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留個影 | 與天安門有關的家庭檔案

2019-09-06     中國副刊

文 | 華靜

那是1975年9月的一天,我年輕的母親站在天安門廣場上,留下了這張寶貴的照片。

1975年秋,母親在天安門前的留影

照片中的母親,當時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秀美,幹練,一如她為了支持父親長期在外工作,自己一個人肩負家庭三代人生活的朝氣和勇氣。這次,是母親帶著5歲的弟弟探親在天津工作的父親。家人團聚的時光非常短暫,聽母親回憶說,你父親也只有兩天的時間陪我們。所以,思來想去,父親就帶著他們來到北京,想讓母親看一看她歌里唱的天安門,想讓弟弟看一看他蠟筆畫中的天安門。

從天津到北京後,他們晚上住在離天安門很遠的北京朝陽區東郊一海軍招待所。說來也巧,2007年,我父母來京小住,有一天早上散步,他們在我家小區隔壁的701海軍家屬院門前駐足良久。因為,他們忽然驚喜地發現,這就是32年前他們在北京留住過一晚的地方。

到北京就是為了看一眼天安門。站在天安門前的母親,笑容滿面,烏黑的髮絲在風中飛揚。當時,除每人一張單人照外,同時拍的還有父親母親和弟弟的合照,可惜的是,四十多年裡幾經搬家,大部分照片連同合影都遺失了,難得的是,母親的這張照片倖存下來了。多少年裡,母親幾乎很少談及更多過去的事情。而唯獨提及她到過天安門的那次旅行,每次說起,總會談興不減。

「雖然部隊有車,我們還是走了很長一段路,想體驗一下走在長安街上的感覺。回來的時候,坐的公交車。那時,天安門前沒有今天這麼多人,也沒有這麼多車。老舊的公共汽車上也不擠,上車就有座。服務員看我抱著孩子,上前幾步就扶住了我,找個靠門的座位讓我坐下。那時我就想,北京人多熱情啊。」

「拍好照,我們就站在廣場上凝望天安門,仰望人民英雄紀念碑。從東走到西,從南走到北,就沒有走出廣場。你弟弟累了,我們就輪流背著他,抱著他。」

「在天安門看一天啊?」我們好奇地問。

「幾乎一天吧。那一天過的可真快。」母親的感慨意味深長。

後來,母親隔幾年都會來京小住一段日子。每次來,只要我們說陪他們出去遊覽一下,她還是提議先去天安門看看。於是,每次來,都有留影。

2008年春節,作者父母在天安門的合影。

記得2008年春節,父母是在北京過的。家人們也都從山東等地匯聚到北京。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就已經來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了。

天冷,風大,可大家心裡的熱度不減。等著升旗過後,天也逐漸亮了起來,我們就在一片曙光中留下了那一年的笑容。

不知覺中,自此以後,只要老家來人或者外地朋友來京,周末都會安排他們去天安門留張影,時間久了,我在天安門前的留影還真的不少。

1997年2月20日,對於我們來說也很難忘。一代偉人鄧小平逝世,首都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誌哀。那天清晨,我們原本是去西單圖書大廈參加講座,特意早出門去看升旗儀式。在天安門站下車走到廣場上,加入到守候在國旗基座周圍等待觀看升旗儀式的人群中。

國旗,如平時一樣升至旗杆頂端。然後,隨著一個莊重而沉穩的口令:「降-半-旗」,國旗緩緩下降。霎時,中外記者的攝影攝像鏡頭裡,記錄下降半旗的歷史畫面。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我們也成為了一個重要歷史時刻的經歷者和見證者。

1997年2月20日凌晨,作者和家人一起成為一個重要歷史時刻的經歷者和見證者。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把中華民族宏大的理想當作自己的理想,向著藍天紅日,向著明月清風,把理想同和平鴿一起放飛。那智慧的思想,也已為中國插上了飛向世界的翅膀。

還有2001年10月7日晚,我們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婆婆晚上去天安門的那張合影也應該說說。

當時,我們住在東大橋。過了永安里就到長安街了。本來就是推著婆婆看看街景,散散心,可走著走著,就走到了王府井。步行街上原本人不太多,我們坐在休閒椅上聊天。大約九點多,我們推著婆婆來到天安門。還沒等我們離開,就發現人越來越多。十點鐘時,天門門廣場再現人們歡騰的場面。看著人們手中舉著的號外,我們才知道,今晚,「中國足球衝出去了」。

中國足球隊戰勝阿曼隊,獲得世界盃足球賽參賽資格。揮舞著國旗、號外的人群中,有一大學生看到了我們,直接將兩份號外塞到我婆婆的手裡。

一份號外上一行大字:我們出線了。另一份上也是一行大字:衝出去了。

中國足球衝出亞洲,點燃了國人數十載奔涌的激情,擁抱了幾代人追逐的夢想。夢想實現了。鼓樂不斷,高呼的「中國萬歲」「祖國萬歲」的口號不斷,喝彩聲不斷,汽車喇叭聲不斷,我們的熱血沸騰了。坐在輪椅上的婆婆,原本有些累了,可在這樣的氛圍里她竟然挺起了腰板,用手在胸前端正地舉著號外。

長安街上的交通完全被歡樂的人群、被插滿國旗的車輛擁堵住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有秩序地行進著。

2001年10月7日晚,作者和家人推著年邁的婆婆加入到歡樂的人群中。

在北京這個不眠之夜中,我們竟然也成為一個新聞畫面,這也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天安門前的我們,已經身處人山人海之中了。當晚,五姐就從山東來電話說:我們在電視里看到你們和媽了。

我們上電視了。我婆婆接受了中央電視台記者的採訪,成為了那晚新聞的亮點之一:八十多歲高齡的老太太坐著輪椅都上街慶賀了。他們真的是抓住了亮點。

我們回到家時,快凌晨一點鐘了。

還有一次,還有一次,還有一次......太多的和天安門有關的記憶了。每每想說,總覺得找不好角度,理不清順序。但是,都被我整理成家庭檔案——影集中有文字記載,連接著視線的縱深。

主編:叢子鈺 |編輯:袁浩

END

熱門閱讀文章

本號姓「副」 歡迎來「刊」

王蒙:不忘金庸

大地有多大

王鋼:忍別二月河

家住百萬莊

1979年的那個春節

靜靜的九如巷

有一種鄉愁叫小名

大師筆下的中國母親

觀舊照,憶文西

收藏在茶中的記憶和友情

難忘老師的笑容——深切緬懷徐中玉先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4VDCm0BJleJMoPMp2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