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夫婦37年匠心採制手工茶,只為傳承記憶中的茶香

2020-04-07     廣州從化發布

從化呂田鎮生態環境優越,

適宜茶樹生長,

大大小小的茶園遍布各個山頭,

清明前後,

是呂田茶農忙碌的季節,

不少茶農都會忙於採茶、制茶。


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去

聯豐村村民安伯、梅姨夫婦的茶園

「聞一聞」茶香~


視頻加載中...

從化呂田鎮山清水秀,當地村民充分發揮獨特的地理優勢,在高山之間種植茶樹,由於常年雲霧繚繞,茶園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很適宜茶樹生長,大大小小的茶園遍布在呂田的各個山頭,其中桂峰村、份田村、聯豐村等都是有名的茶葉產區。

而安伯、梅姨夫婦的茶園在聯豐村的一個山頭,有少量李樹和青梅樹與茶樹相間著。今年71歲的安伯和梅姨都很開朗,邊聽著收音機邊採茶。「我們從1984年開始種茶制茶,大約種了8畝地,」安伯說,「這段時間每天7點半就上山採茶,采一個上午,下午就在家炒茶。


他們的茶樹從不施肥打藥,

任其自然生長,是無公害茶。

梅姨說,

清明節前後採制的茶葉,

芽葉細嫩,是最好喝的茶。


中午12點,

安伯夫婦下山回家,

將新採收的茶葉用竹篩裝起

放在禾堂散熱、晾乾,

午飯後就開始炒茶。


安伯說,

炒茶要用專門的生鐵鍋,

不能用來煮菜,燒的是柴火,

這樣炒出來的茶才淳香。


從擦茶到炒茶整個過程全手工製作,

要反覆炒4、5次,

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

不同的師傅炒出來的茶是不一樣的。

安伯從80年代初就開始種茶、炒茶,至今已有近40年的炒茶經驗,匠心炒茶手藝深受人們青睞,每年幾百瓶的手工茶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除了自用,每年出售手工茶大約有3萬元的經濟收入

現在,

安伯的兒子阿飄也繼承

了父親的炒茶手藝。

安伯說,

只要身體還好,

他就會堅持炒下去,

始終踐行新時代文明實踐,

傳承記憶中的茶香。


文字:羅素玲

圖片:羅素玲 余旭楷

視頻:羅素玲 余旭楷

編輯:黃麗敏

初審:陳治

審核:梁偉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8xJVnEBiuFnsJQV5e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