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女孩天台「攀爬」事件:心理教育,是父母的一次研學修行

2020-07-19     幼兒園裡無小事

原標題:三名女孩天台「攀爬」事件:心理教育,是父母的一次研學修行

最近,好多家長群都在瘋傳一段視頻,寶媽也看到了。

視頻中,有三個小女孩竟然不顧危險,翻過小區天台的護欄,在樓頂邊緣處躍躍欲試。

其中一個穿藍色衣服,看起來年齡最大的女孩,站在旁邊緊緊抓住護欄,一邊眼看著另外兩個孩子在樓頂邊緣試探。最後,還是小區其他住戶發現,跑上來制止兩個孩子的行為,避免了一場悲劇發生的可能。

面對大人的詢問,兩個孩子都乖巧回答,而藍色衣服女孩發現她們被拍下,不僅要求大人刪除視頻,在聽到視頻會被發到業主群後,更是言辭激烈直接上手搶手機。

整段視頻下來,寶媽驚訝於藍衣服女孩的「冷靜」,在我們看來,另外兩個孩子被大人當場抓包的緊張窘迫,才是屬於小孩的正常反應。

而藍衣女孩在最初看著小夥伴靠近危險時的冷眼旁觀,以及之後面對拍攝者所表現出的強烈攻擊性,都讓人有點不寒而慄。

說實話,寶媽看完一陣膽戰心驚,下意識想到自己孩子的玩伴圈,隱隱心生擔憂。回顧這則新聞的發生,與其說是讓我們義憤填膺去批判,不如說是為家長敲響了一個警鐘!

每一個孩子的童年,除了和父母、老師、同學相處,其他時間都是和認識的小夥伴一起玩,然而,每次我們教育孩子保護自己,都忘了告訴他們,壞人不分大小,同齡人不一定就不會傷害你,損友和益友這個道理,並不是要等孩子上了初中後才教。

為人父母,寶媽也不想以最大惡意去揣測每個孩子,但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其實已經讓我們意識到,孩子也有惡,有時候孩子的惡甚至來的比成年人更徹底。

圖來源於網絡,侵權系刪

小孩的惡,是心理本性,沒有經歷道德法律的約束,大多是獵奇、不知後果所帶來的盲目,比如藍衣服女孩反駁拍攝者的那一句「我們不可能掉下去!」

未知慘痛,才能滋生窺視,而「不可能」,幾乎是所有人不知代價時,最喜歡反駁的語句。

被慫恿,被挑唆,大概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也知道它的可怕。

很多媽媽,都有過孩子「被慫恿」的經歷:

@丫丫媽媽

我朋友家親戚一個小孩就是,暗地裡慫恿孩子推熱水瓶,給兩歲多的寶寶玩水果刀,所有一切解釋就是別人推的,刀是娃娃自己拿的,把自己摘的乾乾淨淨,不是有監控的話根本沒人信!

@浩然媽媽

我堂哥的女兒經常用激將法慫恿別的孩子去做危險事,比如跳水之類的,她會說,我打賭你不敢跳,你要跳了我就叫你姐姐之類的,加上語氣眼神挑釁,就有孩子氣不過就跳了。

@貝貝媽媽

我不到五歲的小侄女也像藍衣服女孩一樣,我兒子才三歲,只要大人沒注意,她就蠱惑我兒子,就抓我兒子手拖下床,頭著地,或者引導我兒子去沙發上家具上蹦蹦跳跳,怎麼危險怎麼蠱惑,簡直氣死!

@天天媽媽

我兒子在學校,有一次班有個女同學做了一件我兒子認為不安全的事,讓很多孩子一起去,但我兒子就沒去,結果那個女同學就想方設法讓其他小朋友孤立我孩子,後來還經常慫恿其他孩子去做危險的事。

孩子為什麼會被慫恿?

一則孩子的是非觀尚未建立成熟,面對身邊人的提議,他們無法識別是否具備危險,就盲目採取了行動。

二則孩子對於人際關係的概念模糊,會為了和其他小朋友玩,或者為了面子要掙個輸贏,在語言的刺激下頭腦發熱就做了不恰當的事情。

圖來源於網絡,侵權系刪

回顧上面的視頻,三個孩子上天台是誰起的頭?是一個人慫恿還是互相慫恿互相刺激?原因我們不知,也無法做評判,但能做的,是應當以此為鑑。

溫暖的家庭環境會賦予孩子力量。當粑粑麻麻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信任,才能避免他們在人際關係上的不自信,不去盲從不去討好,也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而只有教會孩子善惡分明,明辨是非,才能讓孩子懂得權衡對錯,以及,懂得遠離讓他們感覺到危險的人,即使那是他的同學、玩伴、老師。

安全教育是我們家長在育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國家也有專門制定一款開展安全教育的app——安全教育平台,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註冊,定期會開展教育專題課堂,比如夏季溺水、校園暴力等等,需要家長帶上孩子一起學習。

寶媽覺得這款app很用心,但發現身邊很多家長依舊只圖答題完成,卻沒有讓孩子參與,非常的形式主義。然而,孩子的教育沒有途徑,更沒有心安理得的僥倖。

不管是今年的兒童溺水事件頻生,還是今天的三名女孩天台攀爬事件……安全教育,本質上其實是對一個家庭的心理教育,而對孩子的安全普及,更是需要以關注孩子心裡過程為前提。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孩子的外在行為特徵和心理能力,你又知道多少?

因此,本月我們將舉辦一場暑期親子活動——七彩夏日·心理研學營

以孩子的七種能力為主題,將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責任感、勇氣、挫折抵抗、獨立意識、情緒管理分作為七種顏色的卡片,過程中引導父母去觀察發現,通過遊戲方式,增強親子互動。

活動期間,全程將有心理輔導老師跟隊,活動結束每個家庭均有一份行為觀察報告,幫助家長更深入去了解孩子的行為特徵。

走進孩子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情緒與能力的卡片,與之共情,這就是心理教育的本質。

特別說明

1、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為分享交流,不作為商業用途,侵權聯繫刪除。

2、文章內容及回復僅代表作者或運營者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3、文中所涉內容如有事實錯誤或涉嫌侵權的,請告知我們,我們將依法核實後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HT6ZXMBiuFnsJQVaTM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