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家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

2019-08-13     中國文藝評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

凝心聚力推動文藝評論事業健康發展


【編者按】2019年8月1日,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賀信精神,發揮文藝評論家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文藝評論工作,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在京組織召開「文藝評論家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座談研討會」。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董耀鵬就會議提出明確要求,仲呈祥、曾慶瑞、路侃、張德祥、白建春、劉瓊、鄧凱、范玉剛、金永兵、金浩等評論家代表參加,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文藝評論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龐井君作總結,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周由強主持。參會代表老中青三代結合,既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又有協會顧問,還有來自中央媒體和高校的代表。大家圍繞賀信精神,緊密結合新時代文藝和評論實際,暢談學習體會。


研討會現場 文博攝

01

深入領會賀信精神內涵 自覺肩負文藝評論使命

仲呈祥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仲呈祥發言 文博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明確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一個事業一個戰線,這兩個關鍵詞發人深思。「事業」必不可少,「戰線」尤須戰鬥,而當下「戰鬥正未有窮期」。總書記的賀信,與當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講的「文武兩個戰線」一脈相承,表明文藝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賦予文藝評論工作者神聖而光榮的職責使命,我們要自覺將總書記的賀信精神落到實處。

要把握賀信精神,絕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系統、科學、完整地加以深刻領悟,要置身於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之中。習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出席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十九大以來先後給烏蘭牧騎隊員(點擊查看相關內容)、老藝術家牛犇(點擊查看相關文章:習近平給表演藝術家牛犇的信)、中央美院老教授等寫信回信,親切看望參加全國政協聯組會的文藝界代表。經濟只能致富,文化方能自強。重溫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四個「講清楚」、視察北京大學時精闢論述的「三個離不開」,我們更能清醒認識到文藝事業和文藝戰線的重要擔當。

02

文藝評論要為記錄、書寫、謳歌新時代保駕護航

曾慶瑞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曾慶瑞發言 文博攝

作為一位82歲耄耋之年的文藝工作者,我要說,習近平同志在賀信里的明確要求,是自從五四新文學以來,總結和凝聚起來的發展文學藝術的路線、方針、政策最科學也最切實可行的一種表達。

我理解,「記錄新時代」就是要客觀地真實地寫我們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就是要審美地藝術地寫我們的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就是要積極地向上地寫我們的新時代。這裡,客觀地真實地寫,審美地藝術地寫,積極地向上地寫,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用一流的中國新文藝形式講好一流的中國新時代故事。

這次學習習近平同志賀信精神,我更加體會到了文藝評論要為記錄、書寫、謳歌新時代保駕護航的意義。我會繼續在科學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領域裡,守望人類的精神家園,無私無畏,努力前行,敢說話,多說話,說真話,說有意義、有價值、有實效的話,追求並踐行對文藝創作做出一流的是非評判,一流的褒貶表達,為發展和繁榮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事業奉獻綿薄之力。

03

當代文藝評論家應努力培育四種精神品格

龐井君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文藝評論中心主任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龐井君發言 文博攝

第一,文藝評論家應培育哲學家的精神品格。文藝評論家要具有哲學家那樣系統的思維、理性的鋒芒、批判的精神和反思的品質,密切關注哲學價值論研究的前沿,運用價值論的框架和方法加強文藝評論理論體系建設。

第二,文藝評論家應培育藝術家的精神品格。文藝評論家的第一身份應該是學者,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斷。文藝評論是感受性和認知性的統一,是審美性和學術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文藝評論家對藝術的創作方法、路徑和規律等具有一定的了解和體驗,要具備藝術家豐富的、敏銳的、複雜的、具有穿透性的審美感受能力。

第三,文藝評論家應培育思想家的精神品格。思想家是社會理想和自由精神支配下的行動者,其最珍貴的精神特質在於具有極強的問題意識、現實意識、革新意識和在場意識。好的文藝評論家都是思想家,而不是書齋里的學究。文藝評論家應直面當代人生存的現實,激發出映照時代精神的火花。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具有創造性的文藝評論活動不單單是為了催生和引領文藝創作,促進文藝繁榮,還可能為社會提供有更大精神價值的思想供給。

第四,文藝評論家應培育文章家的精神品格。文藝評論家應培育「真」「實」「新」「特」「美」的時代新風,具備古雅清新、意境深遠、意匠精巧的評論文采。

04

紮實提高新時代文藝評論創造力

路侃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路侃發言 文博攝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和近年對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文藝工作中的深化、發展和創新。文藝評論要闡釋好這些重要思想與新時代文藝發展提高的聯繫,把黨的文藝思想轉化為提高文藝創造力的巨大思想資源和政治保障。面向新時代,文藝評論要以有擔當有活力的理論銳氣和文化面貌提高理論評論的創造力、創新性,提高文藝評論在文藝繁榮、文藝工作全局中的活躍力、貢獻力。要在支持高質量創作和優秀作品上加大評論力度,用批評的力度和到位促進藝術創作追求高質量、努力攀高峰。堅持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文化精神,加強文藝評論隊伍建設。用高水平文藝評論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獨特貢獻。

05

凝神聚氣,努力創作出無愧於時代、

人民、民族的優秀作品

張德祥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張德祥發言 文博攝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靠作品,作品是思想、精神、文化的載體,只有作品優,才能文化強。因此,創作出無愧於時代、人民、民族的優秀作品是最終目標。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指出,「衡量一個時代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這次在賀信中,他再次強調,要努力創作出優秀作品。

文藝評論也應當圍繞如何出優秀作品而做文章,努力營造出優秀作品的精神文化環境,為優秀作品鼓與呼,勇於對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文藝現象進行批評,改良審美生態,提高受眾審美境界。

06

文藝評論的使命擔當

白建春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白建春發言 胡艷琳攝

首先是價值標準的確立與堅守。必須「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鑑賞作品」,這是文藝評論必須遵循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最高標準」。

其次是理論的建樹與引導。評論對於創作的影響,本質上體現為理論的引導和思想的照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評論家都是理論家或思想家。高擎理論火炬照亮創作的道路,從根本上消解迷茫與困惑,是文藝評論工作當然職責。

第三是作品的識別和人才的發現。評論家應有能力站在專業高度,發揮引導風尚和匡正時弊的作用。更須具備發現優秀作品及創作人才的一雙慧眼,傾心於「造出大群新的戰士」。

文藝評論需要家國天下的情懷,需要激情、熱血和擔當。

07

牢記時代使命 肩負責任和擔當

劉瓊 人民日報社海外版文藝部主任


劉瓊發言 張揚攝

文藝評論是風向標、定音鼓、衝鋒號,只有清醒地認識到文藝評論的責任、使命和擔當,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才會有保障、有方向、有動力。如何進一步加強文藝評論的導向性、有效性、動力性,儘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整體性、戰略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文藝創作評價體系至關緊要。這個體系要由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三方面組成,缺一不可。在這個評價體系下,旗幟鮮明並有力有效地反「三俗」,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要對我們時代的「三觀」建立切實負起責任,為下一代傳承好文明之脈。讓我們的文藝具有感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讓中國文化的魅力在我們的時代得到大幅提升。

08

用紮實的文藝批評褒優貶劣激濁揚清

鄧凱 光明日報文藝部執行主任


鄧凱發言 文博攝

文藝工作是培根鑄魂的工程,文藝批評在其中不可替代。今年以來,針對總書記指出的文藝界存在「浮躁」風氣,光明日報開闢了「向人民學習 向生活學習 重溫當代現實主義經典作家」欄目,闡述了柳青、周立波、杜鵬程、路遙、陳忠實、王願堅、孫犁等經典作家創作歷程與精神境界,對文藝創作具有深刻啟示;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光明日報推出「新中國文學記憶」大型特刊,選取70年來影響廣泛的文學作品、文學潮流,論從史出,有很強的可讀性。光明日報還開闢「以文藝精品奉獻新時代」專欄,聚焦文藝創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困惑精準把脈;針對近年來影視界的「抗日神劇」「玄幻劇」「宮斗劇」、流量造假、問題藝人等不良現象敢於亮劍,連續刊髮針砭時弊的評論,產生很好的輿論引導效果。

09

緊抓時代 推動文藝邁向「高峰」

范玉剛 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范玉剛發言 胡艷琳攝

一是要緊緊抓住時代,使文藝發展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時代的進步鼓與呼。既要在時代之中,又要在時代之外,才能不被時潮所裹挾,進而喪失批評家應有的價值立場。惟此,需要處理好文藝發展中「變與不變」的關係。既要看到當今時代「變」的方面,更要深刻洞察「不變」的方面,那就是毛澤東《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文藝為什麼人」的問題。

二是引導文藝精品創作,推動文藝發展從「高原」邁向「高峰」。要有當代文藝經典化的闡釋能力,要有能力對當前的文藝創作做出有效批評,還要強化「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文藝實踐」的能力。

10

文藝要塑造時代生活

金永兵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系黨委書記、系副主任


金永兵發言 胡艷琳攝


一是,文藝要讀懂時代之勢,引領時代風氣。一方面是中國社會百年未有之變,文藝工作者需要深入生活,讀懂深刻的社會變遷和其中的世道人心。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千年未有之變,當代文藝應及時關注新科技發展,加入到科技與藝術的聯姻之中。

二是,文藝要批判與確立日常生活觀念,消除精神貧困。隨著全球化日益加深和當代市場化生產與再生產不斷擴大,物質豐裕的背後是精神高度貧困化。當代文藝家應抬高筆調,成為時代精神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批判、反思、塑造和引領這個時代的日常生活。

三是,文藝要表征新時代,書寫「新史詩」。文藝家不僅是時代的書記官,同時新時代的內涵、方向本身更是呼喚文藝創作來探索、感悟和創造。

11

練好評論「內功」,創造屬於中國的舞蹈世界

金浩 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所所長、教授


金浩發言 胡艷琳攝

習近平總書記賀信中要求文藝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以為,就是希望我們具有挑夫般的耐力;放遠目光而不做急功近利的近視眼;文藝創作思想要精深些;作品要有舞動新時代的乾坤感。

作為新時代的文藝評論家要樹立一種練好「內功」的氣度和決心。文藝評論家應當堅決不做那些賀年卡式的評論,一方面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不僅要「維他命」還需要「續他命」;另一方面,要以開放式思維和視野博覽世界優秀文化精華,樹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努力打造中國舞蹈藝術表演編創體系、評論研究理論體系,並表明新時代中國舞者鮮明的藝術態度:中國要在世界舞蹈中創造屬於中國的舞蹈世界


周由強主持會議 胡艷琳攝


選自中國文藝評論網

【7月熱門】

「西湖論壇」徵召全國「遊俠」論劍,你來嗎?/報名截至8月20日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歡迎您加入!/申請截至8月31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FvLimwBvvf6VcSZUxy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