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讀者來信:
木子李:
我和丈夫結婚的時候,他33歲,我26歲。
丈夫還有個哥哥,比丈夫大6歲。
結婚後,我才知道的事情:
公公在世的時候,丈夫都不願意談戀愛,因為,那時候,他和公婆住在一起,就擔心,結婚後,公公會和他結婚對象處不來。
丈夫說,他恨公公。
丈夫哥哥結婚時,他們家才買了第一套房子,當時,公公還不想買房子,是婆婆強行要買,才有了後來的房子。
那時候,丈夫在外地上班,公婆和丈夫的哥嫂一起住在新房裡面。
公公:悲觀、不會做飯、懶、愛碎碎念、痰太多。
但凡婆婆不在家,公公就吃不上飯。丈夫哥嫂對公公厭惡至極。
丈夫在工作城市買房後,公公執意來丈夫這邊住。丈夫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是,那畢竟是他父親,就勉強答應了。
公公到來後,每天都是負能量滿滿,讓丈夫非常惱火,但是,公公年事已高,除了容忍,別無他法。
直到公公去世,丈夫才通過別人介紹,認識了我。
丈夫很少喝酒,每年也就一兩次。但是,每次醉酒後,都會大哭,且細數著已故公公的各種不是。
每每這時,我除了聆聽,就剩下心疼了。
雖然,對於丈夫的成長經歷,我不能感同身受,但是,丈夫一定非常痛苦。
木子李編後語:
通常,多數做子女的,都不願意說出恨父母的話:1)別人會覺得不孝;2)多數父母都比較稱職。
能夠在醉酒後,哭著說恨父親,肯定是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太多精神煎熬。
當今子女:很多都在大學畢業後,前往距離父母很遠的城市發展事業,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為了從父母身邊出逃。
中國父母似乎看重的是:子女上學期間的學習成績;工作之後的賺錢能力;以及子女組建一個家庭。
中國父母卻忽視了:對子女心理的健康建設,子女是不是和心愛的人組建了家庭以及子女在賺錢過程中是否開心。
事實上,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會有很大影響,很多時候,子女討厭父母的缺點,最終都會潛移默化地在自己身上出現。
很多子女之所以沒有像父母那般缺點多,是因為用知識、見識,在極力退化著自身的缺點,這個過程,其實很痛苦。
為此,呼籲所有做父母的: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可否多一些以身作則以及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