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2000年前的「國家一線城市」

2019-10-10     大地理館

東漢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對西漢時期的重要都會地位進行了明確記載,將西漢至新莽時期的五大重要城市稱為「五都」(長安、洛陽除外),這五大城市是: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五都」:西漢新莽的一線城市

1959年9月24日,南方考察結束的毛主席來到位於華北平原中部的邯鄲。跟工人攀談過程中,主席特意說起歷史上的邯鄲:

邯鄲是趙國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時候有邯鄲、洛陽……那時候沒有上海、天津等大城市。

說起古都,我們首先想起的是長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這些做過王朝都城的地方。毛主席熟讀《二十四史》等歷史著作,自然對古代城市發展狀況十分熟悉,他這裡說的包括邯鄲在內的「五大古都」出自何處呢?

古時,小城市為邑,大城市稱都。都指最早是有宗廟的大邑,如《左傳》中有記載:「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同時,也引申為今天所說的大都市。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傳之其人,通邑大都。」意思是,將我的著作傳給後人,並讓其傳播到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市。

戰國到秦漢時期,鐵器時代到來,商品經濟發展空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發展高潮。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保障,統一的疆域內,商品自由流通,有利於促進市場中心和商業都會的形成,全國範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彌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到了西漢武帝時期,經文景之治積澱,經濟發展平穩,帝國疆域空前,城市星羅棋布。作為史官的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對戰國以來到西漢初期,重要的城市和經濟中心進行了盤點,將燕、邯鄲、臨淄、陶、睢陽、吳、壽春、番禺、宛九個城市稱為「都會」。經過數十年發展,到西漢中後期,城市的地位格局更加清晰。

東漢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對西漢時期的重要都會地位進行了明確記載,將西漢至新莽時期的五大重要城市稱為「五都」(長安、洛陽除外),這五大城市是: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莽乃下詔曰:『夫《周禮》有賒貸, 《樂語》有五均,傳記各有斡焉。今開賒貸, 張五均, 設諸斡者, 所以齊眾庶, 抑併兼也。』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 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東市稱京, 西市稱畿, 洛陽稱中, 餘四都各用東西南北為稱,皆置交易丞五人, 錢府丞一人。

這就是主席口中「五大古都」的出處。

這段話的意思是,朝廷將長安東市改為京市、西市改稱畿市;將「五都」所設的市稱為中市和東、西、南、北市,即洛陽中市、臨淄東市、成都西市、宛南市、邯鄲北市,並設立專門管理工商業的「交易丞」和管理金融機構的「司市錢府」。用今天的話理解,就是商務部、工商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等經濟部門在五個大城市設置了分支機構。

顯然,這裡的五都,並非五個副首都,也不是陪都,而是強調城市的經濟地位。記載中設立「五市」的年代背景為公元9年,新莽時期,距今2010年整。

根據上下文推測,「五都」應該在西漢時期就已確立,而城市的積累和建設,從先秦就開始了。長安加上五都——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宛,這就是兩千多年前,西漢到新莽時期的「一線城市」。

宋代的《太平御覽》這樣說道:譬命駕而游五都之市,則天下之貨畢陳矣。意思是,只要去了五大都市,就可以買到全天下的貨物了。這種情形,就像今天,世界各地琳琅滿目的各種新款商品,往往最先聚集於北上廣深一樣。

五大城市中,南陽是唯一沒做過諸侯國或王朝都城的地方。但是,一個郡級(約等於今地級)的宛,也就是南陽,為何能從眾多城市中脫穎而出,與其他都市並列為「五都」呢?

四通八達

宛,也就是今南陽——它地處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西連秦地,東接吳楚,周圍的山不高不低,唐白河的水不緩不急,烘托孕育出中間安詳而平穩的南陽盆地。

司馬遷在《史記》這樣描述南陽的前世: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願。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南陽郡設立,宛縣為治所,漢代繼續沿襲。相比洛陽、邯鄲、臨淄等都城級別的城市,宛的級別較低,最高只做過郡的治所,但在經濟方面的影響力超越了行政級別,這有點像今日廣州,非直轄市的省會,全國一線城市。

南陽畫像石博物館

南陽,居洛陽的正南方向,扼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上天賜予的豐富礦產、濕潤氣候,河流沖積的肥沃土地,讓這裡成為一方宜居、宜軍政、宜工商的寶地。

南陽,南水北調大橋

南陽,武侯祠

冶鐵之都

跟邯鄲一樣,宛地,蘊藏豐富的鐵礦,當地冶鐵業的發展與前者不相上下。由於四通八達,宛也和邯鄲一樣,成為商賈聚集的大都。戰國時期,宛屬楚國,當時與邯鄲、棠溪並稱三大冶鐵中心。《史記·貨殖列傳》提到了因冶鐵而發家大的宛孔氏:

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鐵冶為業。秦伐魏,遷孔氏南陽。大鼓鑄,規陂池,連車騎,游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有游閒公子之賜與名。然其贏得過當,愈於纖嗇,家致富數千金,故南陽行賈盡法孔氏之雍容。

這段話特別指出,宛地的孔氏家族是當時富豪商人的標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富豪階層效仿的對象。

發跡於南陽的光武帝劉秀

南陽地理的優越程度,隨著時代巨變,也會發生變化。當國家政治中心不在長安和洛陽時,南陽的樞紐地位就不再那麼明顯。而隨著現代交通網絡的普及,鄭州、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就取代了當年的南陽。

今日南陽地位,雖不如當年那般顯赫,但基礎地理條件沒有太大變化。未來,在越來越全面、均衡發展的中國,它一定還會扮演新的重要角色。

南陽何以躋身「五都」?

西漢新莽時代的五大經濟中心,即五都的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宛(南陽),有以下共同特徵:

區位優越

《史記》說,」宛(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桓寬撰的《鹽鐵論》對西漢的重要城市交通位置進行了總結,其中提到了邯鄲、臨淄、宛、長安、洛陽等「富冠海內,皆天下名都……居五諸之沖,跨街衢之路也。」

商業發達

桓寬《鹽鐵論》稱「宛、周、齊、魯,商遍天下。」宛,也就是南陽的大商人孔氏也是因冶鐵致富。成都,秦代開始,與內地溝通增多,一直為西南地區工商都會。《漢書·貨殖傳》提到了成都的卓氏家族、羅裒,宛的孔家族,臨淄的刀間等,都是一方富豪。

文化昌盛

宛,地處秦、楚、中原之間,為楚文化重要發祥地,出土有全國數量最多的漢代畫像石,是那個時代南陽文化的驚鴻一瞥。

南陽地理的優越程度,隨著時代巨變,也會發生變化。當國家政治中心不在長安和洛陽時,南陽的樞紐地位就不再那麼明顯。而隨著現代交通網絡的普及,鄭州、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就取代了當年的南陽。

沒有永恆的一線城市。

今日南陽地位,雖不如當年那般顯赫,但基礎地理條件沒有太大變化。未來,在越來越全面、均衡發展的中國,它一定還會扮演新的重要角色。

今日南陽

俯瞰南陽新城區

毛主席曾說:邯鄲是趙國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邯鄲是要復興的……同為「五都」之一的南陽,也是如此。如今的那樣人民,正在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座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新南陽,已經呈現給世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25Mu20BMH2_cNUgox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