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陽陽走進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
(以下簡稱「中科院光電所」)
科學城園區項目工地現場
探訪了項目建設情況
據介紹
目前項目處於主體施工階段
預計年底完成主體結構封頂
中科院光電所科學城園區項目位於鹿溪河畔,為中科院光電所整體遷建項目,總投資23.26億元,總用地面積460畝,一期總建築面積17.6萬平米(含地下停車場及人防3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科研實驗、辦公、生活配套等功能性樓棟。
該項目是中科院在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研究所。項目建成後,中科院光電所將整體搬遷至成都科學城,開展光電跟蹤測量、光束控制、自適應光學、天文目標光電觀測與識別、先進光學製造、航空航天光電設備、微 納光學及微電子光學等科學研究,並實現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據了解,目前園區南區5號地塊上,精密光學實驗樓已於2018年12月18日全面封頂,目前正在施工二次結構部分;防微振設備基礎混凝土澆築完成50%。
E1科研綜合樓北翼已完成結構封頂,南翼正在施工結構首層,中庭鋼結構施工完成60%。南區6號地塊上,F3大型光電系統研發中心A3區10000平方米結構施工完畢,A區底板施工完畢,B、C區正在進行地坑及底板結構施工。
北區1號地塊目前正進行結構底板施工。2號、3號、4號地塊正進行樁基施工。
成都天府新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項目管理工程師羅偉介紹
項目現場近500名工人在作業,不同的地塊上都在按照我們的預期規劃推進建設,現在應該說是滿負荷運轉的一個狀態。項目於2017年10月啟動,只要工地具備開工條件,就搶抓工期,全力推動項目建設進度。
羅偉介紹,他們剛來鹿溪河畔工地時,全是這樣的小山丘,挖方量特別大。項目高峰期時,僅運土石方的工程車輛都有近60輛,還有大大小小的挖掘機10多台,最深的地方挖了有20多米。
剛開始時,工地上沒有水、沒有電、沒有網絡,讓施工遇到了不小的障礙。不過,建設者們很快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沒有水,就用洒水車拉;沒有電,就用柴油發電機供電;沒有網,就用手機流量辦公。為了徹底解決用水用電用網問題,工程建設者們仔細研究項目周邊市政規劃設計、摸清水電網分布點、用電負荷和輸電來源。
在市政部門的支持下,項目部架起了變壓器,著手布置水管網、排水通道和電路,並聯繫網絡運營商接通了網絡,硬是開闢了一片適合生活和施工的場所。
中建二局光電所項目
黨支部書記趙連祥說道
這些都是我們在以往工作中並未接觸到的,施工人員拿到圖紙後就開始請教專家,並在網絡上尋找大量的研究論文和資料學習。不僅要自己學,還要整個團隊都學,所以我們常說與項目在共同成長。
同時,項目建立了生產例會、安全例會、質量例會、監理例會、促建會等專業例會制度,對重點工作提前謀劃,並找到解決方案。
項目開工之初,由於工地上還沒有搭建起生活區和辦公區,沒有宿舍,甚至連個貨櫃都沒有,現場只擺了幾個塑料板凳。項目先遣隊累的時候要麼就在車上躺會兒,要麼坐在板凳上歇息,要麼鋪幾張舊報紙席地而睡。項目周邊都是荒地,沒水沒電沒食堂,連吃泡麵都不方便。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大家毫無怨言。
2017年12月29日,項目的精密光學實驗樓開始樁基施工,根據排定的工期計劃,要在2018年2月7日前完成全部精密光學實驗樓樁基施工任務。為了如期完成這一任務,項目工程部全體人員吃在工地、喝在工地、睡在工地。
在這期間,項目後勤人員常常凌晨兩、三點將補給物資送到施工一線。夜以繼日,只爭朝夕。歷時38天后,終於完成了347根樁基的施工,提前3天完成了任務。
羅偉說,由於工地面積大,在工地巡查一圈走下來就是2萬多步,因此他也經常占據著微信運動榜的前幾名,平均每天要撥打200多個電話。
據了解,羅偉的孩子即將小升初。平時,孩子的家庭作業、學校的親子運動會都是孩子的媽媽在負責。他本來安排在家陪孩子,結果工地上有事,他就直接把孩子帶到了工地上。
「對於我們建設者來說,能夠參與這樣重要的項目建設是非常自豪,非常有成就感的。等項目全部建成後,我還要帶他來這裡看看,讓他看看父親怎樣把這些設計圖紙變成了現實。」
——羅偉
來源:天府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如侵權請來函告知,我們將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