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歐了吧! 抽到了隱藏款。」拆開新買的盲盒,映入眼前的是一款被玩家們稱為極難抽中的隱藏款玩偶,她迫不及待地拍照並分享到了社交媒體。很快,有著同樣愛好的盲盒玩家們紛紛評論「吸吸歐氣」「羨慕」「出嗎?」
它其實是一個個手掌般大小的娃娃,呆萌可愛,但統一裝在盒子裡,只有拆開才能知道買到了哪一款。
拿人氣最高的 Molly 盲盒舉例,每個系列包含 12 款不同造型的娃娃,有固定款、隱藏款(大小隱藏款)以及特別款等,抽到隱藏款的機率只有 1/144 ,特別款的出現機率低至 1/720……
為了抽到隱藏款,要麼買買買,要麼就二手交易。根據鹹魚的報告,閒魚上的盲盒交易已經達到千萬級市場,過去一年有 30 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被炒到漲價50 倍。
盲盒甚至快成為理財產品,去年一位用戶通過轉讓盲盒賺了10萬。
這個現象最近上了熱搜,被多個媒體議論,都說是韭菜盒子。
我想說,你們根本不懂,這盲盒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精神消費商機,是一片年輕人的「精神消費新大陸」。
一位娃友的展示牆
我們做品牌的人,都希望消費者能成為品牌的粉絲。當普通品牌還在苦苦吸粉時,一些現象級品牌已經擁有了一批死忠粉——不僅復購率高、到處安利,還像追星一樣追新品發布,以喜愛品牌為自豪,他們對品牌的熱愛,如同一種崇拜。
比如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精神是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它聚集了一批特立獨行的用戶,果粉把蘋果的logo貼紙貼在各個角落;瑜伽服飾起家的lululemon, 打造了集體瑜伽文化,黑壓壓一群人湊在一起做瑜伽,十分壯觀,外媒就把這一現場比喻為宗教式的(Cult-like),中國人叫「韭菜」。
如果說男青年熱愛的是球鞋和潮牌,那賣盲盒的泡泡瑪特就是Z世代女性消費者的熱愛,很多人買到停不下來,並且以此為精神動力。
上個月,我去參觀了泡泡瑪特主辦的2019北京潮流玩具展,場面有多誇張你知道嗎?
場館外高大的牆壁下,已經擠擠挨挨地排著一行人,他們要熬一夜等開幕,然後第一批衝進去搶新品首發……
這種瘋狂程度簡直比Costco開幕還可怕,但這次不是大媽大爺,都是年輕人!
我在前一天就到了場館,裡面空空如也,只有幾排隔斷——很像遊樂場過山車外面的排隊區,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館沒有其他功能,只是用來做排隊入場的緩衝區。
北京潮流玩具展現場
根據相關數據,去年全球授權商品市場零售額達到2716億美元,其中玩具以13.3%的增速位列第二大品類,而中國市場的增速最快。
作為一個幾年之內快速崛起的新銳品牌,泡泡瑪特怎麼圈到一波死忠粉絲?
特別想了解背後的故事,有幸採訪到了泡泡瑪特的聯合創始人司德,想一問究竟——到底泡泡瑪特如何創造出如此般的現象級品牌?(我也想學)
1
開闢新品類:潮玩
今天地球人都知道,泡泡瑪特是潮玩界的頭部品牌。但潮玩這個詞其實原來並不存在,這個品牌也不是為潮玩而生的,二者的相遇更像一個意外。
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如果你前幾年在商場裡逛過泡泡瑪特,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小百貨——裡面有賣雜七雜八各種新奇玩意兒,一共8大品類(玩具、家居、數碼、零食、飾品、美容美妝、箱包、辦公文具等),一萬多個SKU,一直在做加法,在部分門店還賣起了咖啡。我曾經還在泡泡瑪特給我的好朋友買過一個小音箱做生日禮物。
到2014年,長尾策略的弊端顯露了:產品不聚焦,百貨的模式也特別容易被模仿(想想那些兩元店、禮品店)。泡泡瑪特亟待構建自己的壁壘,尋找增長點,想要做減法。
做減法其實比做加法更難,砍什麼留什麼,每一步都是抉擇。
這時,團隊發現在這8大品類里,玩具這個品類的表現特別亮眼,不僅銷售增長快,而且自帶社交屬性,特別受年輕人歡迎。
什麼叫帶社交屬性?同樣是在微博發內容,泡泡瑪特團隊發現,只要發的是玩具的圖片,竟然能輕鬆收到幾百條評論互動,大家會熱情的叫這個官方微博「官媽」甚至還會收到許多少女的私信分享每天的心情。
粉絲曬圖現場
(想想大多傳統企業的social運營,累死累活也就幾條評論,還有可能是假的)
玩具的天然社交屬性,讓泡泡瑪特創始團隊決定,其它品類都可以砍掉,但必須重倉玩具。
於是泡泡瑪特趁熱打鐵,在2015年精簡業務線,只保留了玩具。
問題又來了,玩具這個詞,想像空間很小。提到玩具這個詞,大家會覺得是小孩或者宅男玩的東西,玩具並不酷。
可是玩泡泡瑪特玩具的人並不是小孩,而是成年人。圈裡的同好更喜歡說「設計師玩具」,但是設計師玩具往往小眾、高價,並不適用於普遍大眾。
於是泡泡瑪特決定重新創造一個新品類:潮流玩具,簡稱潮玩。
第一步就是降低門檻,泡泡瑪特把原本高價的設計師玩具,用盲盒的形式包裝,把價格降到了49~59元。這個價格段讓首次購買的消費者沒有太大心理負擔。
司德說「如果讓圈內人定價,肯定不會賣這麼便宜,這件事就得圈外人去做,才會變成這樣。我們把原來藝術價值的產品變成了零售」。
在2016年之後,他們擴散了「潮玩」這個概念,很多媒體也開始使用這個詞,潮玩的聲量起來了。
潮玩真正爆發,是從Molly系列開始的。
Molly系列
Molly這個形象最初來自微博粉絲的熱情推薦,在接觸設計師前,團隊幾乎沒有了解,但當他們去到香港,走進設計師Kenny工作室那一刻,立刻覺得像是挖到一個寶——Molly實在是太靈動可愛了。
2016年7月,泡泡瑪特推出第一套Molly系列盲盒「星座系列」,在天貓預售200套,雖然一套要708元,但幾秒鐘就賣光了。
Molly的魔力源於它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表情(沒有表情才是最高級的表情),可以套用在任何心情上面,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解讀,還能覺得Molly和自己喜歡的東西長得像。
比如,有位Molly盲盒的忠實消費者是個寶媽,她買Molly的原因就是覺得Molly和自己女兒長得很像。
如今老的款式已有累積了幾十個(系列),今年預計推80個新系列,包括頭部的Molly和畢奇,還有新形象,每個系列預計出貨超過10萬套。(有點擔心大家的錢包
通常市場反響熱烈的IP每年推出6到8個系列,而銷量一般的IP每年推出2到4個系列,但每個系列的設計都需要籌備近一年的時間。早在今年3月,泡泡瑪特的設計師就已經在為明年春節的新款做準備了。
2
泡泡瑪特的獨門營銷
現在做營銷,品牌最希望有優質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產出,所謂「自來水」安利,製造口碑效應。
於是費盡心思引導大家發短視頻和小紅書,要麼就自製內容假裝是UGC投放信息流,俗稱內容種草。
在2018年上半年,泡泡瑪特就實現營收1.61億,凈利潤2109萬元,現在大概35%的收入來自線上,於是我問了司德:你們投放製造爆款的方法論是什麼?你們的產品非常適合小紅書和抖音啊,你們一定鋪了很多UGC吧。結果得到的答案卻讓我大跌眼鏡——
泡泡瑪特基本沒做過什麼投放,抖音小紅書都很少,但用戶都會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狂發,產出大批優質UGC。
我不敢相信。於是去各種投放跟蹤軟體找了找,的確竟然發現光看抖音就沒有找到任何泡泡瑪特的投放數據。
數據來源:飛瓜數據
為什麼沒做什麼投放就能到達這種銷售額?他們究竟在做什麼?
和司德深聊後,我們將核心內容總結為兩點:IP運營+渠道管理。
(1) IP運營
泡泡瑪特運營IP,仿佛就像楊天真在運營歐陽娜娜,是在做藝人經紀。
第一步,是簽下有潛力的IP。
目前他們已經簽約了30多個設計師,並持續在全球範圍內搜尋有潛力的設計師,經過多年深耕,內部會根據以往經驗,從設計能力和商業化潛力兩方面來判斷一個設計師IP是否能火。
當問到怎麼判斷設計能力和商業化潛力,司德說,主要考核設計師是否可以可持續創造。而商業化潛力,主要由泡泡瑪特內部的設計師團隊來根據以往經驗判斷。
泡泡瑪特能簽,別人也能簽,那如何形成壁壘?其實這些潮玩從設計到成型,整個生產周期非常長,8公分的玩具,要經過100多道工序,周期6-8個月,並在持續不斷優化。
為了配合IP運營的這套打法,泡泡瑪特準備了完整的體系:供應鏈團隊、工業設計、3D設計、產品優化。供應鏈也成為主要的一道團隊壁壘。
第二步,為IP打造合適的形象與「人設」。
有了IP,泡泡瑪特會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在第一時間讓大家看到新品,再以最快的速度把消費者想法反饋給設計師做優化,調整至理想狀態。
如此運作,品牌逐漸擁有影響力,核心粉絲會覺得泡泡瑪特推出的潮玩,就是最好的。
為了讓路人接受起來更輕鬆,泡泡瑪特IP的人設是「輕內容」。
司德舉例說,小時候大家看火影能看20年,海賊王追800集,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積累對IP的情感,但現在的人沒這個耐心,因為每天的新東西太多了,所以泡泡瑪特IP背後沒什麼故事,大家「入坑」不會有負擔,隨手就買了。
第三步, 延展IP的領域,尋求多棲發展。
關於IP,目前盲盒是泡泡瑪特的核心形式,在將來還將延展出更多玩法,比如Molly搭配小火車、推出更高客單價的手辦、更豐富的跨界合作等。
司德說後期IP的想像空間非常大,「能做樂高的事比如拼插玩具,也能做迪士尼的業務比如影視化」。
畢奇系列
(2)渠道管理
如果說IP是彈藥,那渠道就是槍炮,泡泡瑪特用多樣化的線上線下渠道打配合,用自己的IP擊穿了消費場景——自營店、自動售賣機、天貓、小程序等等。每個渠道各自肩負著不一樣的目的。
一、泡泡瑪特自營店:流量基地
泡泡瑪特自營店,得益於剛開始他們是以做零售起家。早年泡泡瑪特「小百貨」本來就已經選址在幾大城市人流量最好的核心商圈,例如北京國貿、上海人民廣場等。(線下門店的好位置也是早期泡泡瑪特吸引簽約設計師IP的主要資源)
線下自營店
二、機器人商店:開疆拓土
沒有開店的商場,泡泡瑪特選擇用機器人商店投石問路,一旦在一個商場銷量爆發,則會成為後期開店的指向標。
如果你是個愛逛商場的人,一定曾注意到他們的機器人商店——因為外觀很好看,與門店視覺一脈相承,是一塊宣傳品牌的天然招牌,宣傳和購買拉新都能靠這樣一台小商店完成。
泡泡瑪特的無人售賣機
目前泡泡瑪特的機器人商店已經在自動售賣領域賣到了最好的銷量,和門店的銷售比在1:2左右。
機器人商店幫泡泡瑪特打入了更多場景,甚至在北京南站坐高鐵,都能看到它。
三、天貓:1+1>2的賦能
對泡泡瑪特來說,天貓的流量可以給予品牌更大影響力,於是他們把Molly和畢奇的新款首發都放在了天貓上。
對天貓來說,泡泡瑪特這類代表新消費趨勢的品牌也吻合自身調性,今年的北京潮流玩具展,和泡泡瑪特天貓超級品牌日合二為一,現場有個特別壯觀的超品日展位。
四、小程序:線上隨時抽盲盒
在天貓下單盲盒,你要等幾天才拿到手,那在線上能不能體驗即刻抽盒的爽感?
能,泡泡瑪特的解決方案是線上小程序。在這個泡泡抽盒機里購買,可以立即拆盒(驗證歐皇和非酋),極大程度上刺激用戶,目前小程序的復購率能達到80%以上(不包含當天復購)。
3
精神消費的版圖
這周熱搜和網上都在議論盲盒,說這是韭菜盒子。
是不是韭菜盒子,我認為都是一種B端視角,能解決實際需求和問題的,都不應該被稱為韭菜。而泡泡瑪特,是非常典型的「精神藥丸」,精神消費會是這兩年的新機會點——
現在的95後、00後年輕消費者,物質供給已經過剩了,他們從小到大都不像70後、80後那麼「窮」,但他們需要被解決的是精神需求:孤獨、迷茫、寂寞……
很少有人能明確定義自己的需求,所以一些產品就把一種虛無的需要(need),轉化為一個具象場景需求(demand),比如告訴你「你很壓抑其實你就是想喝酒」,本質上是打開慾望的出口。
彩妝其實也是一種精神需求,你畫的不是臉,你畫的是抗爭生活的無聊感。這就是為什麼彩妝只打功能點沒有用,要打概念,少女不是用你來多快好省的,我是用你來描繪我的心情。這點尤其是女性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精神消費的營銷要打精神創意——抵抗生活的乏力和無趣。
泡泡瑪特的盲盒其實本質就是一種精神創意,抽盲盒的過程充滿未知的驚喜,裡面的玩具也是彩色化、視覺化的,款式還在不斷更新。
Molly胡桃夾子系列
司德給我們講了一個案例:
有個女生,她每次去逛街的時候都先買一個盲盒,不多,就買一個,如果打開是驚喜的款式,那麼這一天都會很開心。盲盒玩具變成了和奶茶、冰淇淋同一屬性,是一種生活的休閒和點綴。
與其嘲笑盲盒,不如學學泡泡瑪特怎麼製造精神帝國,創造年輕人的時尚。
他們的目標消費者很明確地定位在18~35歲的一二線城市年輕白領,其中70%是女生——這群人願意為生活中的小美好買單。
泡泡瑪特的品牌精神是「傳遞美好」,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真的缺一點小美好。
比起其他消耗品,盲盒娃娃是一種無聲的陪伴,可能就是在辦公桌、床頭櫃這樣日常的地方,通過碎片化的時間讓我們積累了感情。
年輕人大多獨自生活,在每個感到很喪很孤單的時刻,他們需要尋找一些小確幸作為精神出口,盲盒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了爆品,深層其實是心靈的渴求,有人形容為「這是補充我靈魂完整性的一小塊牆皮」。
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新消費品,也許即將引領下一輪精神消費的浪潮,那就是為生活中的小美好買單。
—— END ——
更多精彩創意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斗服腦》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