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我想,對於當今的父母,育兒其實也會有這種感受。我們輕而易舉獲得大量育兒知識,這些知識讓我們願意注重教育投資,比如,送孩子上早教班;但是,我們也會被各種育兒理論左右,內心焦慮,甚至誤入歧途。
就拿「贏在起跑線」這件事來說,這三個流傳最廣的腦科學理論,讓家長「中毒」最深。
這張是人類神經元突出的發育圖,是一個腦科學實驗的重要成果。這張圖描述的是,剛出生的嬰兒神經元突觸密度量非常稀疏,到兩歲時,神經元突觸達到了一生的高峰。
很多早教機構對此解讀為:孩子說話、聽力、視力區域的神經元突觸的密度,在1歲前達到了巔峰值;負責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等高級思維區域的神經元突觸密度,在2~3歲時達到最高。所以,3歲前的智力開發非常重要,家長一定要送孩子上早教班。
這個基於腦科學實驗的解讀,聽上去很有道理,其實是在誤導家長。
因為,研究表明,大腦結構的發展並不等於大腦功能的發展。換句話說,神經元突觸的密度高和功能高沒有直接的相關,比如,雖然2~3歲時,負責抽象思維的神經元突觸達到高峰,但那個時候的孩子並沒有抽象思維的能力。
此外,臨床上證明,學習障礙的孩子和老年痴呆症患者,他們的神經元突觸通常很密集,而這是大腦篩選障礙造成的。
當然,這不是說3歲前不需要早教,而是早教不是非得在早教中心進行,父母其實是最好的早教老師。
為什麼這麼說呢?著名的「三千萬詞彙鴻溝」,告訴你答案。
「3000萬詞彙鴻溝」(The 30 MillionWord Gap)這一著名概念,來自於美國上世紀80年代一項長期追蹤調查研究。
研究發現,孩子之間學業、事業的巨大差異,產生於3歲以前,而不是開始上學之後。這些差異的產生,最主要來自於家長和兒童的日常親子互動中產生的巨大詞彙學習結果。來自高互動家庭的孩子,至少比低互動家庭的孩子,在四歲之前,多「聽」到了3000萬詞彙,這就是著名的「三千萬詞彙鴻溝」的來源。
當然,和孩子說話,不是數量,而是注重溝通的質量。遵循以下「3T原則」,就是高質量的親子溝通方式。
第一個「T」原則:共情關注。共情關注是最細微的一項原則,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到時機成熟,再去和孩子談論。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麼,父母就關注什麼。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即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比如,孩子在聽繪本故事時,會隨意翻動繪本,家長可以停下來,回應孩子看到的內容,而不是強迫孩子繼續聽自己講故事。
第二個「T」原則:充分交流。交流是為了讓孩子掌握詞彙,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交流能大量增加孩子詞彙量。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年歲稍長後,他們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或未曾體驗的事物,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是一種非現實的交流。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誌,這種高階能力的養成,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第三個「T」原則:輪流談話。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作用。
孩子可能一開始會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發音不完整。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20世紀70、80年代的早教長期跟蹤實驗,為早教提供了腦科學依據,引發了美國人早教的熱潮。
早教跟蹤實驗是這樣的:科學家跟蹤對比有早教和沒有早教的孩子一直到30歲,結果發現,參加早教班的兒童在很多方面都優於沒有參加早教班的兒童,比如,成績排名前10%的比例、大學畢業的比例、穩定收入和資產的比例,前者都大於後者。
這個實驗證明了早教的價值,但有一個誤解,即智商決定人的成就。這個錯誤的觀點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不論是腦科學還是兒童心理學或者教育學領域的學者都普遍存在。
因此,當時的早教研究者普遍認為,早教能提升人的智商。
事實上,根據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同等智商水平的孩子,在早教班一年後,智商確實提高了很多。但是,進入小學,尤其是到了10歲,參加早教班的孩子就沒優勢了,因為沒有參加早教班的孩子很快就跟上了,也就是說,早教的優勢期其實很短暫。
既然早教班在智商方面沒幫上什麼忙,為什麼早教跟蹤實驗表明,早教兒童幾十年後會有明顯的優勢呢?
2014年的一個研究揭示了這個秘密。研究發現,影響成就的最主要因素,不是智商而是行為情緒自控和學習動機。
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支持這個觀點,即「內在的成長」,包括孩子要有耐心、學會堅持、懂得正向表達自己的情緒等。
他認為,「孩子早年最需要掌握的,不是某一個知識或技能,而是將來學習成長所需要的耐心和堅持,以及擁有預料和接納必有的差錯和挫折的能力。正是這些因素,使得我們的教育具有長久、深遠的意義。」
「敏感期」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她發現:兒童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會有一種特殊的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促使他對環境中的某些特定事物很敏感,對這些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而對其他事物則表現出很少的興趣。
當敏感力產生時,幼兒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內在動力,驅使他對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蒙氏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兒童發展的各種敏感期,比如語言發展、秩序等敏感期,這些敏感期科普了兒童發展的科學規律,同時也在製造育兒焦慮。
比如,最近有朋友聊天,說自己7歲的兒子錯過了語言敏感期,因為她聽說0~6歲是語言敏感期,於是她很自責,覺得自己耽誤了孩子的成長。
事實上,敏感期沒有嚴格的年齡限制,比如0~6歲是語言敏感期,這個年齡段的劃分也只是一個大概範圍,並不意味著7歲就過了敏感期。
此外,每個存在發展差異性,家長不要因為錯過了敏感期而產生焦慮情緒,進而把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而是要注重發掘孩子自身的天賦興趣,找到孩子真正熱愛的事物。
蝸牛隊長親子說,專注分享0~12歲家庭教育理念,以及語文、英語、數學、思維啟蒙知識。喜歡我的文,歡迎留言、轉發、關注一條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