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校園落葉變廢為寶」項目化學習設計探究

2020-01-08   現代課程網


目前,全世界普遍關注學生學習素養的培養。上海市公布的中考政策改革方案也強調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核以及學科之間的融合,以學習素養培育為導向的課程與教學變革,已經成為當前全球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趨勢和共識。項目化學習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強調運用綜合知識和技能解決真實問題,有利於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和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為探索學科融通的途徑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我校語文、地理和科學三位教師嘗試進行一個有關「校園落葉變廢為寶」的項目化學習設計,並已經開始著手實施。


將惱人的落葉變為有價值的珍寶


項目化學習是通過設計一個驅動性的「大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活動的,真實、有趣、具有挑戰性的驅動性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並驅動學生持續性地探究。學生把在學科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方法和技能運用到綜合性問題的解決中去,在整個過程中將產生對知識、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認知策略,提升綜合素養。因此,如何設計驅動性問題,是整個項目化學習設計的起點和關鍵。基於我校校園落葉非常多、難打掃的現實問題,我們提出的驅動性問題是:如何將校園惱人的落葉變為有價值的珍寶?進行這麼設計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對落葉變廢為寶的處理可以涉及科學、地理、語文、美術等眾多學科,有利於各學科的融合。第二,這是基於真實情景下的真實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思路可以運用到現實世界中去,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綜合素養。此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落葉變廢為寶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可以提供充分空間滿足學生探究的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驅動學生運用高階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多學科集體備課,設計學習活動


驅動性問題提出以後,下一步就要確定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主要進行哪些實踐活動,以及採用哪些認知策略來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我們的做法是,首先,師生進行頭腦風暴、共同討論,為解決驅動性問題,將大問題劃分為幾個具有探究價值的小問題,逐一進行解決。學生要去解決的一個個小問題,就是此次項目化學習的內容問題。我們三位教師經過溝通和討論,認為內容問題要指向教學目標和核心素養。比如,我們想要學生學會什麼知識、掌握什麼技能、培養哪些核心素養,我們就設計哪些方面的學習活動。下一步我們的做法是,每一位老師認真研究本學科的課程標準,確定各學科的教學目標。老師間討論和共同備課,設計為完成這些教學目標而採取的學習活動,以及需要多個學科共同探索來完成的活動,進而設計出具體的內容問題。


我們設計的內容問題主要有:閔行四中有哪些主要樹種,如何辨認(科學為主)?校園典型樹種——香樟樹的植株特點、在我校的分布是怎樣的(科學和地理的融合)?香樟樹有哪些價值,如何挖掘我校的香樟精神和香樟文化(科學、語文、地理等多學科融合) ?如何利用落葉從色彩、造型等角度進行構圖,創作一件作品(科學、美術、勞技等學科融合)?怎樣進行科學積肥(科學為主)?


根據內容問題,設計此次項目化學習的教學方案,具體主要包括三個學生活動,分別是校園樹木調查、變廢為寶和作品展示。


在校園樹木調查中,我們希望學生掌握的核心知識有地圖的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等地圖的「語言」,樹木知識;想要培養學生的關鍵技能為閱讀平面圖、繪製簡單的空間平面圖以及辨認不同的樹木和樹葉。因此,明確了活動目標後,為此次活動設計了初步認識校園樹木、繪製校園平面圖、繪製校園各區域樹木分布圖的漸進式教學方案。


設計認知策略幫助學生探究


學生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持續探索驅動性問題呢?需要教師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幫助和啟發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這些方法和策略就是學生的認知策略。根據馬扎諾的學習維度框架,認知策略主要包括態度、認知和心智習慣,高階認知策略主要有問題解決、創見、決策、實驗、調研和系統分析等,低階的認知策略包括信息收集、組織、存儲、鞏固、比較、分類、抽象、推理、分析等。在本次項目化學習的三個主要活動中,我們設計的認知策略主要有低階認知策略和高階認知策略兩種。


前者要求收集國內外各地樹葉處理的途徑和方法、複習鞏固地圖三要素、存儲和吸收教師講解關於樹木的知識、自主搜集關於樹木的知識、對樹木和樹葉進行分類和比較。


後者要求系統分析並實地測量校園各區域的長度數據和繪製區域樹木分布圖、調研落葉的處理途徑和方法、進行落葉堆肥實驗、製作變廢為寶的創意作品、制定決策和實施方案。


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只有使用了高階認知策略才能進行深度學習,提升綜合能力和素養。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高階認知策略和低階認知策略是配合使用的。學生學習並使用不同認知策略,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策略,有利於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以及制定決策的能力。


例如,利用落葉進行變廢為寶創意作品的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藝術審美、陶冶文化修養;落葉的處理環節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走進科研機構、向大學教授當面請教、進行落葉堆肥實驗等策略,讓學生了解真正的科研是怎樣的,學會從調研、實驗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師生根據活動進展制定後續活動方案,有利於培養學生制定決策的能力。如學習活動初期,我們的活動方案是對校園內所有樹木進行調查和統計,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發現工作量過大,於是學生們建議將活動方案更改為對學校典型樹種香樟樹進行主要研究,對其他樹木僅作分布的研究,這體現了學生能夠根據形勢制定具體的決策,提升決策能力。


考察認知策略與實踐活動


項目化學習的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主要考察學生的認知策略和實踐活動,結果性評價主要考察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評價的主要方法和工具主要有紙筆測試、量規、表現性任務、檔案袋等,根據評價的目標不同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和工具。評價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同伴、相關專家、公眾,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在本次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我們設計了前期調查評價、校園樹木分布圖繪製評價量規、變廢為寶作品評價量規、探究性實踐評價量規、校園樹木知識紙筆測試、交流展示評價量規等。


評價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不但可以對學生的表現和作品進行評價,還可以在活動開始之前展示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指導,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好的表現和成果,什麼是不能接受的表現和成果,並能對照自己和同伴的行為,引發學生的自我反思,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索、創造與合作,促進學生個人和團體的共同進步。


項目化學習與其他類型的教學最主要的區別在於,項目化學習最終要有一個成果,並且學習者要能夠公開介紹和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本次學習活動中,學生活動的主要成果有落葉處理方法調研報告、樹木知識學習日誌、校園區域樹木分布圖、落葉變廢為寶作品等。學生根據不同活動階段的評價量規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並完成不同階段的成果和作品。在成果介紹和展示階段,學生也要根據評價量規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其他教師和同學會根據評價量規對作品和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高價值的項目化學習成果要能夠回答驅動性問題、能夠指向對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夠指向目標中的高階認知策略、學生要能夠講清楚作品是如何做出來的。我們設計了如下幾種作品展示的方式:項目化學習小組內部的交流展示、邀請校內外老師和專家的交流和展示、校園內「六一」義賣展示和義賣部分作品。


可見,項目化學習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為主,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從實施方案的設計、資料收集、實踐活動的開展、作品展示到活動和作品評價,學生都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僅做知識的講解、評價方案的公布、探究策略的教授,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導主動構建知識、主動投入,親身經歷活動過程、自主調控學習策略、加強合作交流,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



此外,評價方案的設計應該放在教學活動設計之前。項目化學習的評價設計具有逆向的特點,並貫穿項目始終。在產生驅動性問題和成果之後,就要進行項目化學習活動評價的設計,然後再進行教學設計。在實際進行項目化設計的時候,對成果的評價部分應是與成果一併設計,而對實踐的評價部分是與流程一併設計。本次項目化學習的評價設計是在教學設計完成之後進行的,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不夠,活動評價方案的設計還有待細化。項目化學習的評價指向學習目標,我們的評價方案對學習目標的指向性不足。


關鍵評價的方法和工具也可以多樣化,紙筆測試雖然是傳統課堂中主要的評價工具,在項目化學習中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對學生樹木知識的考察就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