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不利因素疊加——河南化肥業期盼精準施策走出困境

2020-03-24     中國石油和化工

降低企業貸款門檻、審慎制定煤炭減量化政策、科學判定煤炭固定床造氣技術是河南化肥業的呼聲。日前,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和化肥企業呼籲,政府相關部門應儘快解決化肥業面臨的困境,支援河南乃至全國農業生產需要。

據河南省石化協會常務副會長蘇東介紹,疫情期間,河南化肥企業積極復工生產,目前行業開工態勢較2月明顯好轉,化肥行業負荷率在85%左右,較好的滿足了春耕市場供應。

「雖然一些骨幹企業開工率和開工效率較好,國家有關減負降稅政策落實的也比較及時,但是受原料緊張,人員不足,運輸受限,資金缺乏等不利因素影響,河南化肥企業的生產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困擾著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行。」蘇東說,目前,河南中小企業特別是復合肥企業開工效率較低,勞動力和資金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磷肥等供應不足,運輸瓶頸特別是鄉村運輸瓶頸依然較大。

對此,河南省石化協會主動作為,向河南省相關部門提出了《關於呼籲解決省內化肥等農資產品生產運輸不暢的緊急建議》、《關於適度調整全省化工用煤炭指標,保障全面完成全年生產計劃的建議》、《關於在化肥行業實施優惠電價的建議》等多項意見和建議,積極協調化肥生產、運輸過程所遇到的瓶頸問題。

「問題雖然有所改善,但時至今日,有些關鍵問題亟需拿出解決辦法。」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晉開化工集團、昊華駿化集團、金山化工集團等企業負責人表示,根據目前防疫和企業復工形勢,如不加快解決相關問題,企業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困難,一定時期內,企業將無法正常運行。

第一,降低企業貸款門檻給中小微企業增加資金流動,以及爭取享受國家優惠電價政策是化肥企業的迫切期盼。

「今年以來,河南中小微企業工業用電量同比下降35%,從用電量可以看出,這些企業的開工效率較低。」蘇東介紹說。

據了解,目前,河南30%的中小微復合肥企業開工效率不足40%。其主要原因是在銀行貸不到資金,享受不了降息紅利,正常生產及市場開拓受阻。特別是疫情期間,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下游市場傳導慢的局面下,生產流資顯得更加緊張,形成了「民間借貸+經銷商籌款」的不良局面。

一些企業反映,貸款門檻高,造成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生產,一些企業名義上開工了,但無資金買原料,等米下鍋,不得不停工待料;有些企業為了籌集資金,只好找二級或三級經銷商籌款,但也是杯水車薪。另外,一些傳統工藝尿素企業只能維持現有現金流,處於長期虧損狀態,只能調節生產液氨或其它化工品。

為此,企業代表建議,能否降低中小微企業貸款門檻,適當給予資金支持,以維護企業正常的開工效率和穩定生產。

在如何享受優惠電價問題上,企業反映同樣強烈。企業代表認為,在疫情期間國家制定的優惠電價政策中,把化肥等行業與高耗能行業等同看待有些不妥。因為氮肥工業有它支農的特殊性,不能按照高耗能行業對待,特別是此次國家發改委對氮肥用天然氣已經給予優惠,但天然氣占氮肥行業總產能有限,既不能滿足供應需求,又起不到帶動行業快速復產,解決支農企業困境的目的。因此,呼籲國家給予政策支持,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在疫情期間給予化肥企業或龍頭企業短期的支持,讓企業成本降下來,減輕企業經營壓力。比如,疫情期間享受95%電價優惠政策。

第二,審慎制定煤炭減量化政策也為企業所關注。有些企業認為,國家對煤炭消減政策對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氣環保攻堅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對原料煤和燃料煤不加區分,會對工業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

據介紹,河南省不少企業減煤指標的制定,是以2015年用煤量為基數,與當下實際產能有很大差距,導致正常生產難以維持。尤其是大型粉煤氣化原料煤和燃料煤在控量上沒有區分,企業一時難以找到合理壓減辦法。

也有企業提出,缺少政策支持導致落後產能退不出、先進產能沒空間,急需出台煤炭減量退出機制和交易規則。建議將原料煤轉化效率和污染物利用率,作為界定減煤指標依據,制定相關標準。

「河南化工產業對煤炭的依賴度較高,原料煤是產品製造的原料,先進的技術和循環經濟的理念,使原料煤在生產過程吃干榨凈,對環境的影響有限。」蘇東說,煤炭對河南化工產業的直接貢獻率在30%以上,帶動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生物化工等新興產業在60%以上。未來,河南一批重要化工基地建設以及高效農用化學品、工程塑料和化工新材料等,其基礎產業還是煤鹽化工。因此,建議政府儘快從國家層面研究原料煤對環境影響因素,促進我國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

第三,能否科學判定煤炭固定床造氣技術也為企業所擔憂。

據業界人士介紹,常壓固定床造氣技術是中國特有的煤化工制氣技術,具有投資小,操作簡單、產業變化靈活的特點。而過去國內引進的大化肥和傳統中型氮肥生產裝置已經基本淘汰,且流化床投資較大,故目前主要依靠固定床造氣技術來對淘汰掉的中型氮肥生產裝置進行補充。

今年2月,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河南省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明確加大過剩和落後產能壓減力度,到2020年底,淘汰一批化肥行業固定床間歇式煤氣化爐,退出單套裝置30萬/年以下的合成氨產能。

「經過前幾年的結構調整,國內80%的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的固定床企業已經倒閉,剩下的已經是一些水平高、管理好的企業,優勢較為明顯。同時,河南省化肥企業的裝置總產能均超過30萬噸,只是有部分企業的下屬單位和生產裝置不在一個區域。因此,不能是一刀切的全盤否定或者按地域單套30萬噸裝置來看待,如全部砍掉極易傷筋動骨且不太現實,應區別對待,給存在的企業一定的生存空間。」蘇東說。

一些企業認為,如果不分青紅皂白進行淘汰,企業無法生存,職工無法安置,極易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如果進行搬遷和技術改造,時間壓力大,財務費用高,資金不夠用,建議給予政策傾斜和預融資貸款方面政策支持,挖掘固定床造氣的技術優勢所在,積極通過環境改造,激發出國產技術的潛力,更好地服務於產業。

對於化肥業面臨的種種困難,蘇東說,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考慮企業實際,在貸款、電價、煤炭減量和固定床技術改造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傾斜,因地施策,精準施策,使企業儘快走出困境。化肥生產企業也要迎難而上,自強自立,盡最大努力搞好安全生產,服務好春耕所需。(耍旭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_-XLDXEBfwtFQPkdWf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