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及東北發現最早,譽為關外第一橋,遼寧凌源市天盛號石拱橋

2019-10-29     視覺秀旅遊

天盛號石拱橋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天盛號鄉天盛號村,此橋原坐落在滲津河上,曾是道路交通橋,後因洪水暴發河水改道,整體被埋於地下。1977年秋,在農田基本建設中被發現。1979年,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該橋進行清理,並就地復原。有「關外第一天盛號石拱橋」的美譽。

據考證,大定十年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為公元1170年。狗河即滲津河,遼金時代稱狗河,元以後至今稱為滲津河。因此橋建在天盛號村東,故定名為天盛號金代石拱橋。天盛號金代石拱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關外最古老的石拱橋,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橋樑史、朝陽地貌變遷和塞外交通等情況都具有重要價值。已於1984年收入《中國名勝大辭典》,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盛號石拱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盛號石拱橋橫跨古河床,是中國北方少見的上下呈拱形的單孔石拱橋,結構為五柱頭、四欄板,全部用石頭砌築。橋身通長5米,寬4.7米,橋面兩側各有高0.57米的素麵欄板和高0.83米的柱頭,上頂附有胡桃子,橋拱跨度2.9米,兩側為八字迎水牆。石拱券採用縱聯式石砌築方法,橋身縱向拱石排列有序,橫向前後相錯,拱石空隙面用石楔加以固定,使整個拱橋成為一體。

橋拱兩面券臉石厚0.5米,共分七段,在每段上的兩道弦紋之間各有直徑為0.28米的浮雕大蓮花一朵,每朵五蕊八瓣,外以30個乳釘紋環繞。在橋孔正中嵌有建橋志石一塊,其上陰刻:「維大定十年,歲次庚寅五月辛亥為朔乙卯日,龍山縣西五十里狗河川孫家莊劉百通親筆記,非百通獨立而成,賴二劉同心而建軍,二劉者劉五,劉海。」此橋特點採用了上下拱的砌築方法,以加強橋樑穩固性,使上下拱成為一體,河水從孔道流出。設計獨具一格,美觀大方。

金代建橋技術已較發達,形式頗多,天盛號石拱橋因是民間所建,所以採用了形狀比較簡單,施工方便的半圓單孔撞券式,是遼寧及東北發現最早的石拱橋,對金代拱橋建造技術及東北交通道路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在我國橋樑史上有重要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RrgF24BMH2_cNUglD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