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最痛苦的死法就是被活活餓死。然而如今的人們早已忘記了飢餓的感覺,不僅吃得飽,還能吃得好,但是經歷過饑荒的那些老人才知道,當食不果腹的時候,一碗米粥都是人間佳肴。
正所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沒有農民們辛苦勞作,我們也自然不能吃飽喝足。然而事實上,如果雜交水稻技術沒有出現,那再多的農民辛勤勞作,依舊喂不飽14億中國人。而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前段時間又跑到沙漠裡種出了雜交水稻。
說到沙漠,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荒涼、孤獨,而在沙漠之中最珍貴的就是一片綠洲,一汪清泉。別說是在沙漠裡種雜交水稻了,就連在沙漠裡植樹都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但是袁隆平的團隊再一次創造了奇蹟,最近他們在一處熱帶沙漠中種出了水稻,並且畝產超過500千克,這也是全球第一例在沙漠裡種水稻成功的案例。
雖說畝產500千克對於普通的農田來說,絕對不算是一個好成績。但是這一次的「沙漠種水稻」,確是為我們的農業翻開了一頁嶄新的篇章,自古以來沙漠就是荒涼的無人之地,而這一次,不僅為沙漠帶來了綠色,同樣也將這一塊不毛之地賦予了價值。袁隆平先生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夢想——讓國人都吃飽,如今還加了籌碼——讓全世界的地方都能種水稻。有網友還調皮地說,袁隆平先生下一步是不是要去南極種水稻了?
對於這位養活了全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大家還是非常尊敬的。然而一輩子獻給了雜交水稻的袁隆平先生,還有其他幾個不為人知的亮眼技能!
流暢的英語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長處。但是誰能保證校門口蹬三輪的老大爺,就不會說英語了?前兩年,這位接近90高齡的雜交水稻之父又一次「炫技」,他在第十屆海外高層人才座談會中,全程用流利的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這個視頻被傳到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點贊:我們不僅種水稻種不過袁爺爺,連英語說得都沒有他好。
小提琴大師
小提琴一度被人們稱為「最優雅」的樂器。而私下裡的袁隆平先生,就是一位能用小提琴拉出優美旋律的「溫柔小生」。他曾經用自己的第一筆工資買了一把小提琴,每每夜深人靜之時,用琴聲為自己和家人消除一天的疲勞。
浪里小白條
一生榮譽無數的袁老,同樣是一位游泳悍將。他曾經學習游泳,徒手衝出龍門浩,橫渡整個長江,也有過多次搶救溺水者的記錄。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在吃飽喝好的同時也應該尊重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畢竟沒有他,我們也不會獲得如今這樣幸福的生活。大家知道袁隆平嗎?你認為未來沙漠種水稻會成為主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