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ST華信(002018.SZ)公告,公司股價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於1元,公司股票自8月19日(周一)開市起停牌,深交所自停牌起十五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
如果沒有奇蹟發生,*ST華信有很大可能將繼中弘股份和*ST雛鷹之後,成為A股第三隻「面值退市股」。
曾經風光無限
*ST華信原名華星化工,於2004年7月登陸深交所上市。2012年7月,上海華信斥資19.71億元認購華星化工60%股權。2014年11月,公司名稱變更為「安徽華信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信國際」。
上海華信取得公司控制權之後,就開始了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資產重組和併購。
2013年8月,上海華信將所持有的華信天然氣100%的股權贈予上市公司,隨後引入華信能源和中安聯合能源,將華信石油註冊資本增加至75億元。2015年5月以來,華信國際收購了哈薩克DGT公司的40%合伙人份額及50%投票權項目、華油天然氣19.67%項目,全面進入天然氣領域。華信國際設立上海華信國際石油開發有限公司,實施對華信福建100%的股權收購,涉足成品油貿易業務。
此外,公司還啟動並實施收購上海華信集團商業保理有限公司等4家金融企業,以金融服務平台和「網際網路+」平台為兩翼的產業格局。
彼時,華信國際在A股市場風光無限,在2015年6月12日,*ST華信盤中最高價達到23.17元。然而在2015年年中,華信國際接連吃了幾乎6個跌停板。此後,公司股價直至2017年末一直維持在6元以上。
2018危機來襲
進入2018年,華信國際股價下跌通道被再次開啟。這一跌便一發而不可收,直接將華信國際送至「1元股」行列。
2018年4月,華信國際披露完2017年報,但被上會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外部審計機構針對公司的關聯方及關聯交易沒有形成明確的審計結論。
2018年8月,*ST華信因2017報涉嫌虛假記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華信國際的危機,與中國華信坍塌有關。在2018年的年報中,華信國際指出,受控股股東上海華信的控股股東中國華信相關事件影響,公司部分客戶持觀望態度,致使公司業務大幅萎縮。「若公司的經營狀況不能好轉,不能及時補充流動性資金,可能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造成重大影響。」
自救希望渺茫
眼看股價一瀉千里,華信國際一直在積極自救。
8月1日,華信國際稱,公司子公司華信保理、華信天然氣擬與香港鴻太簽訂《債權債務抵銷協議》,試圖完成債權債務抵銷,但該協議被深交所質疑商業邏輯的合理性。8月6日,該協議終止。
8月8日晚,華信國際再次公告稱,公司與焦作市中州炭素簽訂了《重組意向協議書》,雙方就由中州炭素協調幫助公司擺脫債務危機等事宜達成了合作意向。該合作同樣引來深交所問詢,被要求說明可行性與合規性,說明是否存在利用信披影響股票交易、拉升股價的情形。該問詢函被華信國際申請延期回復。(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