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確定要走望子成龍的道路,請記得,一定讓孩子先成人,再成才。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不久前,豆瓣上一個關於十歲男孩的帖子火了,不是因為出色令人喜愛,而是因為出色卻令人不齒。
這個十歲的男孩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奧數,圍棋,輪滑各種業餘愛好出類拔萃。
然而奇葩的是,這個乳臭未乾的男孩,竟然嫌棄自己的父母太平庸,配不上優秀的自己。
他嫌父母太窮,只開得起十幾萬的豐田,別的同學都拿著iphone7,自己卻只有兒童手錶。
「我努力優秀,是為了早日脫離無知無能的原生家庭。」是這個男孩內心的核動力。
才十歲,被父母省吃儉用的血汗錢供養著,培育著。翅膀還沒硬呢,就開始嫌棄恩比天高的父母了。
要讓我說,對這種良心讓狗吃了的熊孩子,他父母應該立刻放棄對他的苦心栽培,讓他在原本的階層自生自滅,免得將來越優秀,與父母距離越大,越看不上父母。把給他報興趣班請教練的錢自己攢起來,留著養老綽綽有餘。
當然是氣話,天下爹娘就這麼賤。但是,這顯然又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妥妥的「白眼狼」,一旦有了點能耐,就會將家庭父母拋得遠遠的。
都說,如今孩子的學業參雜了太多的家庭因素,經濟實力,人文環境,人脈資源,底層後代實現階層躍遷的空間機會越來越少。很多父母兒女認命了,別白費那個功夫和銀子了,就讀個普通大學或者技校,然後早早去打工掙錢吧。
可是,總有一些父母不認命,尤其那些天資聰穎好學用功的孩子,更是令家長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們拚命勞作,苛待自己,超出經濟實力地給孩子創造條件,竭力讓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同步。
他們想當然認為,自己犧牲了全部生活樂趣,苦巴苦結供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在有了出息後,飲水思源,給自己最真誠的回饋。
可是,事實卻讓這些可憐的父母遭受到迎頭暴擊。
2011年3月31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赴日留學生汪某,因為學費生活費與母親發生爭執,當場將母親砍成重傷;
2015年6月12日,北大超級學霸吳謝宇精心策劃實施了對母親的殘殺;
2018年1月28日,成都商報刊發《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 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孩子成龍了,失聯多年後,一紙檄文控訴將父母推上輿論的「被告席」。
北大物理博士後王某出國後,與家人失聯20年。最近家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等來的卻是「不要通過媒體找我 。」對於母親彌留之際想見他一面的要求,他斷然拒絕,給了七個字答覆:「清官難斷家務事。」
他們的孩子果然成才成功了,卻嫌棄他們,視他們如寇讎,疏遠,拋棄,清算,甚至磨刀霍霍向父母!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應該始終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應該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無數血的教訓告誡我們,培養孩子一定要先成人,再成才;寧可不成才,一定要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有責任感,能共情,懂感恩的人。
如何培養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建議一,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從小和孩子心連心。李玫瑾教授曾講過末代皇帝溥儀的一件事。當時被寵壞了的小皇帝,各種花樣欺凌宮人,令人難以忍受,師傅和大臣也管不了。但只要他的乳母來了,輕輕說一句:「那樣可不好」,他立刻變乖了。
為什麼大字不識的僕婦對小皇帝有著絕對的影響力呢?因為,從小就被迫離開母親懷抱的溥儀,對乳母產生了深深的情感依戀,他把乳母當作世界上最親的人,願意聽從他的教訓,願意做她喜歡的事,願意在他面前表現得好。這就是心理學中一直倡導的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孩子在幼年時,跟自己的養育人建立起安全依戀關係,孩子從一開始,就認定你是最疼他最懂他,最能在關鍵時刻幫助他的人,因而對他特別「給面兒」。而那些嫌帶孩子苦,或為了事業將孩子託付給別人的家長,永遠嘗不到孩子對你全身心的依戀敬服聽從。白眼狼的悲劇,大多發生在親子關係冷漠疏離的家庭。
建議二,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我家寶寶最喜歡吃蝦仁三鮮餃子,每逢吃這種餃子,冰兒就表現出不願讓別人吃的樣子。爸爸嚴肅批評他說:「這是給全家人做的,每人有份,你不能吃獨食。」有時冰兒嫌奶奶沒做自己喜歡吃的食物,耍脾氣。爸爸及時批評他,並且告訴他,奶奶辛苦做出的飯菜,包含著對家人深深的愛,要懂得珍惜和感恩。
很多孩子後來成為白眼狼,就是從搞特殊開始的,慢慢就會認為「你們欠我的」,「你們給我的還不夠」,「你們對不起我」。
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就從要求孩子做家務,照顧祖輩,參與家庭事務,了解父母艱辛開始。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潤物無聲地融進善良,感恩,利他的人格修養硬核。
建議三,不要富養,不要富養,不要富養。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身處下層,對孩子滿懷愧疚,超出自身實力寵溺孩子,無形中傳遞出「你老子沒本事,給不了你最好的,欠你的」的負面信息,導致孩子對現實生活不滿意,嚮往別人家的豪富奢侈。
富豪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都處在勞作得食的層次。因此父母不要自輕自賤,要對孩子進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教育。告訴孩子,我們家的生活水平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壞的,父母為此付出的心血汗水值得珍惜。
通過讀人物傳記讓孩子懂得,富豪的上一輩也是清貧之家,人家有今天,也是奮鬥出來的,你不是富二代,但你可以通過奮鬥成為富一代呀,給孩子心中種下自強不息的種子。
普通人家想要供養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原本就要比富裕人家付出更多的辛勞和心血。如果你確定要走望子成龍的模式,請記得,
一定讓孩子先成人,再成才。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HF-9m4BMH2_cNUgUxp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