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3個孩子,連導航都找不到的幼兒園是如何挺過10年的?

2019-07-26     幼兒園裡無小事

「人生自有詩意,詩意美在四季。」《中國詩詞大會》勾起了大眾的詩心,也帶動了傳統文化的回歸,國學教育被更多家長所接受、所重視。


《周易》云:「蒙以養正,聖功也。」童蒙時期所閱讀的書、受到的教育,將對我們的一生產生很大影響。這或許也是家長們開始重視幼兒教育的原因吧。


在成都,國學幼兒園不在少數,博達幼兒園、孔子幼兒園、至善學堂......每一所都有不錯的軟硬體,但是我們卻偏執的選擇了連導航都「找不到」的致和學堂。




從我家打車過去,顯示只需11分鐘,我們卻花了快半小時。為啥?滴滴、高德導航顯示距離目的地僅幾百米,卻怎麼也找不到,來迴轉了幾圈才發現:三聖鄉景區封路,得從一個隱蔽的土路上坡。



「尊天親地意在環中,愛己敬人胸懷天下」門口對聯傳遞國學精神,低調的門頭,咋一看很難把它跟幼兒園聯繫起來。推門而入,內里小院清幽,陳設樸實。




據堂主(園長)介紹,學校創辦於2009年,由於沒有推廣,位置又偏遠,幾乎沒有家長知曉。開園第一年,全校僅3個朋友的小孩就讀。第二年增加到5個孩子(持續了兩三年),到今年23個孩子......從不知道到被接受,十年堅守真心不易。




學校整體硬體設置很一般,2層小院,空間不大,平日裡孩子們輪流出來活動。樓上是中班和大班的教室,樓下是小班教室、廚房。鞦韆、滑梯、木房子,園區內遊樂設施大多是用舊木頭製作,種類不多,外形粗陋,卻是孩子們的最愛。



午飯後孩子們在院子裡嬉戲。




學校設置小、中、大三個班級,預計每個班級8個孩子。其中,小班2名老師,中班大班,各1名班主任+兼職科任老師。


12點左右,一個小女生拿著銅鈴走了出來,舉過頭頂搖三下,清脆的聲音在院內飄蕩,我好奇的問老師「上課了嗎?」老師笑了笑說:「那是吃飯的鈴聲」。

課程安排:

蒙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象形字與世界名畫欣賞

自然、社會綜合認知:適齡配課

藝術:奧爾夫音樂,能自編兒歌、幼兒創意美術、黏土、剪紙

體能:太極拳、幼兒感統訓練

社會實踐與勞動自理:廚藝、遊學等等

英語:情景口語對話




與堂主正聊著,一個小女生興沖沖的跑過來——請老師吃飯。見我在有禮貌的打招呼。老師介紹說,學校餐食可能跟其他幼兒園不一樣,「我們只有一餐兩點,希望家長能陪孩子吃吃早飯,做點小粥,創造更多親子時刻」。


午餐很簡單,阿姨做的牛肉和水果披薩。老師帶我進到教室之時,孩子們正在用餐,見我進來也很有禮貌的打招呼。「真好吃!」一個奶聲奶氣,夾雜著滿足的聲音。教室真的很小,一眼就能掃描完。



院子正中間是堂屋,裡面掛著孔子的畫像,「一邊的字畫被大風掛掉了,還沒來得及掛上」。老師解釋說,每天早上孩子們現在這裡行禮,然後會開展拉筋或遊戲類的體育活動。



樓上設置有兩間教室,一間圖書室。圖書室沒有過多裝飾,擺放的書籍也不多,日常孩子們會在這裡練習書法、繪畫、閱讀。



圖書室旁邊是大班教室。探園這麼多次,還是第一次見到幼兒園小朋友的課本——《學庸論語》(全國第一套「兒童讀經教育」標準教材)。據說,有的小男生,課本都換了三四次了,因為反覆閱讀磨損太大。




參觀完樓上,我們再次回到小亭子。此時,剛才請老師吃飯的女孩又過來了,「老師,12點半了,快去吃飯吧,待會兒涼了」。老師關切的問「吃飽了嗎?」小女孩沒問答,只是笑了笑。「沒吃飽就把老師那份也吃了吧,沒關係的」......小女孩高興的走了,一會又回來了:「我都吃了8塊披薩,還是留給老師吧」。




除了誦讀經典,還會有古典音樂的薰陶,但最重要的還是樹立正確的國學觀念。「我們的孩子,大班畢業差不多讀過20000多字的詩文,但是,我們會經常提醒孩子,學習國學是來用的,而不是來與人比較,炫耀自己讀過多少古文,會背多少古詩」。


國學能很好的作用於我們的生活。比如《弟子規》,能從行為上去影響孩子,如何對待物品,對待家人,對待朋友;規範行走坐臥,為人友善,約束自己,禮讓他人。




"成年人覺得之乎者很深奧,但是孩子們卻不這麼認為。他們是新鮮人,沒有難易的概念,是敞開和接納的,我們希望學習國學是以薰陶為主,讓孩子們在過程中感受國學的語音語調,營造一個好的氛圍,同時,留給孩子更多發揮空間",老師如是說。


學習國學自然是好事,但是需不需專門找一所國學幼兒園,則需要家長自己去衡量和選擇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QLF52wBJleJMoPM7kJ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