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精進:我從牛津式教育中學到了什麼?三大收穫

2019-09-19     職場逗伴匠

文/職場逗伴匠



為什麼牛津大學能培養出活躍於國際社會的領域精英?

想成為現代精英人士我們需要去具備的六大能力分別是什麼?

數百年間始終享有盛譽的牛津大學在教育方面有何獨到特別之處?

前幾天看完《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作者是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岡田昭人,他在紐約大學獲得跨文化交流學碩士學位,後在牛津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是首位獲得該學位的日本人。

作者以留學牛津大學的親身經歷為基礎,首次披露了牛津精英身上普遍擁有的六大能力:

統率力:自然而然立於人之上,領導其他人的能力

創造力:不斷重複模仿,從中產生全新想法的能力

戰鬥力:在尊重對方意志的同時,始終貫徹自身主張的能力。

分解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捷徑,分析問題根本所在的能力。

冒險力:把考驗和苦難作為動力向前邁進的能力。

表現力: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

讀完這本書,在個人的認知升級層面,打開了新的成長視角。

接下來,就自己的切身感受,總結其中頗為受益的三個收穫點:

無聊的獨處時間培育出創造力:為了思考,而進行的散步。

溝通中的「聽說」能力:確認想表達的事情要點+用一個詞(一句話)簡潔地說。

從每天簡單的冒險「試驗」開始:給自己不一樣的小驚喜,遇見未知的可能性。



一、 無聊的獨處時間,培育出創造力

可以去嘗試,為了思考而進行的散步。

英國的終身教育研究者特雷薩.貝爾頓採訪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運動員,其中很多人都說:「小時候獨處的時間、無聊的時間,對孕育自身的創造力很有幫助。」

這讓我想起周末居家,陪孩子玩耍時的一件事。

原本孩子一個人在客廳搭積木,沒多久就跑到書房裡跟我說:「爸爸,我一個人玩積木好無聊啊。」我笑笑說:「你自己再去想想看,這個積木除了可以拼出一亮小卡車,還可以拼出什麼其他的車子?拼好了,叫我一聲,我就出來跟你一起玩。」

到後來,孩子獨自回到客廳,一口氣拼出了小汽車、坦克、警車、救護車、消防車五種車子,然後興致勃勃地來跟我展示他的作品。

當然,我陪他玩了半天的各種遊戲,同時也進行了獎勵。

忙碌奔波的現代人,大多數根本停不下來,哪有時間讓自己喘口氣,放慢節奏。

可仔細一想,很多事情為什麼結果往往不如人意?

沒有一個無聊的前提,缺乏獨處的環境,很多事情的最終結果,自然也難以出彩。

作者岡田昭人針對上述現象,就提出了一個調整節奏的「散步方法論」,他將散步分為三種:

放鬆的散步:沒有目的的散步。

有目的的散步:如減肥、遛狗等等。

為了思考的散步:在試圖進行思考的時候。

科學研究表明,散步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參照上述三種,進行適合自己的散步方式。每天為自己單獨留出一個時間塊,遠離外界的干擾,選一個相對獨處的時段,去慢慢走兩步,在散步中去進行深度思考,感受那份充實與意義感。

平時自己也有散步的習慣,家住長江邊,經常在晨跑後一個人在江邊走走看看,望著江面上來往的貨輪、各個年齡段的晨練人、天空從蒙蒙亮到日出東方的燦爛,內心就產生一種莫名的充實感。



需要提醒的是,想要在散步中有序思考,需注意以下三個細節:

A.不要用力,慢慢地散步。

平時的工作生活已經夠忙了,要好好享用這份獨處的時光。放慢步伐,保持節奏去走。

B.欣賞周圍的景色。

放慢節奏後,細心去觀賞眼前的風景。出現的人人事事物物,皆為欣賞對象。不僅是視覺,還可以調用身體的多感官,如觸覺、聽覺、嗅覺等等。體驗越多,收穫越大。

C.至少尋找30件讓自己感覺愉快的事情。

當然,也不見得一定要30件,10件也是可行的,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做定奪。

總而言之,這是培養我們把事物往好的方面去想的習慣。

例如一朵盛開著的花、下棋人爽朗的笑聲、孩子們愉快地玩耍嬉戲、遇見了一位老同學等等。在散步中,多去關注讓自己覺得愉快的事情。

很多有趣的靈感創意,都是在散步中迸發出來的。

二、溝通中的「聽說」能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人與人之間都需要各種溝通。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表達?

很多人是不得其章法,關於溝通中的「聽」與「說」這兩大能力,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這本中進行了三點詮釋:

「聽」的能力

A.與人溝通時,請面朝說話人,認真傾聽到最後。

B.一邊聽,一邊與其保持同頻互動,並確認對方想表達的事情要點。

C.一邊聽,一邊理解對方的態勢語(非語言交流),同時做出適當的反應(如贊同/疑問/高興等)。

真正懂溝通的,都是一個善於傾聽的高手。

這讓我想起自己平時的一些溝通細節,有時候跟他人對話時,不自覺地就習慣側著身子,眼神也時常沒專注在對方身上,這個習慣要糾正過來。關於溝通中的正確態勢反應,這方面自己做的還不錯,比方說與人對話中的點頭、微笑、表示疑問(贊同)、豎大拇指表示認可等等。

「說」的能力

要麼用一個詞,要麼用一句話,簡單予以概括。

說話不是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要一語中的,簡潔清晰。

關於這方面「說」的能力,書中提出了兩點:

A.輸出想表達的事情,明確你的要點及目的(理由)。

B.注意說話的先後次序,重點在於要讓對方容易聽懂。

很多人說話講半天,人家都不知道在表達什麼,找不著北。



多數人是不知道怎麼說,於是就想到哪裡說到哪裡,甚至講的停不下來,還自我感覺良好。怎麼辦呢?記住前面講的那個方法:

無論什麼事情,學會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簡單予以總結。

例如,跟下屬開會時,過去有時候興致一來,噼里啪啦會講一大堆,最後大家聽進去了多少,不得而知。現在不一樣了,開部門周會,我現學現用。

「今天的會議,我講一個詞,細節!」我開口說著。

「第一,區域衛生的細節,大家的辦公區衛生,經常看到一些不恰當的物品堆放,請大家不要鬆懈。第二,工作習慣的細節,工作好習慣要學會保持,不要總想著踩點打卡,到點下班,每天大家要思考自己的工作成果。第三,同事合作的細節,一項工作需要其他部門同事的參與協助,要注意換位思考,細節做好了,別人才願意更好配合你。」我慢慢地說著。

從大家的眼神和表情中,我看出了這次溝通是有效的。

去練習總結力,剛開始或許有難度,慢慢練習下去,你會發現自己的表達越來越有魅力。

善於抓住溝通時機轉變的關鍵

表達時,別只顧著自己說,要關注對方,甚至觀察周圍的動態。

我們常說的隨機應變,就是善於捕捉細微變化,並做出快速有效反應的能力。

比如,對方的表情突然嚴肅起來、談話中斷,陷入沉默、與你說話的人,實現開始游離了、瞬間笑起來了、看到對方在不停咳嗽/看手錶/看手機、雙手交叉抱胸、不停搖晃雙腿、嗯嗯嗯說個不停、眼睛眯起來......

每一個不經意的細節,不是危機就是轉機。

上述細節,在溝通中都需要我們去思考、聽到、看到、做到、知道、得到。



三、從每天簡單的冒險「試驗」開始

給自己不一樣的小驚喜,遇見未知的可能性。

例如作者岡田昭人在日常生活中,會進行以下簡單能做的冒險:

改變上班、上學的模式

作者以前在牛津大學留學時,每天都從家裡走到教室所在的建築樓。突然有一天,產生「今天試著走一下別的路」的心情。然後呢?作者在新的路徑上,見到了從未見過的漂亮咖啡店、收藏豐富的雜貨店。很多風景就在身邊,去稍作改變,就會有一些新奇的發現。

改變是為了發現,發現是在學習路徑上的一種探尋。

查理.芒格有兩種學習方法,

其一是發現什麼有效,就去複製這種方法。

其二是發現什麼無效,然後規避它。聽上去很簡單,在實際運用中能去做到的,少之又少。

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回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下次自己如遇到瓶頸或者需要自省時,就去換一種常規路徑,相信會收穫到不一樣的體驗與結果。

挑戰未知的食物

對於未知的食物與飲料,先不管好不好吃,吃過的經驗可以成為今後聊天的素材。

直面未知,可以多加挑戰,當然這需要一點「冒險」精神。

例如,吃個大蒜/榴槤、品嘗一道過去不敢吃的菜、體驗下不同國家/區域的咖啡口味等等。面對曾經的未知,你邁過了那道坎,自己會有一種小驚喜,內心也會得到一份愉悅和滿足感。

一個小瞬間,一次小挑戰,一份小驚喜。

行動起來,你也可以。

鍛鍊身體,使五官變得靈敏。

持續一成不變的生活會導致運動不足,身體感覺變遲鈍。

不妨嘗試一下新的體育運動或興趣活動。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過去,自己鍛鍊身體的方式,主要就是慢跑。時間久了,會感覺過於單一。現在給自己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在多元行為鍛鍊下,感覺身體更加有活力了。

現在除了慢跑,我還會進行伏地挺身、平板撐、仰臥起坐、瑜伽球等方面的運動,身體的協調感覺,較之前得到了更全面的鍛鍊。



關於個人的自我精進,《牛津的6堂自我精進課》這本書還講了其他精彩內容,比方說創造力、統率力、表現力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展開了。

我所分享的這三點,是閱讀中自己感觸較深的:

無聊的獨處時間,培育出創造力

可以去嘗試,為了思考而進行的散步。

溝通中的「聽說」能力

學會傾聽,同時要麼用一個詞,要麼用一句話,簡單予以概括。

從每天簡單的冒險「試驗」開始

給自己不一樣的小驚喜,遇見未知的可能性。

要知道,生活中的每一個可能,都是前面所有經驗和結果的累加。

總之,自我精進是對外界保持時刻敏感,吐故納新疊代信息,需要持續修行。

先把該做的做好,再把想做的做成。

宮崎駿說:「怕什麼路途遙遠,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欣喜。

自我精進,在路上。

幸福,在路上。

-END-


關注【職場逗伴匠】:每次學一招,職場沒煩惱。

逗趣職場每一面,伴隨你我每一天,匠心傳道每一言。

我是職場逗伴匠,一個跑馬拉松的知識手藝人,助力職場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作者簡介】職場逗伴匠,「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50強 / 美國ACI認證職業講師 /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 / 青雲計劃獲獎者 / 生涯規劃師 / 自我效能管理達人/ 專欄原創作家 / 5:00早起倡導者 / 馬拉松跑手 / 讀書控 / 旅行生活踐行者 / 視覺手繪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9SuSm0BJleJMoPMOfZ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