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立國後,宋麗繼承了兩國的傳統友誼,高麗奉行交好中原王朝的外交政策,高麗光宗十一年,高麗成為第一個向北宋朝貢的國家。與宋王朝同一時期,中國北方的遼、金先後興起,中國領土處於南北分治的狀態,與高麗陸地領土相接的國家先後為遼和金,迫於遼和金的軍事力量,高麗先後對遼和金稱臣納貢。在遼金的阻撓和干涉下,宋麗關係時好時壞,時斷時續,一段時期朝貢貿易中斷,但海上貿易和民間貿易興旺,使宋麗間的貿易往來不止局限於政府間的朝貢貿易。無論是官方貿易還是民間貿易,宋商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對宋麗的交流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宋麗兩國間的官府貿易與民間貿易
宋麗間的商貿往來主要有官府貿易(朝貢貿易)和私商貿易(民間貿易)。宋麗朝貢貿易交往受當時國際環境的影響,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宋麗建交的962年到1030年。朝貢貿易雖存在,但高麗與宋的交往更多出於政治目的,都想通過對方牽制遼的力量。第二階段:從1071年高麗與宋的朝貢關係再度恢復至1126年北宋滅亡。高麗同時對遼宋稱臣,高麗對宋的朝貢更大程度上是出於經濟、文化目的。第三階段為高麗與南宋的交往。1126年,高麗向軍事力量強大的金稱臣,與此同時高麗與南宋也保持了朝貢關係。
除官方的朝貢貿易,民間貿易貫穿宋麗往來的始終。在外交中斷,整個兩宋時期,貢使不通的三個階段(宋太宗淳化五年至宋真宗咸平三年,仁宗天聖八年至宋神宗熙寧三年,宋孝宗隆興二年至南宋滅亡)中,民間的商貿往來成為兩國貿易的有益補充。
2、宋商構成宋麗兩國外交關係的橋樑
在與遼朝進行禮儀交往的同時,高麗對華夏文明的認同感卻始終不曾消失。即位的高麗文宗王徽不甘心向遼朝稱臣,對中華文明非常嚮往,即想與宋朝恢復外交。而宋神宗即位後,支持王安石進行變法,國內局面出現轉機,財政和國防力量有所加強,神宗便有心解決西北邊防、燕雲爭端等問題,復萌聯麗之心。
於是,神宗熙寧元年和三年,宋商黃慎先後兩次到高麗疏通關係。據《宋史》記載,1069年高麗「禮賓省移福建轉運使羅拯云:本朝(北宋)商人黃真、洪滿來稱:運使奉密指令,招接通好」。由此可見,宋商人黃真(慎),在1071年宋與高麗重新恢復外交關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媒介的作用,並做出了貢獻。
商人在貿易中傳送政府間的牒文、信函更是十分頻繁。宋高宗即位,宋商蔡世辛把即位的詔書送到高麗。慶元府(即明州)與高麗交往的牒文也是由商人傳送的,「本府與其(指高麗)禮賓省以文牒相酬酢,皆賈舶通之」。宋商吳迪、候林等都去高麗傳送過明州的牒文。宋政府對多次完成外交使命的海商予以獎勵。在海商往來貿易中,經常傳遞中外信息。建炎五年,宋朝擊敗金軍,改元紹興的消息就是宋商卓榮傳到高麗的。
宋商人在兩國的外交關係方面起媒介作用不只限於一次。據《高麗史》記載,1138年。「宋商吳迪等六十三人,持宋明州牒,來報徽宗皇帝及寧得皇后鄭氏於金」;1162年,「宋都綱候林等四十三人來,明州牒報云:宋朝與金舉兵相戰,至今年春大捷,獲金帝完彥亮」等等。以上事實充分說明商人在宋王朝受到較大的重視,社會地位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他們不僅從事宋與高麗之間的貿易,還在兩國的外交活動方面往往起到了橋樑的作用。
在宋代以前,有外交出使他國而形成的文化交流,也有為輸入宗教發展而成的文化交流。但像宋代,以商人為文化交流的媒介,以商業獲利為目的進行的較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商人活動的目的只在求利,但所運者既然是作為文化載體的文物,商人便在無意中充當了文化的使者。大量宋商前往高麗進行貿易,形成了一種文化的雙向交流,成為兩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
1、高麗佛學古籍回流宋朝,兩國僧侶相互往來
由於中國經過唐武宗的會昌滅佛運動和唐末五代時期的戰亂,佛教典籍散佚甚多。935年,中國四明沙門子麟前往高麗求天台教籍,所得甚豐。960年,吳越王錢俶也遣使到高麗求取佛籍,得到高麗光宗王的應允,使天台宗典籍又得以傳回中國。
大覺國師義天在元豐8年來華求佛法時,曾獻華雲所造《華嚴搜玄記》、《扎目章》、《無性攝論疏》、《起信論義記》,賢首所選《華嚴探玄記》、《起信別論》、《法界無差別論疏》、《十二門論疏》、《三全諸章門》,清涼所選《正元新譯華嚴經疏》,圭峰所造《華嚴綸貫》。回到高麗後,他又以金書大經三譯本共170卷回贈凈源法師。這些古籍的回流,對增補中國文獻的內容,貢獻頗大。
989年,高麗遣僧如可赴宋請《大藏經》,宋「至是賜之」。991年高麗復遣使者請《宋藏》,宋又贈送一部。1022年,高麗遣使特備中布二千端,作為筆墨價資,又求佛經一部,宋真宗予以免費,送給高麗一部《宋藏》。此外,高麗還派使者、商人、僧侶在宋購買其他經卷。高麗政府甚至出高價委託宋商徐戩在杭州雕造《夾注華嚴經》,1087年徐將此書送交高麗。
高麗僧侶到中國求佛法,就是通過商船的運送得以順利往來。例如,高達寺元宗大師慧真,在景福元年春「適有商舶入漢者,遂寄載而西」。後來,「適值本國歸舟,因而東掉」。(《京畿道編》)高麗僧統義天大覺國師,也是於宋元豐八年(1085年)四月庚午,率弟子壽介等十餘人,微服至貞州寓商船赴華。
2、宋麗醫學上交流密切,眾多宋醫入高麗行醫
據記載宋朝特派名醫王愉與徐先萬里迢迢到高麗,為高麗文宗風痹病進行治療。1074年,宋朝名醫、揚州醫助教馬世安等八人到高麗為文宗醫治。1078年,高麗文宗「病,僅能拜命,且乞醫藥」。翌年,宋神宗派遣使「王舜封夾醫往診治」。
1080年宋醫馬世安又前往高麗。1103年宋醫官牟介、呂丙、范之才等人到高麗行醫,並在高麗「教訓醫生」。1122年,又有兩名宋醫赴高麗,此外,「頗有學識、尤精於醫」的北宋進士慎修及其子慎安之,來高麗定居供職,並終老於高麗。高麗「自後通醫者眾」,並正式設立藥局和建立醫官制度。
在醫學上的交流還表現在藥品和醫書的輸入上。在北宋與高麗兩國的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中,藥品占很大比重。公元1078年,宋應高麗之請,派邢造前往高麗,並帶去藥品一百種。而高麗輸往北宋的藥品,品種和數量也都很可觀,尤以人參最為珍貴。北宋對醫學的重視,刊印許多醫書,高麗政府常遣使向宋求醫書。北宋多次慷慨相贈,如《聖惠方》等,同樣,北宋有些醫書失傳,也向高麗請求失傳的醫書。如宋神宗時,宋醫官馬世良自高麗返國時,帶回《東觀漢記》等書。高麗還向北宋贈送失傳的《黃帝針經》等書。
3、書籍的相互流傳,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高麗於「海外諸夷中最好儒學」(《繩水燕談錄》),加之中國典籍在朝鮮半島的廣泛傳播,到宋代,已有不少中原佚書出現在高麗。高麗宣宗七年(1090年)七月,高麗使、戶部尚書李資義等入宋,次年,李資義使宋歸來,帶來宋朝皇帝的旨意:「帝聞我國書籍多好本,命管伴書所求」書目錄授之。乃日,「雖有卷第不足者,亦須傳寫附來」。宋朝向高麗所求書籍共為128種,《高麗史》全文載錄了這則書目。高麗王朝能送來多少不得而知,但這表明高麗在保存中國文化方面有過重大貢獻。
4、宋麗「樂工」來往頻繁,促進音樂共同發展
宋神宗熙寧年間,高麗派使向宋「請樂工」。宋派樂工前往,數年之後回國。其後,元佑、政和、宣和年間,高麗又請求「大晟雅樂」和「燕樂」,宋也滿足其要求,派樂工前往傳授,並帶去樂譜。高麗國有大樂司、管弦坊、經市司三種音樂機構,樂工近千人。其中一部分樂工專門學習從宋傳來的音樂,同樣,高麗音樂也傳入北宋。1076年,高麗還向北宋「獻伶官十餘倍」(《宋史》)。宋麗兩國頻繁來往的樂工,自然對兩國的音樂發展起了有益影響。
宋麗之間的商貿活動雖是經濟行為,但商貿品中的器物的交換,對兩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得兩國從文化書籍到日常用品,從科技醫學到文明禮儀,都受到商貿往來的影響。同時在宋麗的外交方面,作為商貿活動的運作者的宋商,更是在宋麗外交舞台上擔任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1、《中韓古代關係史論》
2、《中韓交流三千年》
3、《宋麗關係史研究》
4、《中韓關係史》
5、《朝鮮半島與東北亞國際關係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