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處坑窪破損路面,多段塌方、滑坡…… 民和這條路「病」得真不輕

2019-09-05     海東時報

時報記者 尕桑才讓 顏金梅 攝影報道

8月1日,8月14日,本報相繼刊發了《民和這段泥濘坑窪路何時修好》、《百姓期盼早日修好民和這條路》兩篇文章,報道了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楊公路泥濘坑窪,給8萬百姓出行帶來不便的詳細情況。隨後,民和縣交通運輸局對此作出回應:雖然道路升級改造項目資金遲遲落實不下來,但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已於近日通過多渠道籌集200多萬元資金,明確了道路維修養護的時間表,開始全力對「病害」路面進行修整。

8月25日一早,記者從松樹鄉入口進入川楊公路,與民和相關部門及養護人員,環行50公里,全程對這條貫穿5個鄉鎮,關係近8萬百姓出行的路,再次進行了實地走訪。

塌方路段

川楊公路「病害」隨處可見

當天下著小雨,進入川楊公路松樹鄉牙合新村路段,記者看到,由於剛下過雨,該路段有近200米的道路非常泥濘,路面也坑窪不平,車輛經過此路段時都會避開坑窪處減速慢行。7.5米寬的路面,像這種路況的路段很多,而且坑窪處都有積水現象存在,路過的公交車和農用車更是「苦不堪言」,艱難地行進在公路上。

沿著受損的路面一直往前行走,記者看到,峽門鎮李家村的道路有了明顯變化,原先的坑窪路段變成了平整而乾淨的水泥路。據民和縣農村公路養護隊隊長王德財介紹,這段路今年養護隊剛翻新完成,但翻新的路段太短,幾公里之後,顛簸的坑窪路段又出現在記者的視野。

附近的村民對這種路況反映過、抱怨過,但都毫無結果,無奈之下便也習以為常了。「十米一小坑、百米一大坑」,便是村民們對這條公路最真實、最客觀的評價。

通往核桃莊鄉的下坡路上,記者還看到了近100多米左右的滑坡路段,路兩邊堆積的砂石,占了公路的一大截。來往車輛只有一輛一輛相互謙讓等候,才能慢慢通過此路段。王德財無奈地告訴記者:「堆積的砂石運送到別處需要花費幾十萬的資金,若倒在公路兩旁又不符合環保標準,再者砂石里多半都是泥土,村民們也不願意要。因此,養護人員只能簡單地清理一下,以保持道路暢通。」

更讓過往車輛司機頭疼的是,不只是路段滑坡,核桃莊鄉五方村高達30多米的塌方路段,更令人觸目驚心。本來路面不寬的道路,無形又少了一半,塌方的路段明顯有些裂痕,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據養護隊管質技術的人員初步估算,修好這段塌方路段需要60多萬元的資金。

記者通過全程走訪了解到,川楊公路不單單有100多處坑窪破損路面,還有多處塌方和滑坡路段。

民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去年汛期,川楊公路就發生了7處塌方、6處滑坡路段,李家村更是成了重災區,有100米左右的路段完全被沖毀,村民出行受阻。養護隊為了保暢通,用了一年的養護資金修了兩個涵洞,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道路安全隱患問題,與此同時,也導致了下半年沒有資金養護川楊公路的尷尬局面。

正在維修

養護資金短缺 難去「病」根

都說「要想致富,先修路」,可路修好了維護也很重要。通往縣城的這條公路,早已不是原先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雖然養護隊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困難,但依然多方籌集資金,將投資200多萬元重新維修和養護這條路。

這條50多公里長的省道養護是由民和縣農村公路養護隊負責,十幾個人組成的隊伍不僅要負責川楊公路的養護,還要負責民和縣16條縣道和8條鄉道的養護工作。按照日常養護要求,除對路肩、路面、邊溝集中進行清理外,還要對「病害」嚴重的路段進行養護維修,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王德財仔細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這也給了群眾一個一直想要的答案。他說,現在川楊公路「病害」路面達到了7000多平方米,每公里補助養護資金為7000元,而每平方米的養護經費只有一塊錢,這一塊錢不僅要養護道路路面、清理邊溝,還要保養好7.5米多寬的路面。這點經費勉強維持著道路的暢通,哪個片段發生塌方、滑坡,都需要用這筆養護經費來解決。

在核桃莊鄉安家村路段,民和縣交通運輸局的道路養護工人們正在路邊忙碌著,有的清理道路旁的水溝,有的鏟運垃圾,有的駕駛壓路機碾壓路基。養護工人劉雙財告訴記者,養護工人們基本上每天都出來工作,川楊公路養護工作完成後,又會轉戰去其他路段工作,每天的工作基本是清理邊溝、清掃路面及周邊的垃圾、疏通涵洞等,還負責整修路面。

修建的涵洞

雖然整條公路已被列入整修計劃,但養護隊也整修了7公里長的路段。經過前一天的雨水沖刷,路面又出現了小坑。

記者在川口鎮川楊公路入口看到,已經被整修的路面被雨水和來往的大車損毀了一大半,前幾天已經填埋好的路段又露出了大小不等的坑,跟整修之前毫無二致。

王德財告訴記者:「因為我們養護資金有限,整修公路時也只能簡單的翻新。先把大坑小坑填埋好,再鋪貼上沙子填平整個路面,最後再鋪一層柏油或水泥來維護路面。目前,在養護人員及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我們已經集中在整修這條路段,但是雨水和百姓澆地的渠灌水、過往的大車都嚴重影響著施工質量和時限。」

實地採訪

項目資金支持 方可去「痛」

對於川楊公路上開了10年公交車的白先生而言,這條省道是他最熟悉不過的一條公路。他告訴記者,以前川楊公路也是乾淨平整的一條縣道,隨著近年來農村交通流量增大、重型車輛增多,有些道路被大型載重貨車碾壓後路面破損,加上維修不夠及時,沿線農戶又非法侵占路肩、利用公路進行排水等現象,導致了坑坑窪窪的路面出現。

川楊公路安全隱患多,道路安全基礎設施薄弱、安全設施不足雖是重要因素,但養護資金短缺、養護缺位,則是這條公路存在安全隱患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可以說整條公路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重建輕養」的現象,甚至是無資金養護或養護不善,嚴重縮短了公路的使用壽命。

一條50公里長的省級公路,承載著沿途5個鄉鎮群眾的出行之路;一條超期服役15年,「病害」路面達到7000平方米的道路,不僅是8萬群眾出行的必經之路,更是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保障之路。

整條公路管理、養護滯後的問題突出,養護資金缺少穩定渠道、投入不足、養護質量不高等問題,直接影響著公路正常使用、行車安全和長遠發展。目前,川楊公路最大的難點不在於養護,而在於養護資金短缺、升級改造項目審批難等問題。

受資金、技術以及土地使用等矛盾的影響和制約,公路原本就超期服役,給公路安全埋下了先天不足的隱患。由於先天不足,造成公路後天養護管理「營養不良」,民和縣這條農村公路基本處於失管失控的狀態,單靠一兩次行動解決不了問題,難以對道路實施有效改造,唯有重新全面升級改造才能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

而王德財帶領的養護隊員對於未來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心態,除了每天通過整修解決道路暢返不暢的通行狀況,提高鄉道的通行條件以外,還積極申報道路升級改造項目,積極協調省市相關主管部門,爭取項目資金,徹底改變道路通行條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33vAW0BJleJMoPMY3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