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謀士為何不自己單幹?而是選擇輔佐別人

2019-12-14     尼古拉斯憶心



大凡天下之學問,萬事成敗,皆不出道與術這兩大範疇。

道是河,術是舟;道是舵、術是槳。無河無以載舟,無舟難於渡河。無舵則無標的目的,無槳則無動力。

所以,道是方向,術是方法;道是法則,術是謀略。謀者,韜略也,漢書藝文志云:謀略,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

小成靠術、中成依法,大成依道。



三國的謀士,他們的專長大都是善於謀略,也就是術,但是未必能把握大道,而作為一個君主,必須能把握大道,掌握方向,這是其一;


其二,多謀未必善斷

我們知道袁紹多謀寡斷,所以做不好一個君主。

中醫講:肝主謀略,膽主決斷,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房玄齡善謀,杜如晦能斷。李世民才能風生水起。

有人說郭嘉多謀善斷,且料事如神,掌握天下大勢,為什麼自己不能單幹?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的。

其三,資源統籌能力

曹操和孫權起家都是有家底的,且都善於用人,善於處於各方面關係,調和各自矛盾。

劉備沒什麼家底,但還是得到了財主的支持,才能以維持下去,但是沒錢沒糧的時候,也只能投靠這投靠那,採取中國合伙人的方式發展。這也得益與劉備懂得與關鍵人物恰當交往。


其實不只是三國,哪個時代都不缺聰明的謀士,亂世(包括三國)時期每個軍閥本身就是一個謀士,都想做軍閥老大,做軍閥老大不是單靠聰明就可以做到的的。

首先要有一定的資源基礎,做事有魄力,目標明確意志堅定,能力不光只是計謀,還要能集眾人之智,方為上君。

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劉邦也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其四:政治招牌

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名正言順才會有人歸附,名不正言不順的時候都用傀儡皇帝來過度。

所以必須打造一個政治招牌,維護這個政治招牌,通過這個政治招牌收攏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什麼是政治招牌?

張角曰:「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曹操曰:「奉天子以令不臣。」

劉備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孫權曰:「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不要以為隨便說句話就能當政治招牌了,張角經過了十年的努力,將教眾發展了幾十萬,他的政治招牌才算孵化成功。

曹操依靠他父輩在官場上積累下的政治人脈,又憑藉自己才能,打出一片天地,將漢家皇帝收攏過來,自己才算立住了腳。

劉備則更是不簡單,有人說「漢室宗親」不是他政治招牌嗎?如果這要算招牌,漢末的宗親千千萬萬,為何只有劉備成功,其他都成了炮灰?

因為只有劉備將「宗親」賦予了政治的含義,並成功將這面招牌扛了起來。

曹操說自己是漢相,劉備說他是漢賊。曹操搞「令不臣」,劉備搞「清君側」。

所以劉備不管走到哪,敗的有多慘,他都能重張旗鼓,因為他的政治招牌沒有倒。

想要打造一面成功的政治招牌,不是關羽張飛多砍幾個人頭,臥龍鳳雛商量在哪埋伏兵,就可以打造出來的。

孫權就比較矛盾了,他手裡沒皇帝,打不了「漢帝」的招牌。孫策當年想過偷襲許昌把皇帝搶過來,但最終失敗了。

孫權也不姓劉,想「繼漢」也沒跟他混,乾脆直接制定出「鼎足江東」的招牌。

這個招牌就很靈活了,君不見曹操強大的時候,他跟劉備一起抗曹。劉備強大的時候,他又串通曹操一起抗劉。

不要怪孫權太渣,因為人家定製的招牌就是「以觀天下之釁」,縱橫捭闔,保存自己才是王道。

綜上所述,三國的謀士們,或許大都懂謀略知天道,但是極少人有自己的資源,並且很難樹立自己的政治招牌,所以他們選擇了幫別人謀天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IcbAm8BMH2_cNUgk1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