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就是一部歷史。透過人物看水滸,會了解好多歷史現象。林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江湖一流高手、梁山元老,一生牽扯6項北宋制度。看懂林沖故事,也就基本看懂了北宋的一些制度。
一、刺配製度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時運不佳,性格懦弱,由於美貌老婆被高衙內看中,受到陷害,最後被刺配。這是一種制度,體現出三個特點:
一是不殺。經過岳父送銀子打點,以及開封府的巧妙辯解,林沖性命得以保全。對個人與家庭來說,活著就有機會。對其他人來說,起到的是警示作用,它實際是告訴全體社會成員,你們要聽話,不可輕舉妄動。
二是有嚴格程序與環節。先是杖,有苔刑、杖刑兩類,前者是用竹、木板打,後者是大竹板或大荊條拷打,方式可以互換,由罪犯選擇;打的地方是背部、臀部或腿部;有時候由於罪犯生病等原因,可以暫免。
第二環節是黥,在林沖臉上刺字,留下痕跡,一輩子都難以消除,這是對人尊嚴的極大侮辱,同時也是為了叫他人對被黥者進行提防,這是一種信息披露,表明此人有前科,需對此人做注意。
第三個環節是流,給罪罰帶上枷鎖,打發到遙遠地方去。林沖是被發放到河北滄州。當時,這裡是邊疆地帶,非常偏僻。流放路上,艱難異常,消耗體力巨大,氣候無常,幾乎九死一生。
最後是役,到了目的地後,要去做活,當苦役,做勞工。由於柴大官人疏通關節,送了銀子,林沖被安排在草料場。
三是其中腐敗行為很多。原著看,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以人為干預插手,為官吏撈錢或做壞事提供了諸多便利。如林沖必須賄賂管理監獄者,否則沒有好果子吃,一頓殺威棒就可以要了性命;林沖不得不嘆息:「有錢可以通神」。路上被董超、薛霸毒打算計也是常態。正因如此,熟悉官場的高俅認可了刺配結果,想的是繼續下手,慢慢折磨與殺死林沖。可惜,天算不如算,林沖還是殺人後逃了。
二、草料場制度
林衝到了滄州,被安排在草料場。這是當時寄存戰馬草料的地方。俗話說「軍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想戰場上打好仗,必須重視後勤,確保物資供應。歷史上,當時的滄州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屬於邊疆,經常會遭到南下少數民族軍隊侵擾,甚至爆發戰爭,北宋因此建設騎兵,在此設有草料場基地,以備戰爭需要。如果出事,看管著必將遭到嚴厲處罰。
原著對此加以利用。高俅等人想的是,林沖即使不被草料場大火搞死,也難逃伐罪制裁,還是死罪。
此地草料場暴露出北宋政權危機:一是只有1人看管,還是老軍;二是設施簡陋,僅有「兩扇大門」、「七八間草屋」、「兩座草廳」,和戰略物資重要聚集地地位不匹配;三是年久失修。種種跡象表面,國家不重視此地,一旦出事,無法應付,後果不堪設想。原因主要是朝廷腐敗與「重文輕武」。
三、丹書鐵券制度
林沖在流放滄州期間,遇到了柴進受到了很多關照。他了解到,柴進敢收留各類江湖人士,原因是他為皇族後裔,有丹書鐵券,除非有謀反等重大罪行,朝廷一般不予深究。
這個制度早期就有。丹書,就是用硃砂寫字;鐵券,一般指的是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給功臣或者特殊家族賜給此憑證,給特殊優遇,或者免罪免死。柴進的丹書鐵券與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有關。後周柴家父死子弱,震懾不住大將,趙匡胤在手下擁護下,「黃袍加身」,從柴家手中得到皇位,成為皇帝。此舉雖然順應了潮流與大局,但總歸顯得不太仁義,於是他特地下旨,給柴家賜予「丹書鐵券」,給他們特殊照顧,子孫後世也可以享受。
原著所說丹書鐵券有依據。可惜,故事中的柴進為躲避亂世,收納了各類江湖人物,引發朝廷不安與關注。他是否有圖謀造反之意,不得而知,但一旦有事,可以得到江湖人保護的想法是有的。這也是他的一大軟肋,被宋江等人看到,在他出事後,沒有拿出丹書鐵券救命,而是直接派遣大軍來救,直接導致家業全毀。
好在柴進招安後,看透政治,回歸老家。我想,他再也不會學先前那樣大肆收納江湖人士了。
四、休妻制度
林沖在流放之前,寫了休書,要休妻,說「如此,林衝去得心穩,免得高衙內陷害」。鄰居看了,舉得十分心酸,都流下了淚。妻子也大哭,說自己沒有失身,岳父更加不同意,說可以養活女兒,等待林沖回來。
在古代,對不孕、出軌、不孝、饒舌、妒忌、偷盜、有惡疾等女人,可以休掉,但對陪夫守孝、娘家敗落、先窮後富、無家可歸者等,不可隨便休掉,國家會對這些特殊群體或者保護,目的是彰顯仁義與人道。
原著中,在妻子與丈夫不同意前提下,林沖休妻動機很自私,冷血,會算計。表面看,他是為了保護妻子,可以再嫁,但實際是為了保護自己,或者說兩人從此各奔東西,都可以保全。不過此舉結果效果很難預料,甚至是將妻子推給高衙內。因為,將林娘子與自己從此割開後,高衙內搶奪占有林娘子就有了法律條件;高衙內看上的女人,誰敢去娶,誰敢招惹?
後來,林衝上了梁山,火併王倫,想起妻子,晁蓋派人去接,得到的消息卻是已經死了,林沖淚下,眾人嘆息不止。這是遺憾淚,無奈淚,也是悔恨自責淚。一個混亂不堪的末世年代,教頭尚且難以保全家庭,何況他人;一個英雄,也有其成長之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沒有缺點。
五、軍隊管理制度
林沖原來是禁軍教頭,負責訓練軍隊,但他只是小教練,不是率兵的將領,不可以帶兵打仗,也不可私自調動部隊。這是北宋特殊的軍事制度。
當時,正規軍也叫禁軍,主要任務是防守京師、戍守各地,但皇帝為了加強治理,採取了系列舉措,將軍權牢牢控制,設計制度是訓練、調度、打仗由不同人負責,士兵不認識將領。
宋徽宗時期禁軍人數很多,可惜由於害怕武將造反,作戰等事宜由士大夫負責,體制不靈活,加上腐敗,疏於管理與訓練,軍隊戰鬥力不強,面對如狼似虎的金軍,無力抵抗,發生了靖康之變,實為遺憾。
六、招安制度
林衝上落山後不久,晁蓋代替王倫成為首領,再後來宋江到來,提出招安政策。經過一番準備,加之第二代首領晁蓋中箭死去,朝廷也有接受招安之心,雙方互相妥協,梁山招安得以成功。林沖也從草寇成為了良民與國家棟樑。
歷史上,在北宋時期,招安制度是國家主要制度之一,宋朝是使用招安辦法頻率較高的朝代。由於治理不力,社會混亂,時有人起來造反。這些人雖然不足以推翻朝庭,但連年用兵,朝廷代價很大,於是招安成為選擇。對起義軍來說,不但可以獲得不錯待遇,可以保命,不再有風險,還可以做官,可謂一舉兩得。正是由於如此,造反者都希望招安,想做官不得者多想造反後招安做官,形成了一個奇特現象。
原著中,作者寫宋江帶領梁山招安,雖屬虛構的小說故事,卻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宋江等認為,鑒於以往經驗借鑑,對朝廷與造反者雙方來說,招安不失為一種選擇。可惜,由於108將不再,集團軍事實力減小,失去利用價值,加上「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姦邪」,高俅等人陷害,「蒙蔽聖聰」,皇帝猜忌,最後被毒死,叫人唏噓不已。林沖,則倖免再次遭到陷害。
從這一點來看,水滸作為名著,對歷史事實做了巧妙處理利用,這對文學創作的啟迪是巨大的。經典,就是經典!
遇見涼州|原創 作者簡介:竇開龍,甘肅古浪人,民族學博士,地理學博士後,經濟學博士後,北大訪問學者,研究員。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專著4部,甘肅旅遊規劃評審專家。現居蘭州,喜歡文學與學術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uGTcHEBiuFnsJQVhk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