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感受村—「田」—「澤」三者之間的邊界張力

2020-04-24     羅先森開森

項目位於蘇州震澤——太湖之東濱,吳淞江之源,費孝通筆下的「江村」。項目位於村落與水稻田的交界處,我們試著通過這個位於邊界上的建築去創造一個空間,更確切的說是一個場所,讓置身其間的人們感受「村」—「田」—「澤」三者之間的邊界張力。從這個概念出發,我們在空間上,通過拱橋的引導,將人從村落邊緣帶入漂浮於稻田上的公共平台灰空間,而水平延伸的大屋頂,將人的感知進一步引導,直面眼前的田野。

自然教育中心鳥瞰圖


從稻田中遠眺建築

從東側的道路由南往北進入村落的路上,隔著水杉林與稻田看到建築

在建構設計上,設計嘗試在規整的4×4米的柱網基礎上,通過弧形玻璃圍護面的組織,給空間帶來收放的變化與靈動。弧形玻璃圍合的自然工作坊、自然科學講堂、田野餐吧、農機具用房既具有典型村落人居空間的宜人尺度,又通過不同於傳統白牆的通透玻璃立面將人與自然拉得更近。弧形玻璃圍合的自然工作坊、自然科學講堂、田野餐吧、農機具用房的大小都沒有突破當地傳統村落里建築的宜人尺度。換句話說,在這塊長60米,寬15米的基地上,我們並不想做一個足尺寸的「大建築」,而更傾向於在「大屋頂」與「大平台」之間,植入幾個小建築和灰空間,「大」的氣場是對廣闊土地、田野、水面的回應,而「小」的結構與空間,則是給人的庇護。「灰」則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完成的建築大屋面下的灰空間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我們希望實現的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管理運營、僅僅服務於來科普教育的學生或者遊客的「自然教育中心」建築,而是希望創造一個村民、遊客、學生、運營方都可以在這裡相遇的平台和場所。

「田」與「澤」在建築平面上的意向轉化(左),三維模型拆解分析(右)


大屋頂下可以向外眺望的平台與遠端的村落山牆天際線倒映在弧形玻璃立面上

完成的建築大屋頂下的灰空間平台,既是人們親近自然的平台,也提供給人們觀看稻田的新視野

灰空間通廊,既是對景的通道,也是通風和透氣的廊道,還提供了一個面對水稻田更居中的對景

大屋頂的屋檐和弧形玻璃立面有助於調節室內的光環境和溫度

室外與室內的通透關係

弧形立面將視野也拓展到東面的水杉樹,形成借景

室內地面採用回收老木地板,沿南面布置弧形長凳

弧形玻璃立面將田野景觀拉入室內

更晚的時候,更遠的鳥瞰

日落後亮燈的自然教育中心

村落及項目基地鳥瞰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立面圖

剖面圖


項目名稱:蘇州震澤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
設計方:空崆建築
項目設計:2018.08-10
完成年份:2019.10
主創及設計團隊:甘泉,樂豐,佩均,toney 徐
項目地址:蘇州市吳江區震澤省級濕地公園內眾安橋村
建築面積:745平米 745sm
攝影版權:空崆建築
結構設計:浙江城建規劃設計院
施工方:蘇州中宇建築安裝有限公司
業主:蘇州震澤濕地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運營單位:柴米多農場 Chaimiduo_far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Qp5rnEBiuFnsJQV0kxA.html
















蕭然一室境

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