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力量舉深蹲和健美深蹲的區別

2019-07-30   合肥隔壁科技

在接觸深蹲的頭一年或頭兩年里,你可以每周訓練一次深蹲,並持續保持進步。但渡過這個福利期之後,無論你怎麼努力,進步都變得很緩慢。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是時候退一步分析你的處境了,你需要在以下兩個目標之間做出選擇:

1.增長力量

2.增長肌肉

是的,訓練深蹲總是能夠造成一些肌肉和力量之間的轉移效果,但這裡我們談論的是:如何通過深蹲來最大化專注肌肉力量的其中一方面。

為什麼這很重要?

對於健美運動員來說,深蹲數據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腿部肌肉的發展。對於力量舉運動員來說,沒人在意自己的腿部維度,只在意深蹲數據。因此,他們都必須牢記自己的目標,在訓練中做出不同的對策。

讓我們從10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力量舉深蹲和健美深蹲的區別。


1.次數

主要目標是構建肌肉時,標準的做組次數是8-12次。然而,適當進行25-50次的訓練也能幫助增長肌肉。這樣做有幾個原因:

出於腿部的不同肌纖維構成

高次數訓練能帶來更好的充血和泵感(科學已證實這有諸多好處)

高次數訓練趨向於增高生長激素水平(對增肌和減脂都有好處)

但你去看看大部分力量舉運動員,他們的做組次數普遍在1-5次之間。「每組5次」是一種幫助力量增長的極好方案,同時也有一定增長肌肉作用。

但如果你是一個需要限制體重級別的運動員,不希望腿部變得太大,則應選擇每組1-3次。

2.負重

對於健美(或其它形體運動員)沒人會糾結自己能舉多重,而是更在意自己的外形。

沒錯,你確實要在訓練中考慮使用儘可能大的重量來訓練,但關鍵是它能夠讓你訓練到目標肌肉,也要能夠讓你達成足夠的訓練量

你具體舉起多重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你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舉起重量。

使用31X1的慢節奏來訓練深蹲(詳見第3條)可以幫助你在不藉助大重量的情況下摧毀腿部肌肉。

而對於力量舉運動員來說,負重就是一切。你不是在孤立肌肉、或構建肌肉。而是不擇手段提高深蹲重量,蹲到足夠深的程度然後順利站起來。


3.動作節奏

另一個因素是舉起重量時的動作節奏。以41X1的節奏為例:

第一個數字是離心階段(用4秒來下放重量);

第二個數字是離心到向心的轉換點,比如你在深蹲蹲到最低時停頓1秒;

第三個數字是向心階段(舉起重量的時間)這裡的「X」意味著越快越好;

第四個數字是頂部的停頓時間,它可以是主動的肌肉頂峰收縮,也可以是停下來休息的時間,取決於你的具體目標。

我們來進一步分析這幾個階段:

離心階段:

關注這個階段,非常有利於健美/肌肥大訓練。有控制的離心收縮是構建肌肉的重要環節,這也會帶來顯著的肌肉延遲酸痛。

如果你每周訓練一次深蹲,那麼強烈延遲酸痛是可以接受的。但大部分力量舉運動員每周要進行2-4次深蹲,所以他們不能總是讓自己處於酸痛/肌肉疲勞的狀態中。

轉換點階段:

在轉換點做出停頓,對力量舉深蹲和健美深蹲都有益。在健美訓練中,這種停頓有助於達成肌肉的完全伸展,延長肌肉的運動幅度。在力量舉訓練中,這種停頓可以幫助你強化深蹲啟動力量。


向心階段:

控制向心速度也有助於肌肥大。

但在力量舉訓練中,沒有什麼必要採用慢速或勻速向心來訓練,一般都是採用最快加速度。當你執行大重量深蹲時,你表面上的實際速度可能並不快,當你的意識要儘可能快地移動大重量。所以,在力量舉訓練中,嚴格的節奏不是那麼重要。

頂部停頓階段:

對於健美來說,頂部停頓階段是「集中」收縮肌肉的好機會,這有助於你增長肌肉的同時強化神經肌肉募集能力。

對於力量舉來說,頂部停頓階段可以很好地休息,為下一個次數存儲能量。

4.持續緊張時間

持續緊張時間(TUT)本質上指的是你的肌肉在做組時的持續工作時間。

如果你採用了慢速離心這種有控制的節奏,那麼就會顯著延長持續緊張時間。當你的目標是增長肌肉時,由於腿部是由多種多樣的肌纖維組成的,所以它會對低持續緊張時間組 和 高持續緊張時間組都做出反應。甚至是瘋狂的每組50次也能帶來幫助。

假如你做每組8次,採用4141的節奏,那麼意味著你每完成一次,平均耗費10秒,所以當你完成這組8次時,肌肉持續緊張時間是80秒:一般來說較長的持續緊張時間對增長肌肉有額外助益。

在力量舉中,所有的訓練組都為了提高1RM極限重量而服務,所以做組時間通常只持續幾秒(非常短),這是有道理的。


大部分的力量舉計劃都是5次、3次、1次的組合。雖說慢速離心在某些力量舉計劃中也有價值,但總得來說,力量舉式做組通常都使用較短的持續緊張時間來完成。這可以降低延遲酸痛反應,提高槓鈴移動的速度(畢竟,速度與力量直接關聯)。

5.放置槓鈴的位置

在深蹲中,有兩種大致的槓鈴放置位置——低槓位和高槓位。低槓位指的是槓鈴架在斜方肌偏下的位置/肩胛岡附近;高槓位指的是槓鈴架在斜方肌偏上的位置。

大部分健美式深蹲都是用高槓位來完成的,因為這可以讓壓力集中在大腿上。

力量舉運動員則混合使用低杆位和高槓位,但低杆位要更常見一些,因為它縮短了槓鈴移動的距離,將發力重心放在髖部附近,而不是大腿。

6.身體姿勢

當你想要構建腿部肌肉時,你通常需要在下蹲時讓脊柱相對垂直。你的軀幹越能保持垂直,股四頭肌承擔的壓力就越大。

如果你的身體明顯前傾,壓力就會向背部轉移。這也是頸前深蹲比較有效的原因——它能強迫你保持軀幹相對垂直,這對於構建股四頭肌是很有利的。


而在力量舉深蹲中,幾乎所有人都傾向用低杆位深蹲來代替高槓位深蹲,並在深蹲中伴隨更明顯的軀幹前傾。這種姿勢在力量舉比賽中很有利,關鍵是要讓髖部下蹲得足夠深,以便完成比賽要求,此時軀幹是否前傾並不重要。

7.組間間歇

多變的組間間歇可以被運用於增長肌肉,長至5分鐘(大重量深蹲),短至無間歇(漸降組深蹲)。多樣化模式可以突破腿部的適應性,幫助增長。

根據具體的計劃安排和負重選擇,通常健美式深蹲的組間休息是1-3分鐘。

然而,對於力量舉訓練,較長的組間休息是至關重要的。你不可能在進行大重量每組3次之後,僅休息30秒就進行下一組。這不切實際,即便休息2分鐘也太短了。


在IPF力量舉比賽中,運動員的最低組間休息是3分鐘。舉個例子,你在經歷第一次試舉後,如果沒有排在你下一位的人,那麼下一組依然是你做。你至少有3分鐘的休息時間。在負重被裝好之後,你還有1分鐘的準備時間來啟動重量。

所以,力量舉深蹲的組間恢復時間,通常都要模擬你在比賽中的模式——根據實際需求,會達到3-10分鐘。如果強制縮短組間休息,只會放慢恢復速度,導致力量下降,並增加傷病隱患。

8.運動幅度

目標是增長肌肉,那麼在動作中充分伸展肌肉能帶來更飽滿的肌肉形態,所以,健美愛好者專注於「全蹲」是很好的起步方案。

我們常常在健身房看見某些人,下蹲幅度和他的起始幅度幾乎沒有區別,卻慶祝自己創造了新的深蹲數據——僅僅彎曲一下膝蓋並不能算是深蹲。

你應該蹲到多深?一般來說,健美式深蹲的標準是「在沒有疼痛和不適的情況下,蹲到儘可能深」。


力量舉的下蹲深度則需要關注比賽和裁判的要求,這意味著通常需要蹲至大腿股骨略低於水平面。如果你在平日訓練中沒有蹲到合格的程度,在比賽中自然也無法完成合格的大重量挑戰。

當然,在平日訓練中靈活地改變運動幅度也是一種技巧。

根據你的弱區,如果你在蹲到最低時總是會變得很弱,那麼你可以進行底部暫停的深蹲額外強化這個階段;或者你在深蹲的中段總是很弱,那麼你可以進行更大重量的半程深蹲,幫助突破粘滯點。

9.站位

一般來說,健美式深蹲要求站距與肩同寬,腳尖指向前方或輕微外八。這樣才能強化大腿的屈伸幅度,刺激股四頭肌。

而力量舉深蹲通常會站得更寬,並作出更明顯的雙腳外八。這能夠更強調髖部發力。你會看到大部分力量舉運動員都使用低杆位+寬站距來最大化深蹲力量。

然而,情況也並非總是如此。(你還要考慮你的遺傳和臀部柔韌性)世界上某些最好的深蹲記錄締造者,使用的是高杆位+較窄的站位。

10.肌肉收縮


在深蹲中主動收縮/擠壓肌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可能是非常不利的環節:

在健美式深蹲中,主動擠壓肌肉是非常有好處的,你需要在每次深蹲站起時,主動收緊大腿肌肉,以此觸發額外的增長。你越是提高自己的心肌連結,你的大腿對增長的反應就越好。此外,學會如何讓腿部做出靜態收縮,對你的比賽造型大有幫助。

然而,在力量舉深蹲中,你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在每次動作中主動擠壓肌肉。你需要在站起時依然保持緊張,但不應該擠壓肌肉去額外消耗能量。相反,你應該保留精力以便完成下一個次數,健美式技術在這裡會讓你變得更弱、影響到下一次動作的執行。

本文適合所有健身愛好者

內容標籤:深蹲 區別 不同結果

原著:Rob King

編譯:陸肆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