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錦書 來源:地名解讀 ,特此鳴謝
我國書院之設,始於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所設立之麗正書院。書院,是古代彙集士子講學授課之處,又是供奉先賢和藏書據典之所。設山長主持講學。北宋時期書院大盛,出現了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太室山嵩陽書院和商丘縣城的睢陽書院。並稱為我國「四大書院」。書院大多選擇在環境清靜優美處,為士子提供了「靜以生慧,鍾靈毓秀」的學習環境。清末廢除科舉,書院多改設學校,書院在我國已存在一千餘年。
澄海置縣較晚,僅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自明清代以來崇文重教,重視興學育才,因而「人文蔚起,賢俊匯征」。歷史上出現了不少科舉成名的翰林、進士、舉人等人才。歷代相繼設立了冠山、景韓等一批書院,對澄海人才的培養貢獻巨大。
冠山書院位於澄城西北五公里冠山鄉神山風景區北麓,始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為知縣蔡楠倡建,是縣內首創的第一座書院。蔡楠主持集士子講學於此。前廳設講堂,後堂建考亭祠,祀宋儒學宗師朱晦翁(朱熹)神像。書院幾經興廢,多次修葺。明天啟、清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歷任縣官主持重修。明布政使海陽劉子興作《冠山書館碑記》,清乾隆52年(1787)知縣德文再修,建「魁星樓」和「及第石塔」。20世紀末重新修葺,祠宇煥然一新,後堂立朱熹白玉雕像。蔡起賢先生作《重修冠山書院記》:「神山鍾毓,人傑地靈,童子謳歌,詩人吟詠……重修書院,依其舊制,並加增飾,輪奐雙美」。
(冠山書院)
該書院倚山而築,坐南向北,兩進結構。院門牌匾「冠山書院」及門聯為乾隆癸亥邑人蔡祖坤撰聯並書:「禮門辟冠山,亦步亦趨追鹿洞;道岸登澄水,為高為美溯杏壇。」院門前有一「書硯池」,池中植滿紅葉蓮,亦稱「紅葉池」,為冠山十景中之「院堂一鑒」。冠山書院為澄海「興學育才,釋奠習禮之地」。由此,澄海歷代人才輩出,科甲聯翩,為弘揚文化,教化一方人民作出極大貢獻。澄邑貢生陳守鑌《與邑侯王山長游冠山書院》詩:「咫尺拳峰郊外村,考亭講院至今存。蕭疏石磴初開徑,曲折泉流自繞墩。百里賢人星復聚,千年薪火道常尊。我來搔首雲天闊,極目萊嶼一點痕。」
景韓書院在澄城龍潭寺左(今澄園步行街),明萬曆九年(1581)潮州府海防同知攝澄海縣事何敢復(廣西興化舉人)所創建。清康熙澄海知縣王岱、樊永底相繼修繕。清乾隆潮州府同知署澄海知縣陸鏞、署縣事陳科鉽拓建並重修之。該書院祀唐代謫潮州剌史韓文公(韓愈),配祀潮州前八賢之一進士趙德,紀念他們在潮興學育才,教化人民之功德。原院址占地甚廣,有茂林修竹,荷塘石橋、環境優美。內設有王岱、樊永底講堂,還設宋丞相陸秀夫祠。明清時期為本邑生員授課之所。光緒25年(1899)曾聘近代愛國志士、詩人丘逢甲在景韓書院講學,講授《維新之學》。清末廢除科考,光緒30年(1904)改為景韓學堂,民國改作縣立高級小學,第一任校長蔡鵬雲。1939年澄城失陷,書院毀於日寇炮火。
育尊書院即王公書院,據縣誌雲,在景韓書院左邊,為清康熙22年澄海知縣王岱(湖南潭州人)授課講學之所,後統屬於景韓書院。
敦化書院即樊公書院,據縣誌雲,在景韓書院陸秀夫祠前,為康熙31年知縣樊永底(山西人)講學之所,後歸屬於景韓書院。
綠波書院,原院址在蘇灣都程洋岡村,明嘉靖12年(1538)為蔡守庸所創。龍岩知縣蔡尚義搭棚講課。明嘉靖43年(1564)澄海第一任知縣周行主持移建綠波書院於程洋岡虎丘山南麓,占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主講山長先後有蔡守庸、蔡尚義、楊任斯、蔡栗庵等。明天啟六年(1626)蔡栗庵重修書院,題匾勒石「綠波書院」。楊任斯題傘骨書柱聯:「鑒開碧影涵新月,山挹晴光映紫霞。」落款:友人楊任斯題。楊任斯,明代饒平元歌都人,崇禎戊辰科進士,為潮州「戊辰八賢」之一。他於明萬曆年間來「綠波書院」講學。鳳嶺宮後的古井旁,相傳為楊任斯讀書處。後遭風災,書院倒塌。至今仍存楊任斯傘骨書石刻對聯,並存原書院石鼓一對。
鳳山書院,據縣誌稱:原院址在縣治西南,城北古巷北側,清雍正七年(1729)知縣寧時文詳准建書院,嘉慶年間廢,其地改置火藥局。由後鳳山書院移建於城南國公池右(今文祠東路澄城影劇院)。清代時期為縣考生之考棚。光緒三十年(1904)改稱鳳山學堂,進入民國設立「鳳山縣立高等小學」。民國23年(1934)改為「縣立女子小學」,首任校長蓮陽余素姿女士。日寇陷澄時夷為平地。
(翁公書院)
翁公書院,位於汕頭市金平區鮀浦鎮(前屬澄海縣鮀江都)桑浦山龍泉岩南麓,為明嘉靖兵部尚書大司馬翁萬達少年時期讀書處。翁萬達讀書勤奮,立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翁公明嘉靖五年中進士,後升任兵部尚書,卒後,追封大司馬,官封一品。一代名臣翁萬達不僅是文韜武略的軍事家,而且是一位文學家和詩人。《明史》對其推崇尤高:「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者,萬達稱首。」被譽為「嶺南第一名臣」。翁公書院是一座天然石室,洞內有石床、石桌、石椅,是當年翁公在石室中研讀書史處。後室有一洞穴,石壁上刻有「人焉庾哉」四字,後人稱為「曬書台」。洞口巨石上鐫刻光緒丙申仁夫鸞書「翁公書院」四字。附近有上世紀末建的「師賢亭」,亭柱聯云:「學識究天人,武略文韜稱後世;貔貅擁百萬,南征北戰建殊勛」。
(蓬沙書院)
蓬砂書院和方公講院,院址在汕頭市龍湖區外砂鎮文祠路(前屬澄海縣蓬州都)。清同治九年(1870)潮州總兵方曜創建。大門匾額:「蓬砂書院」四字及所有門額牌匾榜書均出自晚清書壇名家鍾德祥手跡。後庭院為「方公講院」環境優雅,為文人學士休憩和學術交流之所。潮州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社會動亂,各地官府積案如山,經兩廣總督瑞麟奏請慈禧太后,遂命潮州總兵方曜在潮汕辦理清鄉和處理積案。方曜嚴令土豪拆寨堡,解散寨兵,交納官租,退回所占公田,不准械鬥,恢復生產和交通。鐵腕搗毀村落寨堡,用嚴酷手段來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秩序。澄海外砂各村數以千計的人在「負險阻兵,焚劫豪紳,拜會抗官」的罪名被殺。方曜還設立選舉清鄉法,使各地治安明顯改善。方曜在外砂創建「蓬砂書院」和「方公講院」,在當時旨在弘揚禮法,教化人民。但客觀上也起到了興學育才的作用。該書院占地2046平方米。蓬砂書院是潮汕地區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書院,歷時18年建成,規模為澄海各書院之冠。2000年7月24日被澄海市列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0月20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立匾。
文范書院,位於溪南鎮東里河南岸。建於清宣統年間,系由潮澄饒三縣陳氏族長所建,亦稱「三君書院」。書院為二進格局,後包設藏書樓,原樓門有楹聯一副:「平地聳高樓,收四面江山,聊供吟嘯;橫空排書案,集千秋人物,藉拓胸懷。」院內設學校為陳氏子弟讀書,兼為潮澄饒三縣陳氏會宗之所。文范書院辦學期間,有三任山長(民國改稱校長),首任陳鰲、第二任陳府鑒、第三任陳英鎧。上世紀40年代,日寇侵澄時,拆文范書院楹柱建碉堡,書院由此湮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lzCCnEBrZ4kL1Vi6O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