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悲。
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包拯的為官之道和做人原則,他崇尚清心和直道,鄙夷那些禍害百姓的蛀蟲,他始終相信,一個清官,一個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會被人擁戴,就會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從包拯的詩中,我們可以更真實的從他的隻字片語中看到一個為民做主的清官,為國盡事的忠臣的思想脈絡。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他不僅致仕如此,家風家教亦如此,包拯家訓中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賊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昭後世。」其對家人後代之嚴苛可略見一斑。
正因為包拯以其為人稱道的政績和品行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愛戴,因而包拯去世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包拯在社會中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跡,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後來,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包拯,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也是封建朝代百姓對黑暗現實不滿的一種心理幻想。
時代在變遷,在我們當今社會主義國家,法律體系完善,人人享有公平,老百姓再也不用把自己的性命安危寄予一人一事,古代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員和小吏也早已化身為人民公僕,當我們回頭再去看那段歷史,再品讀這首詩的時候,應該會有另外的啟示和感想,包拯的公正和嚴明正是我們這些紀檢監察幹部所學習的品質,他一心為民、公平正直正像是我們新時代下的國家公務人員的職業要求,而他在家風中蘊藏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方式,更是帶給我們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更多的啟示,給下一代良好的家風教育,猶如一筆無形的財富,終將會支撐一個家庭櫛風沐雨、走向輝煌。
(秦都區渭西辦 陳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oHZPXEBrZ4kL1ViGF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