益頗深的幾個點:

01|要做好斷舍離,不要沉迷囤積

作為「松鼠精」的我,像老人一樣,面對著「破銅爛鐵」都捨不得刪,捨不得扔,總是想著萬一到時候用上了,找不到怎麼辦,於是乎,你會發現堆積的東西越來越多。其實我很能理解老人們對於物件的珍視,他們處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所以現在他們擁有了,就不想失去它。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對知識的執著其實就是源於對知識的渴求,所以我們才會瘋狂囤積知識和書籍。

事實上,這個行為只是讓我們物理上的占有了書籍和雜誌,並不會讓我們Get到更深層的東西,如果我們沉浸在這種數量的幻覺里,那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地掌握它們,所以我們看書和整理內容時一定要注意,將真正具有底層邏輯的知識保存下來,將具有經典魅力的書籍保留下來。只有它們才能夠將內容變成自身的力量,這些內容也非常值得我們進行翻閱和重溫。

所以我們不要只沉迷藏書數量上的增加,這會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們的思考。

02、學會遺忘,騰出空間來思考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方式都是填鴨式的教育,這樣一來,我們的大腦就像是個倉庫,不斷地儲存知識。學校的各種考試,時刻檢查著我們大腦里是否忘記了什麼,時刻提醒著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很重要,所以我們總是害怕遺忘,這些年的教育最終讓我們形成了慣性。

我們的大腦不僅要儲藏現有的知識體系,還要起到思考,接納新事物。但是它終究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的大腦被亂七八糟的東西所填滿,那麼我們處理起新信息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必須要將一些無用的知識處理掉,從大腦里刪除,騰出足夠接納新事物的空間,只有這樣,我們的大腦才能夠高效進行。

只有學會遺忘,大腦才能騰出空間和自由度來,打造更多有創造性的東西。那麼有時候,我們真的要用到被遺忘的知識,怎麼辦?電腦、手機的普及給這些容易遺忘的知識提供了存儲空間,當我們需要運用到它們時,只需要提升我們的搜索能力即可。這樣一來,我們的大腦就能夠花更多的時間在更有創造性的東西上。

03、只有經歷時間的考驗,才能成為經典

思考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輸出觀點或作品,那麼它是否有價值,那麼就需要等待時間的遺忘和考驗,我們會發現歷史學家很少評價近現代的歷史,那是因為這些方案的推行並未經歷過時間的檢驗,並不知道最終結果會如何,如果此時沒有任何依據和考量的批評會讓大家的覺得他太過冒失。

新生事物太過嶄新,需要經歷時間的推移,才能夠看到他展現出來的姿態。

諸子百家的文學,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到漢代之前,其實並沒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是經過後人的編著,解讀,思考,創新,才讓這些內容得以留存,在不斷的理解和解讀中,煥發新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經典內容會被大家所遺忘,只有極少數的作品能夠在時間的長河中留存下來,這個就是他體現出來的永恆價值。

無論是想法還是輸出,對於外界的過濾是我們必經的關卡,只有時間的考驗下挺過來了,才能夠浴火重生。在進行思考整理時,不妨順其自然。

整理思考是一門藝術,而學會遺忘,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論是書籍、學習資料,我們在整理的過程中,要學會遺忘,給我們的大腦釋放一些空間和自由度,對於已經習慣存儲、喜歡囤積、害怕遺忘、想快速顯示成效的現代人來說,這其實非常難。我覺得大家真的可以看看證書,你會愛上這種極簡,沒有負擔的生活。

嘗試對思考進行斷舍離,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EnrUnYB9j7PxaI7hQ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