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治理體系角度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2020-05-02     中國網觀點中國

楊華鋒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

肇始於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堪稱近來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其蔓延於全球又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在世界經濟持續放緩、全球治理不確定性愈甚的當下,疫情的破壞力、影響力之深遠是百年未遇,其對全球秩序的重構與長期影響亦將漸次呈現。

近日,中國日報社發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實踐》研究報告,系統總結了中國抗擊疫情的舉措,既有助於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疫情防控,也有助於各國施策有所參照,有的放矢。回顧3月有餘的疫情防控,黨和政府積極作為因地施策,人民以超出想像的克制、勇敢和堅韌,以巨大犧牲為代價,終於暫時遏制住疫情傳播。針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大考」表現在「情境-意識-行動」三個方面,其工作成效是打響打贏這場「人民戰爭」的關鍵與基礎。

首先,疫情情境與態勢的風險識別。自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暢談「風險社會」以來,風險的不確定性與複雜性也與日俱增。作為黑天鵝的新冠病毒甫一出現,「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即非常警惕,並將傳染病風險予以上報。但任何人均無法掌握充分信息,難以預料新型病毒的傳播力、殺傷力。從發現病患到識別風險苗頭再至流行病學之確認,必經嚴格的科學程序。之後,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之中,逐漸形成的新聞發布機制、數據日報制度、數據訂正機制以及實時更新的「疫情地圖」在不同層面和環節上不斷提高風險識別效能,避免因風險分享不足而貽誤戰機。

其次,積極塑造疫情防控的全民意識。疫情暴發的時間埠對中國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倘若得不到抑制,那麼今天將呈現完全不同的局面。疫情風險如果缺乏有效的回應,那麼風險識別後的治理應對,就沒有了方向與載體。通過積極的科學知識普及、適時發布「防控指南」、及時的心理干預以及新聞媒介的積極參與為塑造全民意識提供了充分而有效的保障。

再者,打造基於政府間溝通、部門協調與全民參與的合作行動框架。准戰時的醫療衛生資源的生產與供給,准戰時的人力、財力、物力調配,離不開廣大人民的理解、支持與參與;群防群控局面的形成更是有賴於各級各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社區組織乃至一家一戶的信任與配合。這種奠基於信任的合作行動是疫情治理最為根本的保障,其形成既源於人民的高度自律、自我犧牲,也源於社會組織、志願者群體的無私奉獻,繼而發揮政府粘合劑的作用,構建多元主體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與治理行動框架。

綜上,人類社會正面臨巨大的信任危機、合作風險,層出不窮的「甩鍋」言論、奇葩作為,於疫情防控實無裨益,徒增悲劇。唯有檢視當下防控舉措,秉持科學理性精神,弘揚人文主義情懷,致力於尋找通往協同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才是當下國際社會應對疫情蔓延最為緊迫之事。(責任編輯:王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SpV03EBiuFnsJQVNY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