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書記」幫村裡找到產業 還幫留守兒童「找」回父母

2019-12-03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雲南曲靖宣威市雙河鄉有10個村,每個都是貧困村,而散落在山頂的梨樹坪村最為貧困。沒有像樣的山路,沒有像樣的產業,這個深度貧困村仿佛被大自然遺落在了山上。2016年,曲靖供電局宣威分局的鄧冬隨單位來到梨樹坪「掛包幫」,看到村裡落後的條件和貧困的情況,他主動請纓成為第一書記。三年中,村裡的電壓問題解決了,鄧冬帶領鄉親們種植山藥、中草藥脫貧致富。關心留守兒童問題,帶孩子們參加城裡的拓展夏令營,在村裡開辦扶貧車間,邀請外出的留守兒童父母回鄉工作,相比產業幫扶,鄧冬更在意人文關懷。

鄧冬(右)在教村民種植山藥。受訪者供圖


第一次進村中途下車步行

從雲南曲靖宣威市出發,一路向東北行車,路越走越崎嶇,到達雙河鄉後,還要走10來公里的盤山路才能到達位於山頂的梨樹坪村。

「我是宣威本地人,之前從沒來過雙河鄉,也沒有見過這麼陡峭的山路。」2016年,鄧冬所在的曲靖供電局宣威分局在「掛包幫、轉走訪」工作中負責幫扶梨樹坪村,鄧冬第一次隨行前往梨樹坪村,通往村裡僅有一條蜿蜒的土路,需要駕駛越野車才能上山,山高路險讓人感到害怕,因此第一次進村時,鄧冬選擇了在中途下車步行。

通往梨樹坪村僅有一條陡峭的山路。視頻截圖


這個在大山上的深度貧困村由14個自然村組成,與貴州省威寧縣龍場鎮銀溝村隔河相望,村子位於崇山峻岭之中,分布散亂。陡峭的山勢限制了農民的耕作,村民以種植玉米為主,用玉米喂養自家的豬。

到村裡沒多久,有鄉親向鄧冬反映,有兩個自然村電壓低,煮不熟飯,燒不開水。本職工作有了發揮的地方,鄧冬立刻向單位反映情況,供電局在當地興建了兩條電路,更換了變壓器,村裡的電路都變成了10千伏,這是鄧冬為村裡做的第一件實事。

自學種植技術種山藥賣給沃爾瑪

到梨樹坪村一段時間後,鄧冬琢磨起在村裡發展產業。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但在部隊和供電局時,接觸農業的機會很少,為了找到適合村裡的產業,鄧冬經常觀看央視農業頻道的《致富經》。

梨樹坪村地處雲貴交界處的大山上,氣候比較特別,想選擇一個適合的產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次,鄧冬看到《致富經》介紹山藥種植技術,這種既是蔬菜又是中藥材的作物讓他眼前一亮,節目裡還介紹說山藥易儲存,這讓他有了想試試的念頭。「扶貧致富最主要的方式還是發展產業,但是產業的風險很大。」電視上說得樣樣好,但當地沒有種植過山藥,鄧冬心裡也沒譜。

鄧冬在曲靖和昆明了解了山藥的市場情況,發現山藥的價格比較高,而且近幾年價格浮動也不大,這種穩定的情況給了鄧冬信心。秉承事必躬親的態度,鄧冬在網上通過看視頻、看教程認真學習了山藥種植技術。

2017年,鄧冬在當地承包了一畝地,開始動手試種山藥。通過摸索和學習,鄧冬有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種植技術。

寒來暑往,鄧冬親手種植的山藥成熟了。為了驗證山藥品質和拓展銷售路徑,鄧冬聯繫到當地沃爾瑪超市的採購人員,讓對方到地里查看山藥的品質。一開始,超市採購人員並不想去看鄧冬的山藥,因為以前沒合作過,而且種植面積小,沒有興趣。鄧冬一次次給店員打電話,終於打動了對方,雖然一畝地僅有1000多斤的產量,但沃爾瑪還是與鄧冬達成了合作,每畝地收入達到了幾千元。

「毛頭小子」行嗎?

試種的成功讓鄧冬喜出望外,立馬到村裡動員大家和自己一起種植山藥。「住慣的山坡不嫌陡」,大山之中的村民與外界聯繫少,思想守舊,鄧冬的熱情一開始沒能打動村民。「我們種了幾十年的苞米了,你一個毛頭小伙子還指導我們種地?」雖然嘴上客客氣氣,但村民的內心裡對這個30歲的「小書記」還是有質疑的,從沒種植過山藥,村裡人對山藥的收成和銷路都有顧慮。

為了消除村民的疑慮,鄧冬組織大家到宣威市裡參觀學習,還帶著大家去昆明的農博會看山藥的銷售情況,並拍著胸脯保證說已經聯繫好銷路,一定能賣得出去。看著別人種植的一根根山藥賣出好價錢,村民終於同意種植了,第一批25戶村民正式參與山藥種植。

鄧冬書記向大家傳授山藥種植技術。受訪者供圖


通過兩年的努力,梨樹坪村的山藥收成不錯,村民賺到了錢,親切地稱呼鄧冬為「山藥書記」。第一年,村裡的山藥是與超市合作出售的,今年,曲靖的一家健康產業公司特地聯繫到村裡,梨樹坪的山藥銷售升級為訂單模式,該公司收走村裡的山藥後,加工成山藥粉、山藥脆片等產品。

目前,全村共有106戶參與山藥種植,包括不少貧困戶,這些貧困戶通過山藥種植成功脫貧。同時,鄧冬與昆明的藥企聯繫,對方看中梨樹坪土質好、環境好的自然環境,在村裡相繼開展丹參、牡丹、黃精、芍藥等中藥的種植,48戶貧困戶參與其中。通過山藥和中草藥種植,村民每年能拿到五六千元的收入。

村民種植中藥。受訪者供圖


像城裡孩子一樣參加夏令營

關心過村裡的產業發展,鄧冬更關心村子的未來,而留守兒童正是村裡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村裡走訪貧困戶時,鄧冬與一戶人家中的兩個留守兒童交流,但兩個孩子對這個陌生人說的話毫無興趣,一直盯著電視螢幕,不論問什麼都不搭理。鄧冬注意到,孩子們看的是夏令營活動的廣告。「你們是不是也想參加這個夏令營?」鄧冬的提問終於吸引到了孩子的注意,兩個孩子緩緩點頭,清澈的眼睛充滿了嚮往。

「那種眼神我看著很受不了。」小時候,鄧冬也是個留守兒童,和弟弟、奶奶生活在一起,作業沒人教、心裡話沒人說,小鄧冬心裡很自卑,不願和人交流。正因如此,鄧冬看到村裡的孩子就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他希望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鄧冬聯繫到了距離村子80多公里的「軍友之家」,憑藉戰友的情誼,為孩子們爭取到了20多個夏令營的名額。這個夏令營以軍事科技為主題,許多城裡的孩子也會參加,鄧冬希望讓村裡的孩子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孩子們參加夏令營。受訪者供圖


三年來,全鄉共有100多個孩子參與了夏令營活動,其中大部分是梨樹坪村的留守兒童,孩子們在拓展夏令營中認識了警犬,體驗了攀岩、真人CS等項目,還動手做了很多科學實驗。

扶貧車間根治留守兒童心病

孩子們在夏令營玩得開心,增長了知識,但回到家後,依然是留守兒童,短暫的快樂時光不能消除他們心裡的孤單。

今年年初,鄧冬和扶貧隊員們一起在村裡打造了一個扶貧工廠,打算在村裡已有的第一產業基礎上,再發展一些手工業。了解到村裡留守孩子們的心理,鄧冬決定想辦法讓更多孩子的父母返鄉工作,徹底改變「留守」的情況。

為更多留守兒童父母提供崗位,就意味著要增加扶貧工廠的職位,聯繫更多企業,「這個工廠是個新型的東西,我們村裡一缺技術,二缺資金,有一定的困難。」村黨支部書記李榮江說,大家一開始心裡沒有底,覺得這個項目又困難又辛苦,但後來慢慢被鄧冬的認真和執著感動了。

聯繫好了企業,下一個問題就是吸引留守兒童父母返鄉。村裡有個留守兒童名叫沈慧如,父母在昆明的洗衣廠工作,沈慧如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回村工作,天天都陪在身邊。

沈慧如的父母在外打工每月可以賺三四千元,回鄉工作雖然很理想,但能否賺到錢是大家最擔心的事情。為了讓大家放心回家,鄧冬到宣威市乘坐綠皮火車來到昆明,親自登門拜訪在昆明打工的鄉親們,當面給他們分析利弊,「我們和曲靖富源縣還有湖北武漢的企業談好了,他們給我們送材料,我們進行手工藝加工,之後送還給他們。」在鄧冬的勸說下,有幾個人表示願意試試。

扶貧工廠開工培訓。受訪者供圖


今年8月,扶貧工廠正式成立,本村的不少村民參與其中,還吸引了6戶父母回鄉,這其中就包括沈慧如的父母。「目前工廠的規模還不算太大,因為剛剛建起來3個多月,主要是進行串珠、鑽石畫、鞋墊、手鍊等產品的手工製作。」鄧冬說,等過完年,還有人會回鄉工作,村裡面的日子越來越好。

每天關注留守兒童,卻顧不上自己的孩子。自從去年成為第一書記後,鄧冬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三個月前,妻子生孩子時,鄧冬還在村裡忙工作,「我趕到的時候已經生完了,孩子小不能到山裡來,我只能抽時間回去看看他。」說起家庭,鄧冬充滿愧疚和遺憾,為村裡孩子解決見不到父母的問題,自己的孩子卻也見不到爸爸。

由於扶貧工作表現突出,鄧冬被宣威市委任命為雙河鄉黨委副書記(掛職),兼職梨樹坪村的第一書記,職位多了,職責更大了,鄧冬將山藥種植推廣到全鄉,為鄉里的留守兒童提供更多了解外面世界的機會。

駐村的時間還有一年,鄧冬還有很多想法,「年底全鄉都要脫貧出列」,他計劃把扶貧工廠的項目推廣到鄉里,吸引更多父母回鄉陪在孩子身邊。如果能達成,鄧冬也能更安心地回家陪伴自己的孩子。

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劉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T92zG4BMH2_cNUgD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