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布洛斯費爾德(Karl Blossfeldt)攝影作品
在這個以虛擬網絡為主導的社會,面對日常可見的事物,大家或許會選擇性忽略。如果一件事物不具備稀有性,就很難引起大眾關注。然而就是這些容易被忽略的事物,曾經被一個攝影流派作為主要創作對象。
在現代生活中,大眾日常能接觸到的事物越來越豐富,那麼這些極其常見的事物美嗎?關於這一問題,在藝術、美學史上,已經有許多學者、知識分子論述過。答案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因為「美」這個概念無法定論。
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Charcoal 「Victoria Mathias」 in Essen》,1929年
但如果是「發現美」而不是「判定美」的話,其實萬事萬物皆有其美。在攝影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流派專注於發現日常可見之物的美,那就是新即物主義(Neue Sachlichkeit)攝影流派。
新即物主義攝影是什麼?
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Jena Glassware(Beakers)》,1934年
新即物主義攝影又被稱為「支配攝影」和「新現實主義攝影」。這一流派在一戰後興起,並在上世紀20年代蓬勃發展,致力於在常見的事物中尋求美。該流派的攝影家們用近攝、特寫等手法,把被攝對象從整體中分離出來,突出地表現對象的某一細節,精確如實地刻畫它的表面結構,從而達到眩目的視覺效果。
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Sacred Baboon(Mantelpavian)》,90×101.1cm,1928年
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Glaser》,85×154cm,約1927-1928年
這一流派的攝影師們更注重物體的細節。他們用精確的鏡頭語言刻畫物體的表面結構,將被攝對象的某些部分進行突出表現,以達到超乎尋常的視覺體驗。
攝影師卡爾·布洛斯費爾德
隸屬於這一流派的攝影師卡爾·布洛斯費爾德(Karl Blossfeldt)以植物為主要創作對象,致力於表現它們的不同形態,日常花園裡的花卉在他的鏡頭下皆以不同尋常的形式出現。他認為,只有通過對自然內在美的深入探究,當代攝影藝術才能找到真正的發展方向。
卡爾·布洛斯費爾德《Urformen der Kunst》,1928年
新即物主義攝影師們常常採用近距離拍攝以表現物體的局部,使畫面具有衝擊感。或者是採取仰拍和俯拍等角度以製造新奇的效果,使原本普通的被攝物體獨具視覺表現力。
攝影師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
德國攝影師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Albert Renger-Patzsch)是新即物主義攝影流派的先驅。他認為,攝影的主要價值在於能夠以絕對精確的方式呈現實物的紋理和細節。
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製鞋用的熨斗》,84×138.1cm,1928年
於是,他儘可能清晰、準確地拍攝被表現物。其作品包含野生動植物、機械設備、商業靜物以及建築等方向。評論家們稱讚他的攝影作品「具有絕對真實性」。
帕特茲奇的以下這幅作品展現了一棵正在生長的樹苗,以獨特的近距離構圖揭示了「自然具有強烈地表現自己的能力」這一概念。
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The Young Tree》,1928年
Hans Finsler《Untitled》,約1926-1932年
另一位新即物主義攝影師Hans Finsler充分利用自己的鏡頭,也將常見事物中細微之處的美公諸於世。這些照片的拍攝對象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比如巧克力包裝紙、燈泡的內部結構等。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大眾難以仔細觀察到的細節被攝影師置於影像語境,這令觀者倍感新鮮。
Hans Finsler《Incandescent Lamp》,36.9×24.7cm,1928年
一切的開始
那麼在當時,新即物主義攝影為何會產生?一戰後,德國面臨著一系列社會問題,迅速的現代化、城市化令大眾迷失方向;經濟蕭條帶來了驚人的失業率;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就此,德國的藝術家們選擇與戰爭帶來的後果進行抗爭。
阿爾伯特·倫格·帕特茲奇《Departmental Road Near Essen》,1929年
由於不同的個體在藝術表現方式上有不同主張,在這一時期,德國出現了不同的藝術流派。如怪誕誇張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流派,以及與之相對的,以冷靜、客觀為主基調的新即物主義流派。
這些流派涵蓋了多種藝術形式:如繪畫、戲劇、攝影、電影等。而不同藝術形式有其各自領域的理論作支撐,在攝影方面,新即物主義藝術家們參照了美國攝影師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的理論。
攝影師保羅·斯特蘭德
保羅·斯特蘭德是「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流派的代表人物。反對「畫意攝影」(Pictorial Photography)的弊病(如漠視攝影自身的特點,並將照片後期再加工以模仿繪畫的現象),追求影像的純粹。
保羅·斯特蘭德《華爾街》,1915年
他認為攝影藝術不僅是理想化背景下的「虛假」畫面,攝影的美學價值隱藏在自身特性里。此外,他還提到:「攝影對生命的表現極強,它需要藝術家正確地觀察事物,並運用純粹的攝影技術。」
Hans Finsler《Ohne Titel》,24×30cm
新即物主義攝影師將這些理論融入他們的實踐中,研究和探索了攝影的自身特性,表現了被攝對象的本質,並將其發揚光大,把攝影從之前的虛幻審美中拉回到現實生活。
意義何在?
對身邊常見事物之美的探索有何意義?就攝影本身來說,新即物主義攝影是當時藝術家們對攝影藝術的進一步探究。對當時的大眾來說,新即物主義攝影把他們從畫意攝影的虛幻世界中拉出來,從而專注於現實生活。
卡爾·布洛斯費爾德《Blumenbachia Hieronymi》,29.8×23.8cm,約1915-1925年
那麼對當下社會來說,探索日常可見之物的美還有意義嗎?這就回到開頭的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留意現實中身邊的一切?
Hans Finsler《Auktion312, Los75》,16.7×23.4cm
在被虛擬網絡世界包圍的現代社會,大眾的社交、娛樂以及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網絡,但真正關注平凡生活的人少之又少。網絡為大眾帶來便利與多樣化體驗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心理疾病、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等問題。
Hans Finsler《Auktion307, Los1542》,1929年
因此,新即物主義攝影流派對現實之美的探索為當下被網絡包圍的社會提供了啟示。美不只在螢幕中、在離生活很遠的藝術品中出現,美還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在天氣極好的時候與好友欣賞絕美的落日,或在一個普通周末與家人享受可口的晚餐,暫別網絡世界,與身邊的朋友家人共同感受現實的價值與美吧。
[編輯、文/張曦]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nqJxG8B3uTiws8KNP_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