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名中使用最多的字是「村」與「莊」。通常村與莊並稱,名為村莊,村莊即為村落。是指大的或多個人類聚落形成的群體,多為農村或城鄉結合地區那些未達到建制鎮標準的鄉村集鎮。
一般的村是指在鄉鎮下面一級的民間組織,是一個有行政能力但是非政府的組織,機構叫村民委員會,併入城鎮的村委會多數改稱為「社區」。社區在行政上接受街道辦事處領導,它沒有行政級別,工作人員的主體是社區幹部,由三年一次的換屆選舉產生。
「村」分為自然形成的村落和行政管理村。「行政村」是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設立的村民委員會進行村民自治的管理範圍,是基層群眾性自治單位。行政村可以包括若干個自然村,也可以是一個大的自然村分為若干個行政村。在南方很多地區沒有「莊」,直接就是「行政村」。而在北方多數地區,每個村下面還會有幾個自然莊,村的級別就比莊又大了一些。
泱泱大周村古鎮,絲綢染織業發達,素有「旱碼頭」、「金周村」、「絲綢之鄉」之稱,是名副其實的魯商文化發源地。清朝皇帝乾隆南巡途經濟南,正值元宵節,聽說周村掛燈極盛,遠近聞名,便駕臨觀賞,所見果然名不虛傳,龍顏大悅,即御封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還有淄博的西大門——王村,這裡是名著《聊齋志異》的誕生地,中國小米醋的始祖和發源地,在齊魯大地小有名氣。
「莊」 指傍路而成,有一定的驛、旅、商、防之功能的村落。多數是古代某個姓氏家族從外地遷移來的聚集地。後來也可能有外姓遷入,但莊裡總有一大姓氏,他們可能就是最早遷移來的家族。「莊」可以理解為建築在山林田野間的住宅,也指舊時皇室、貴族、地主在鄉下的大片土地及其建築物,即莊園。所以叫「莊」的地方,多數有過大戶人家在此建過住宅或擁有莊園。「莊」一般冠以莊主的姓氏為名,如張莊、王莊、劉莊、李莊等。
「廟」是舊時供祖宗神位、神佛或歷史上有名人物的處所。家族為了祭奠方便或彰顯本家族的勢力,都會爭先建「廟」。所以,走進北方的村落,常看是否有「廟」。一般來說,「有廟的叫村,沒廟的叫莊」。
魯南的台兒莊位於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古代時期,水運交通相對發達。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當時「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明、清兩代的帝王,每每經京杭大運河巡視江南,都要在台兒莊登岸巡遊。
位於博山城北四公里處的大莊,是孫氏大莊支派的發源地。據查,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的孫氏先祖從章丘蕃六莊(今稱礬硫莊),長途跋涉,徙居淄川屬地的大莊安家落戶,遂成村落,莊名沿襲為孫家大莊。孫氏家族人文薈萃,歷史上出過諸多科舉名人,仕宦。據歷史記載,僅明、清兩代,就有八名進士,十名舉人,四百多名秀才、監生,廩生、庠生在冊。孫氏家族不斷四射繁衍,若在淄博地區孫姓相見,開口先問「是不是大莊孫」?每年前來大莊認祖歸宗的祖孫不斷。孫氏墓園坐落於大莊村南,占地五十餘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與「村」、「莊」齊名的還有:埠、堡、鋪、店、寨、關、驛、屯、營、所等眾多名稱。
埠,本意為停船的碼頭,即江河沿岸及港灣內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裝卸貨物的建築。隨著發展許多碼頭成為了市鎮。現在一般指有碼頭的城鎮,也泛指城鎮,舊時常指與外國通商的城市為商埠。
「埠」和「阜」容易混淆,「阜」是豐富,富有的意思。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其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取名大有時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之意。
張店東北部的中埠,建村於戰國時期。因村落處在鐵山東側之中,地勢又較高,取名為中塊;又因此村址在冶里和黃金中間,故名「中部」,諧音順為「中埠」。
店:商鋪或旅舍的意思。店鋪,即商店,是坐商進行貿易活動的場所。民間習慣稱大者為「店」,小者為「鋪」。店鋪的營業場所,也叫「店面」、「鋪面」,「門店」,「專賣店」等。另外,旅舍也叫「店」,舊時稱住旅舍為「住店」。用「店」做為地名的很多,如:張店、辛店、柳店、淄河店。
大張店是淄博的主城區,最初名曰「黃桑店」,在黃桑店的商賈中以張氏家族為最大,門店極多,子孫繁衍極盛,後世中多人位居高官。官商兩路通吃的「張家店」,宋朝時取代黃桑店之名,元代時簡稱為「張店」。1988年,當時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任重親筆為張店題寫了「天下第一店」的條幅,從那時候起張店就以此名揚海內外。
鋪,當讀作「pù」時多見於地名,是「驛站」的意思。
在王村東南方向有個西鋪,該村文化底蘊深厚,畢氏家族文化源遠流長,明末曾出過一門二尚書。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文學巨匠蒲松齡應邀來畢家設館授徒, 教學三十餘年。蒲松齡一面教書,一面博覽畢府內萬卷藏書,在萬卷樓旁一座名為聊齋的磚瓦房內完成了膾炙人口的《聊齋志異》、全部俚曲及其他雜著。
堡,通常指軍事上防守用的建築物。也指土石築的小城或有圍牆的村寨、集鎮。所以稱「堡」的地方,大多曾經有過比較堅實的圍牆,且內部相對繁華。有的地方「堡」和「鋪」通用,在西北地區用「堡」做地名的較多,如:「瓦窯堡」、「馬家堡」。有「三十里路為一堡,十里為一鋪」的說法。
寨,本指圍有籬笆或柵欄的羊圈或舊時駐兵的營地,也指四周有柵欄或圍牆的村莊、村落。過去根據政治傾向分為紳士寨堡和土寨兩種類型。前者是地方紳士憑藉其雄厚的財力獨力修築而成。後者則為地方叛亂者「土寇」所主導構築的巢穴,為數眾多。
淄川城東北有個村叫「寨里」。據記載:元代前後該村曾以姓氏命名賀家莊,明代因繞村築圍牆,遂改名寨里,清代各版《淄川縣誌》均載稱「寨莊」。成姓為該村世代戶,並為望族,清代曾一度以成姓兩支分稱東、西寨莊,清末改稱「寨里」。
淄博還有不少稱「寨」的村莊,如「王寨」、「圍子寨」、「黑里寨」、「大寨」、「小寨」……
屯:是指駐軍或屯墾而形成的村落。一般都建有一圈防禦性圍牆或柵欄等物,多指較小的村莊。在東北地區稱「屯」的最多。
在張店東北方向有個村落叫「軍屯」。據屯裡《邢氏世譜》記載:「始祖諱才公,徙直(隸)省河間府任邱縣,遷臨邑,自臨邑適諸城,投忠義衛,授青州衛千戶,賜牧馬場於益都西偏九頂山之陽,屯田數頃,遂為軍屯……」
初用以軍隊後為村落的名稱還有「營」。
營:在軍隊是一個單位,有一個指揮部,和若干個連編成的軍隊一級組織。通常隸屬於團和旅,一般在團或旅編成內遂行戰鬥任務,為高級戰術分隊。部隊駐紮的營盤後演變為村落,一般是以村裡大姓或特殊事物而命名,如「曹營」、「營口」、「蒙古營」。
張店的房鎮鎮有「四營」:解營、麻營、曹營、於營。
所:是機關或其他辦事的地方的名稱。當用于山、島等物時,相當於「座」。例如:青島的地名叫浮山所、靈山所。
驛:是指供傳遞公文用的馬,亦指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叫「驛站」,多用於地名。在張店西南有個叫「付山驛」的村莊,現屬於付家鎮。明萬曆年間,張店(原隸屬淄川)西南端的傅家一帶是當時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也是朝廷官道上的重要驛站,當年兵馬糧草運輸不斷,過往客商絡繹不絕,這裡一派繁華景象。
關: 指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關隘、關口、要塞。如山海關、玉門關、青石關等。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是明長城東端起點。「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這裡素有萬里長城「三大奇觀之首」的尊稱。該關為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開始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其關城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和多種防禦建築。威武雄壯的箭樓上鑲嵌著「天下第一關」之名匾,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等長城建築,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齊長城的名關——青石關位於萊蕪市和莊鎮青石關村,北鄰博山的白洋河和樵嶺前村交界處。春秋時期,齊國修築長城,以御魯、楚,在此修建關隘。齊魯古道橫穿該關,關口處於雙峰對峙,中為一線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點上。人稱古道為「瓮口道」或「關溝」,是夾在群山之間通往青石關門的小路。這條不足幾公里的夾谷,兩側山峰蒼翠,壁如刀削,接近關門處,是關溝最狹窄、最難走的地方,兩邊峭壁雄峙,山勢呈"V"型,最窄處不足兩米,過去只能通行一輛木輪車。關北溝青石板谷坡上留有當年獨輪車的轍溝,深達一紮。青石關地勢險要,素有"齊魯第一關"之盛名,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大有咽喉之勢。
「鄉」和「鎮」,從級別來說是一樣的。一般來說,鄉的總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積多,以農業經濟為主,即地廣人稀的地方設鄉。而總人口較多,耕地少,平均人口稠密的地方設鎮。
古人的語言文字很嚴謹。在我們看來千篇一律的村莊,在古人眼裡卻是各不相同的。古人一般喜歡擇地而居, 多依山傍水,居高地可防水患,近水則取用之便。除了這些常見叫法之外,他們觀察村落所處地形地貌、景觀和方位特徵而命名村莊 ,選用樓、橋、坡、溜、灣、圍、垸、嘴、崗、岡、壩等名稱俱多。僅是用字不同,實際上還是「村落」。
來自 心語拉呱,特此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82J7m0BMH2_cNUgTS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