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科普:聰明是可以通過後天環境和行為塑造的

2019-08-23     蝸牛隊長親子說

想培養既聰明又上進的娃,家長需要先了解聰明的腦科學原理,以及「上進」和「懶」的根源。

01 聰明的腦科學原理是什麼?

神經科學證明:神經連結網絡越發達,大腦越聰明。神經網絡發達的三個主要特徵是:神經粗、連結多、密集編織成網。下圖是磁共振拍照技術下的大腦神經網絡。

那麼,如何讓腦神經網絡變得更發達?

當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就會發展出一個新的神經鍵。如果這個神經鍵被反覆使用,就會長得粗壯;如果不被使用,則會慢慢退化、最後消失。

人對事物的記憶由淺入深,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人對事物的記憶從淺到深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一個新的概念,學過之後不複習、不運用,自然就忘了。如果隔段時間複習或者日常運用頻繁,起到強化作用,就會變成長期記憶對應在我們大腦中,就是建立神經連結的生物現象。

為什麼擁有強大腦連結的人聰明、學習力強?

我們說一個人聰明、學習能力強,通常是這個人反應敏捷、接受能力強,即使是面對新情況、新知識,也能快速應對、快速理解。

聰明人大腦中的知識是網狀交織,形成知識體系的。正因為有了體系,新來的知識才能快速找到「依附點」依附上去,迅速同化成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對應在學習上,之前的基礎對後續學習至關重要。孩子針對不同學科知識建立神經網絡的疏密不同,本來就密的區域,新知識更容易找到「依附點」附上去,表現出來就是基礎好的孩子,學習不費力,成就感足。

反之,基礎不好的孩子,學任何知識都是新知識,沒有知識依附點,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理解、消化,最終還未必能學會,這種低成就感會漸漸地引發厭學情緒。這就是偏科或者成績不好的原因。

所以強大的學習力,本質上是長期積累的知識之間的相互纏繞和依附,理科工科文科都是一樣。

相反知識體系比較弱(神經鏈路少,連結弱)新知識就找不到依附的地方,知識與知識之間沒有打通。孩子到了高年級就容易出現背了忘忘了背,成績也上不去。表面上看是記憶力差,其實是大腦神經連結網絡質量差這個物理上可測量的事實。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再怎麼努力都白搭。

02 為什麼學霸「勤奮」,學渣「懶」?

有這樣一個現象,通常學霸成績好,學習積極性高、勤奮,而學渣成績不好,而且不思進取。老師和家長面對學渣,就會指責說,你看誰誰成績那麼好,還比你努力。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學霸「勤奮」,學渣「懶」呢?這兩者的根源在於學習情緒模式不同。在了解學習情緒模式之前,先了解下荷爾蒙。

面對生活的不同情形,我們身體會產生相應的荷爾蒙:我們成年人生活中遇到棘手的問題(趕進度、老闆不講道理),或者孩子面對學習上作業難、作業多、備考等問題,都會有一種荷爾蒙立刻增多,這就是壓力小怪獸(腎上腺素 adrenaline)。

壓力小怪獸在血液里狂奔,人會變得呼吸節奏加快,心跳與血液流動加速,血壓升高,血液變粘稠,這時你就會明顯地感覺到超級不爽。不過,一旦解決或者逃避了這個讓我們不爽的問題,另一種荷爾蒙——滿足小怪獸(多巴胺 Dopamine )就會產生。

講到這裡,大家已經猜到在學習上「勤奮」與「懶」的本源了。學霸輕鬆解決學業問題後,會產生滿足小怪獸的激素,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不是痛苦,而是刺激,在學習情緒模式上,學霸是開心、愉快的。

而每次解決問題後,神經又得到發育,也就變得更聰明,下次解決學業問題會變得更輕鬆。這樣,「學習情緒」和「腦力」交叉不斷地得到正向刺激循環,學習成了一件上癮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學霸學習更積極、更勤奮。

而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每次寫作業就動不了筆,身體產生的是壓力小怪獸,為了逃避這種壓力小怪獸,他們一會兒抓抓頭,一會兒喝口水,一會兒上廁所,總之就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他們體驗到的通常是挫敗感,很少體驗到學霸們專心致志寫完作業後,「滿足小怪獸」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如果孩子天生資質不好,就這樣惡性循環,大腦神經和情緒模式從來不會接受正向刺激,孩子只會越學越不喜歡,隨著學業難度增加,慢慢地走向了輟學。這些孩子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學渣。

03 怎樣通過後天養育,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根據上述原理,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其一、做好啟蒙,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情緒。所謂積極的學習情緒,就是讓孩子體驗到學習是快樂的。

《兒童心理發展學——費爾德曼帶你開啟孩子的成長之旅》這本書中分享了發展心理學家埃爾金德的看法:學業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控制不了的因素,如先天的能力及兒童的成熟速率。兒童需要適合發展過程的教學,即基於典型發展和特定兒童的特點的進行的教育活動。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學校按照年齡一刀切的方式進行分班,不顧每個孩子的個體發展差異,這就導致有些孩子並未做好學習準備,而家長也沒有進行相關學習啟蒙,孩子上學時,自然不能適應學習生活。聽不懂老師講課,初次學習體驗到的就是痛苦、枯燥乏味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很難發展出積極的學習情緒。

因此,做好啟蒙尤為重要。當然,啟蒙不是提前教學,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繪本、遊戲等方式,讓孩子輕鬆地接觸各學科知識,這樣既能潛移默化地輸入知識,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從而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比如,孩子識字,沒必要等到上學坐在教室里,老師一個個教,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的漢字,慢慢地,孩子會主動問自己看到的生字,這就是很好的漢字啟蒙方式。

一旦孩子能認「果」字時,這個知識點就成了學習「蘋果」這個詞的「附著點」,有利於以後吸收更多和「果」相關的新知識。同時孩子還能體驗到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促使孩子更主動學習,吸收新知識,這個過程會促進腦神經發育,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其二、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期望值,給孩子的壓力要適中。

家長不要礙於面子,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做得很好,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要給孩子體驗適度壓力的機會,去集中精力解決一些有點難度的小問題,讓孩子通過努力,成功解決,找到成就感,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下次接受小的挑戰,進入正向循環中。

如果是對孩子而言,比較壓力的難題,家長要協助孩子解決,而不是做甩手掌柜,完全不顧孩子的現有的能力。超出能力範圍的高強度壓力,只會導致孩子承受不了「壓力小怪獸」,而選擇放棄,這樣也就放棄了腦神經鍛鍊、連結的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tkq0GwBJleJMoPM2E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