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對我國經濟會構成長期影響嗎?

2020-02-03     中國網觀點中國

曹鍾雄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給中國經濟著實來了個措手不及。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其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本次疫情與2003年有很大的不同,最不一樣就是中國經濟跟2003年相比已經發生了本質性變化。

疫情爆發高峰節點不太一樣。非典高峰在當年的3-4月份,對當年的經濟和生產衝擊較大,比較被動。本次則在春節假期,後面的經濟政策調整、企業生產調整在時間上會更寬裕,也會更主動。

國際環境不太一樣。此次疫情發生在美國的逆全球化、全球保守主義盛行之時,而2003年SARS則處於貿易全球化高漲期。

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2019年我國GDP接近100萬億,人均GDP站在一萬美元之上,進入了全球中等收入中期水平。

產業基礎不一樣。2019年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為7.1:39:53.9,服務化程度得到明顯提高,是全球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

可以預見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短期經濟會有一定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有以下三個領域:

第一,消費受到很大衝擊。春節期間本來是我國消費的旺季,消費領域毫無疑問將是受衝擊最大的一個領域,如購物中心、傳統的商場、批發市場、酒店等零售業。

第二,基建、地產開發,以及用工密集的行業影響明顯。勞動密集型行業中,譬如紡織服裝,電子信息領域的PCB電路板、手機組裝等用工需求大的企業影響將較大。

第三,創業型中小企業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中小企業本來對經濟風險的抵抗能力就相對較弱。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加劇經營困難。特別是創業型企業,在艱難的融資環境下,還將背受租金、工資等負擔,很多企業處於非盈利狀態,非常時期增加了企業的生存壓力。

中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即使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也是短暫的。WHO對中國控制疫情的能力表示了充分的信心。我們有非典疫情的經驗,更何況還有較好的體制保障。為此短期來看,政府應儘早重新調整經濟政策,一邊控制疫情,一邊制定新的經濟調控政策,譬如加大稅收減免政策,做好緩交或降低社保繳納比例,開展重點行業的災情補貼等給企業紓困解難。企業也需要調整生產計劃,做好恢復生產、追趕進度的安排。

疫情是短暫的,但對未來我國產業影響會是深刻的,對創新的重視、對新經濟的期待,以及對健康的關注是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動能。我國產業將呈現長期性的新趨向,生命健康的新方式、泛網際網路的新經濟、智能製造新模式。

醫療、生命健康產業將得到新發展空間。健康產業本來就是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疫情後對健康關注會從口罩需求向其他健康領域不斷拓展,如衛生防護、醫療保健、休閒運動等發展空間會進一步打開。

智慧城市、智慧公共服務、智慧醫療等向更智能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在疫情人員控制上,我們還做不到對同車次人員的跟蹤,或者疫情「點對點」通知。可見,我們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在城市級別,我們的交通數據、醫療數據等之間並未打通。

電商為代表的新經濟進一步深化發展,隨著5G布局,泛網際網路產業將迎來第二次春天。隨著5G建設的深入開展,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產業將又一次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網際網路重構的不再是簡單的規模經濟,而是對非網際網路領域的進一步重構,與硬體深度融合,將硬體融入服務。

智能製造不僅僅是國家倡導的方向,智能製造將進一步強化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在一、二線城市,緩解人工短缺,企業將加大機器代人,一批無人工廠、無人車間會不斷湧現。(責任編輯:王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GzUCnABjYh_GJGVTJS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