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實用解析度價值很大:你將了解到「元數據」,計算機的「類人」面,人工智慧的起點「圖靈測試」;人工智慧實現不了的同理心,技術運用其實都是源自社會科學等高級判斷。強力推薦分享!
人類為什麼需要設計?這看似無關的兩個事物有什麼聯繫?在11月23日下午的工業設計與品牌國際會議專業演講主題會議上,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2013-2015輪值主席查爾斯·奧斯丁·安吉爾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人工智慧的時代終將會到來,而設計師們最終的任務就是在人工智慧時代下,為用戶設計獨一無二的「體驗」。
查爾斯的演講主題是「設計與AI」,他在演講中追溯了人類大腦起源,將過去與未來用「智慧」緊密交織,展現了一幅宏大的前沿設計圖景,闡述了其與技術之間的關係:設計師就是技術與產品之間的靈魂,他們需要把技術完美融入產品當中並與用戶產生對話。所以當下的設計師必須了解AI。
查爾斯從幾百萬年前的人類大腦開始說起。人類的大腦從一開始就具備與其他動物不同的複雜結構。腦核、腦緣系統和大腦皮質分管人體各項機能的運作。原始的人類已經學會用火來加工食物以滿足人體所需的攝入,同時在人類的社群生活當中已經開始產生認知和情緒,人腦通過神經元將感知到的信息轉化成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用到的知識,這也就是所謂的「智慧」。人腦的前額葉部分負責的部分就是「設計」。
人腦中有860億個神經元,算上七十億人口的地球,有無數個神經元每天在負責解讀信息。然而有趣的是,只有當人和人在進行傾聽和交流時,才能互相解讀彼此的信息。個體一生中能夠遇到的人和事是有限的,因此人們對於信息的解讀也是有限的。
但是電腦遠不同於人腦。一台電腦可以在幾秒內處理成千上萬個信息,能夠快速地把你想要的結果呈現在眼前。現如今,電腦技術的發展與全球人口繁衍活動一樣,都在呈指數增長。所以計算機有著類人腦的功能,但遠超人腦體量的數據處理能力。因此我們需要計算機技術。
什麼是人工智慧?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查爾斯引入了「元數據」(Meta data)的概念來解讀人工智慧。元數據就是關於數據的數據(data about data),他在現場舉了一個例子:一本書就是一個數據,那麼這本書的名字就是一個元數據,用以描述這本書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稱為元數據,例如封面、作者等等。
如果我們單純依靠計算機本身的數據進行預測,那麼這就忽略了人類智能無可取代的優勢:洞察力與判斷力。計算機的預測依賴於將當前情況與大量記憶存儲進行比較,並不具備預測能力。但元數據存儲的是計算機學習到的內容(包括什麼方案是可行的,何時可以使用,以及哪些是仍然無法確定的),因而使這個系統變得更加智能,甚至擁有了預測能力。
擁有了預測能力的計算機因此展露出「類人」的一面,人工智慧之父麥卡錫最初也正是由於這種設想才開始了相關工作的研究。其實早在1950年就有人開始對數據處理是否可以像人類一樣展開了測試,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圖靈測試」,即人機對話。該測試可被視為是人工智慧的起點。
圖靈(The Turing test)測試:
1950年,圖靈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文中預言了創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機器的可能性。由於注意到「智能」這一概念難以確切定義,他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
進行多次測試後,如果機器讓平均每個參與者做出超過30%的誤判,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圖靈測試一詞來源於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先驅艾倫·麥席森·圖靈寫於1950年的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其中30%是圖靈對2000年時的機器思考能力的一個預測,目前我們已遠遠落後於這個預測。
目前,人工智慧廣泛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吉爾將人工智慧分為廣義與狹義,他說當前被應用較廣泛的是狹義的AI,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可穿戴設備等等。而廣義的AI是一種宏觀的技術思維,它可以幫助解決人類生活百分之九十的問題。
那麼不禁要問:既然人工智慧如此智能,設計師又為何需要了解並運用呢?
人工智慧處理數據的方式是由工程師、程式設計師所設定的,這是人類意志所賦予的算法,大部分研究都表明機器是無法真正擁有人類的價值觀和智慧的,他們只能基於當前數據處理系統的情況下做到近乎完美的「智慧」,但依舊無法像人類一樣具備同理心,可以基於自身的價值判斷、社會文化等方面做出決定。
查爾斯描述了一種可能存在的情況:如果一輛無人駕駛車行駛在冰面上,這時因為故障必須緊急拐彎,但是這輛車的左右前方分別是一對情侶和一隻狗,那麼這輛車應該做出什麼決定?車不會做決定,因為在他的代碼里並沒有解析是撞人還是撞狗的問題,但如果是人,已經在潛意識裡做出了決定。
查爾斯說,他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工業設計產品都在注入人工智慧的元素。有些產品即使本身沒有智能的元素,在販售和流通階段也加入了智能的思維。所以工業設計產品和人工智慧的結合是必然的趨勢。設計師們必須緊追科技的腳步,充分想像人工智慧下的工業產品的「人」的思維和美學極限。
設計師在生產的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在技術與用戶之間充當的就是中介角色,他們將某種特定的文化、價值觀、情感等等方面加入到技術當中,使冰冷的技術變為具有溫度的產品,充滿了人文關懷,從而實現向用戶傳達設計理念的目的。所以「人」才是設計的核心。
「人」有多重要?查爾斯表示,當我們看到一個產品時,我們不能僅僅專注於技術部分,還要看到這個產品中「人」的思維部分。查爾斯介紹了一套非常完備的設計流程。曾就職於英特爾公司的他有著非常豐富的產品設計經驗,他說在開始一項設計之前,需要經過很多次的測試和調查。比如給醫院做設計,那麼對於病人的需求就必須提前掌握,同時對於病人的潛在需求也需要敏銳察覺。在進行過周密嚴謹的調查和實驗之後,查爾斯才會開始構思產品。
而構思產品的核心就是:是否以用戶為核心,是否考慮到了用戶的體驗。簡而言之,通過與用戶對話發現對方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從最有利於他們的角度開始思考產品的功能。安吉爾的工作領域十分廣泛,涵蓋了內部細節設計、環境設計、體驗設計、產品設計、UI服務設計等等。他說,無論是什麼設計,都具備著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和宗旨。
然而,目前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誤區:任何科技都是硬核的。而且任何科技都來自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等自然科學。但事實上,查爾斯在這裡拋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整個技術的運用其實都是社會科學。沒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也無法進入大眾的視野,無法和人類的生活產生實際聯繫。比如政治的決策才決定了一個國家如何使用科技,使用哪些科技。而設計師們則需要把這些社會科學融入到產品中,首當其衝的就是社會價值觀。
查爾斯舉了他朋友Johnson的例子。Johnson每一次做設計產品時必定會優先考慮那個產品受眾的國家文化,從社會層面出發考慮他的設計是否觸犯了某些社會的文化取向、風俗習慣等內容。這樣才能為使用該產品的用戶帶來一份完美的體驗。
用戶的體驗聽上去是如此的抽象以至於無法進行「設計」,所以為什麼還需要設計?設計用戶體驗是什麼?
科技已經給人類文明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如若沒有設計,科技無法更好地服務於大眾,大眾也無法感受科技帶來的美、自然科學帶來的美甚至是世界帶來的美。你可以想像世界上如果沒有設計,又哪來的選擇?又哪來的多元化?又哪來的個性和激情?通過設計,我們聯繫了整個世界,也發現了每個可以選擇的「自我」和屬於「自我」的獨特體驗。
因此,在前沿設計領域,一切並不是從科技開始,而要從專注用戶體驗開始。設計師們要做的絕非顯擺科技,而是給出一份承諾:他們能為用戶帶去如何美好的體驗。因此設計師們應當轉變思維,他們不該糾結於每一個產品的外觀、造型等視覺信息,而應該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領袖,為用戶的體驗做設計。
查爾斯最後說,AI時代終將會到來。有人擔心如果AI失控了會怎樣?但最可怕的其實是根本沒有AI這個技術的存在。人類都希望自己所處的時代、下一代所處的時代充滿著美好,而美好的體驗就從身邊的設計開始,從明天開始。
查爾斯·奧斯丁·安吉爾
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前主席、英特爾公司設計研究和創新前總監。現代前沿設計公司創始人、總裁,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前50名設計師。現代前沿設計公司成立於美國波特蘭,在康護、醫療、機械、戶外運動領域,以獨有的創新設計機制而著稱。在全球多個國家都享有一定影響力。
本文由大賽組委會新聞宣傳辦:
「川台設計與品牌」微信公眾號編輯
洪子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