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廣島長崎,為何現在還能居住?

2019-12-01   朝陽阿力

首先,核輻射的來源為放射性物質的衰變,一般核輻射沾染主要表現為核輻射塵埃,核輻射塵埃主要是來自於核武器的觸地爆炸,地爆模式都是用於打擊地下指揮所、核彈發射井等地下堅固目標。觸地爆炸會形成火山口一般的大坑,而坑內原有的地表物質就會隨著蘑菇雲被拋入大氣層,於是就形成了放射性性塵埃。而打擊像廣島那樣的城市,則一般採用在700米-900米空中空爆的方式,以追求最大的殺傷面積。因此,像廣島這樣的城市,遭到核打擊,爆炸中心附近的地方放射性塵埃的密度往往非常小,核爆後的輻射劑量,甚至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兩到三天至一周)就下降到安全劑量之下。

核爆炸蘑菇雲

其次,核輻射是不斷衰弱的,輻射越強衰弱的越快。一般來講,核爆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在兩周後,輻射劑量率就會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同時,氣象因素也將顯著影響輻射劑量率的變化,降水能沖刷植被、房屋上所附著的輻射落塵,繼而加速輻射劑量率的衰減。因此,某區域遭到核武器地面爆炸時,如果僅以輻射為指標,那麼只需要2周,當地居民就能走出掩體,外出尋求救援。

廣島成了廢墟,建築物全被夷為平地


遭受核轟炸的長崎

假如是類似廣島原子彈的空爆,則一般情況下,2-4周之後,當地輻射劑量就基本上低於安全劑量,可供人長期居住了。若是還有專業的部隊參與洗消,則可在更短時間內安全居住。根據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在內的美日權威機構,就日本二戰核輻射的實質影響進行了為期數十年的調查。

核輻射的受害者

一份發表於1977年,跟蹤調查長達30年的報告著重關注了廣島長崎倖存者的健康變化。調查發現,戰後新生兒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異常,也就是說這些「輻射」新生兒的異常發生率或者說畸變率並不比「正常」新生兒高。雖然在廣島、長崎核爆後倖存的孕婦中,有接近50例的小頭畸形個案被查實,但並沒有證據直接證明這50例小頭畸形個案是由核爆炸導致,且畸形率的上升是極為短暫的,核爆後受孕者的小頭畸形率沒有發現異常。

一對母子,背景是遭受核轟炸四個月後的長崎


原子彈爆炸幾周後人們出行都戴著口罩,以抵禦濃重的屍臭

綜上所述,無論採用任何模式的核打擊,都無法將任何一個城市打成廢土,短則數月長則數年,人類就能恢復這個城市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