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的「第一印象」有多不靠譜?

2019-08-23     Lens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在戀愛中,容易頭腦發熱,覺得對方有特別多的優點,分手後又納悶自己「當時怎麼就眼瞎了」。

然後回想當初要確立戀愛關係時,也是費了一番心思去了解對方,怎麼就會判斷失誤或者「盲目」了呢?

這篇文通過一些心理學的研究調查,試圖去解答:

在評判戀人時,是如何出現偏差的?

被愛」蒙蔽「眼睛,就沒什麼好處嗎?

如果不想在愛中盲目,能有更好的選擇嗎?

有沒有辦法測試自己的偏差?一段感情關係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01

被愛」蒙蔽「了眼睛,有什麼好處?

在愛情劇里常能看到這種橋段:在外人看來極不般配的戀人,卻愛得水深火熱。

在生活中也常碰到這種事:好友的約會對象明明是個渣男/女,TA卻一點沒察覺。

「在美劇《老友記》里,雖然大家都覺得珍妮絲的笑聲太魔性了,她的戀人錢德勒·賓卻一點都不認為這是個缺點——這個故事生動說明了人會如何被愛情蒙蔽雙眼。」

看到好友和不合適的人談情說愛,會讓人感覺很糟心。但我們自己又能做得很好嗎?

很多研究都表明,大多數人其實都不擅長對親近的人做出人品性格的判斷。

在一項調查中,研究者先是給戀愛中的人看了張有誘惑力的異性照片,然後讓他們寫下最近生活中的浪漫時刻,或者是生活瑣事。

寫故事時,只要思緒又飄回剛才那張照片,參與者就得在方框里打個勾。

結果表明,和寫生活瑣事的人相比,寫浪漫軼事的人打勾的次數只是前者的1/6。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心撲在和所愛之人的浪漫互動上,就會很大程度忽略外界的其他誘惑。

愛的承諾會削減我們沾花惹草的慾望,但愛也會讓我們難以客觀評價自己的伴侶。

愛情的盲目性是如何出現的

心理學家加思·弗萊徹介紹了兩種讓我們無法準確評估伴侶的情況:方向性偏差和跟蹤精度。大量證據表明,人們尋找新伴侶時,最看重的是對方的性吸引力、善良天性和社會地位(或掌握的資源)。這三種特質俗稱「三大件」。心理學上把對這「三大件」進行排序的能力,稱之為「追蹤精度」。研究表明,我們普遍都能搞得清楚自己對這幾個特質的在意程度,比如你優先考慮的是地位,就會被那些地位優勢很明顯的人吸引。但問題在於,戀愛中的人通常會對另一半的「這三大件」普遍產生過高評價,也就是「積極方向性偏差」。有一個「吊橋效應」還認為,當人們和約會對象一起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時,還會把活動引起的興奮,歸因於約會對象——覺得是Ta讓自己臉紅心跳。

這些差異,也許能解釋愛情的盲目性是如何出現的。

盲目一些更幸福?

過高評估伴侶品質其實能影響我們在一段關係中的幸福程度。

如果你問人們想從一段關係中得到什麼,他們可能會說:我想另一半能愛一個真實的我。

但其實呢,人們也希望伴侶能夠看高自己一點。所以,如果我們對伴侶評價過高,反而意味著戀愛關係更穩固。「在一段關係中,你的任務就是鼓勵伴侶,做個啦啦隊長,」弗萊徹說。「人們希望伴侶看到並關注自己的優點。如果想擁有一段美好、幸福的關係,不如對你的伴侶不吝溢美之詞。然而,一旦不這麼做了,伴侶會立刻察覺到事情不對頭了。

了解伴侶對你的看法,對維持一段關係的健康也很重要。

「這是我們真正關注的事情。」弗萊徹說,「我們對伴侶的想法特別敏感。一旦感知到對方對自己充滿了負面偏見,覺得自己處處不順眼,這段關係就有麻煩了。

戀愛中的人為什麼不聽勸?

愛情的盲目還因為:戀愛中的人常會低估環境因素(比如與朋友或家人的關係)對幸福感的影響。

「伴侶吸引了我們全部的注意力,讓我們看不到微妙的環境因素。」《永遠幸福的科學》一書作者田代說,「戀愛中的人只在5%的時間裡意識到了環境因素存在的影響——這種低估實在太不應該了。

而分手後,愛情的盲目性才會逐漸顯露。田代說,沒有伴侶的存在,我們的看法會更客觀,也能更好地看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人們為什麼對朋友的誠懇建議總是無動於衷,」田代說,「如果朋友愛上了一個很糟的人,你很難和他講明白,因為他總是情人眼裡出西施關係結束時,理性之光才可能再次照射進生活,他會反思並意識到感情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如果你的朋友正處在一段看起來不合適的關係中,要記得:他們是戴著濾鏡看另一半的。他們可能聽不進去你的建議,也看不到其他更好的選擇,甚至他們對伴侶的評估壓根是錯的。

但是,我們不都是這樣嗎?

02「第一印象」有多不靠譜?

我們對陌生人第一印象的形成只需0.1秒,但它可能是誤導性的。

不管我們的預測準確與否,我們總是會快速做出預測,並且還很固執己見。就算再給我們一些時間去做第一印象,結果也不會有什麼不同。第一印象往往包含對3個品質的評判:吸引力、可信度和主導性——吸引力是一種交配信號,可信度代表有用的社會性格,比如能夠照顧孩子,而對主導性的評判有助於避免衝突。

我們天生都愛看臉,但是……

心理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不管是婚戀、友情還是職場中,人們都傾向於認為,外貌好看的人更值得信賴、更善於社會交往、更為友善。而且,這種「看臉」的心理是先天就形成的,因為研究發現:嬰兒像成年人一樣偏好容貌好看的人。

但通過面部容貌做第一印象判斷卻又是武斷的。以交友軟體上的照片為例,拍照方法和構圖方式對觀者心理都會有明顯影響。比如低角度拍攝的人像看起來更為強勢,這一點對男性有利,對女性不利。高角度拍攝的人像,情況則相反。

人們在交友資料上發照片時精挑細選,希望以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但這些努力可能都是徒勞的,因為你的照片出現在誰的旁邊更為重要,這被稱為「順序效應」。在交友軟體中,則體現為「第二眼鍾情」。

在選擇心動對象時,如果前一張臉是好看的,你更有可能覺得下一張臉更好看,反之亦然。

在線交友有何特別之處?

「要判斷兩個人是否真的會喜歡對方,唯一的方法是交談。」普林斯頓的托多羅夫教授說。

那麼,什麼樣的聊天方式,能引發想要繼續約會呢?

學者莉澤爾·沙拉比發現,「傳統的約會劇本是男性主動接近女性,我們發現在線上也是這樣,有意思的是,兩性在聊天方式上差異很小。」

研究者總共列出了18種約會方式。初次接觸後的兩個人能否進行第二次約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聊彼此的偏好。開誠布公地和對方聊喜歡什麼樣子的人,比一味談論自己的財富、地位、是否想找尋真愛有效得多。 「在線交友的特別之處在於,你有更長的時間來判斷約會是否能符合期待」,沙拉比說。「但有時候在線交友會讓你在頭腦中對約會對象進行了想像,反而容易失望。在沒有得到足夠信息的情況下,我們會把人理想化。

我們很容易被相似的人吸引

我們傾向於跟與自我價值、外貌條件和人氣相匹配的人交往。兩性都是如此。

人們傾向於認為,相似的人更不容易產生衝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更能夠相互理解和交流。

與之相對,人們也會在遇到對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時,假想此人與自己是相似的。這被稱為 「吸引力相似感」。這種心理越明顯的人,越容易一見鍾情。

但問題在於:在衡量約會意向時,人們對自己偏好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比如說在假想的情形下,某些男性說他們喜歡聰明的女性,但真正面對面時,這種吸引力會降低,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智力缺乏安全感。

這種情況被稱為「熱-冷共情鴻溝」(指個體在生氣、痛苦、性興奮等「熱」狀態下會低估其決策或行為受情緒影響的程度)。

人們都想冷靜、理性地做出決定,但事實上,經常會受情緒影響。所以,現實交往中,你可能會被某些並不符合你預設的人吸引。

男性更容易受消極情緒影響

閃電約會是很多年輕人會參與的交往方式。

如果約會者在某次交往後感到快樂,就不太會傾心於後面的約會對象。這叫做對比效應,男性更容易受它影響。而如果從約會一開始就情緒高漲,也容易對後來的人失去興趣。

「如果他們感到消極,就會變得更挑剔。會期待遇到的新異性能讓自己快樂一點。男性更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比利時學者蘿拉·澤爾斯說。他認為這反映了兩性處理情感的方式。「男性將負面情緒外化,而女性更多將其內化。男性會把負面情緒歸因於和他們相處的人。不過,對兩性來說,還是身體的吸引力最重要。

03相信「真愛」會有什麼問題?

總之,能找到互相吸引的人是個奇蹟。但如果有了中意的對象,要怎樣才能更好地相處,以及一同成長呢?

心理學家推薦了兩個測試:

靈魂伴侶量表

(回答下列問題,分值從1到7,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

1.一段關係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兩人是否合適。

2. 這世上有一個剛好和我相稱的人存在。

3. 在婚姻中,許多人發現(而非建立)了與伴侶之間的深層次的親密連接。

4. 我和伴侶是因為非常相愛才結婚的,這一點很重要。

5. 我只會因為愛一個人才和TA結婚。

6. 沒有所謂「對的人」。

7. 我希望我未來的丈夫或妻子是我見過最棒的人。

8. 尋找完美伴侶的人是在浪費時間。

9. 大多數婚姻失敗的原因是兩人不合適。

10. 兩個人的緣分在相遇前就存在了。

(先把1、2、3、4、5、7、9和10的答案加起來。對於第6題和第8題,需要用數字8減去初始答案,得出新的答案。計算出總分後除以10,就是你的該項得分。)

(得分越高,說明你越相信「靈魂伴侶」的存在。最高得分為7)

關係經營量表

(回答下列問題,分值從1到7,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

1. 一段關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多少人在努力維繫這段關係。

2. 婚姻中,努力比合適更重要。

3. 一段關係中愛是培養出來的,不是靠發現的。

4. 如果人們肯付出努力,大多數婚姻都會成功。

5. 我和大多數人結婚都可以幸福,只要他們是理性的。

6. 多數人婚姻失敗的原因是沒有付出努力。

7. 你對一個人的了解程度取決於你們認識的時間。

8. 隨便找個人結婚我就滿意了。

9. 只有時間才能讓你真正了解伴侶。

(把答案加起來除以9,就是你的得分。)

(得分越高,說明你越認同親密關係的關鍵在於「經營」。最高得分為7

測試里的問題來自學者瑞妮·弗朗紐克使用的關係理論問卷。她用「靈魂伴侶」和「關係經營」對兩個量表進行命名。也有的研究者分別使用「命中注定」和「成長」這兩個詞。

它們衡量的都是人們不常談論的、潛意識裡對親密關係的態度。

這種隱性的態度差異也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無法理解別人在愛情中的所作所為。

弗朗紐克說,很多人做完這兩個測試都會嚇一跳——他們以為自己是認同「關係經營」型的,結果發現自己其實崇尚「靈魂伴侶」。

當關係陷入困境,在成長量表上得分高的人處理得最好。有待解決的問題可以提高兩個人的親密度。

在成長量表上得分高的伴侶反饋說,問題解決後兩人的關係變得更好了。對這些人來說,伴侶關係中出現一些小問題不要緊,磕磕碰碰反而讓他們投入更多精力去共同應對。投入越多,關係越穩固。

相信關係可以靠努力維持的人會忽視兩人存在的差異。對他們來說,兩個人的契合度會隨著時間改變,值得為之努力。

對於十分相信命中注定的人來說正好相反,有時候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特別是在關係剛剛確立時,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分手。因為相信「靈魂伴侶」的人發現自己心中「完美的」情侶原來並不完美。他們可能抱怨「他(她)從來沒有理解過我」,或者發現一點小瑕疵就說明「我們其實不合適」。弗朗紐克發現即使一對情侶已經很般配了,也會存在這種問題。

更糟的是,他們可能會以一種狠心的方式結束這段關係。

相信真愛的人更可能對前任「玩失蹤」。他們也許是覺得對方不夠理想,不想為維繫這段關係投入。「他們不覺得這種做法有什麼壞處」,研究社交排斥的心理學家吉利·弗里德曼說,「而如果你相信情感需要經營,就更可能對另一方玩失蹤的做法感到失望」。

相信真愛容易遭受危險?

如果他們沒有因為某個問題分手,仍然相信已經找到了真愛,就可能完全忽略掉這個問題。「相信命中注定的人往往對伴侶更寬容,會避免爭吵,因為他們想要相信這個人是自己的靈魂伴侶」,弗朗紐克說。這種情況遇到小分歧是沒問題的。「但如果也迴避了大矛盾,最終會和一個不合適的人在一起」。

這樣的話後果會很嚴重。相處時間越久,相信命中注定的人越可能忽略一些問題,甚至自欺欺人地認為,我們既然在一起這麼久了,一定是很般配。

「我們發現,相信命中注定的人和錯的人在一起越久,越容易遭受暴力」,弗朗紐克說。「他們會淡化關係中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對方機會。 這也讓他們處於危險的境地」。浪漫的信念不會隨時間改變。相信命中注定的人一輩子都會這麼相信。「這些理論根深蒂固,人們到二三十歲性格就基本穩定了。親密關係像性格一樣,建立在我們和周圍人關係的基礎上,在很小的時候就成形了」,弗朗紐克說。

這兩種理論其實不是互斥的。「你可以相信兩人共同努力能夠改善關係,也可以相信有『對的人』存在」,弗里德曼說。「沒有多少人覺得關係是不會改善的。我們期望過去的經歷能影響我們在新關係中的處理方式」。

真愛沒有坦途。但對自己的情感傾向有更深刻的認識,能幫助繞開路上的大坑。

主要資料參考:

BBC 《The benefits of being blinded by love》《The dark side of believing in true love》《How accurate are our first impressions?

原文作者:William Park

Lens 招聘,詳情請點擊「招聘」提取。

簡歷和作品發往hr@lensmagazine.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v_f5mwBJleJMoPMQp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