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讀不好一本書,讀書重在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2020-04-09     法律讀庫

作者:王健。原題:三十三年讀不好一本書。


工作之後的讀書,到底是為何而讀?讀書是趕時髦,還是自我修行?

在"微信讀書"里讀了152本書後,越來越迷茫。看著被標記為"已讀"的書,很多都想不起來到底講了什麼,感到焦慮,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家裡滿滿三大柜子書,讀過的書卻很少,甚至有一些還未開封。每次盯著滿滿當當的書櫃,負罪感都從心頭起。

儘管之前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知道什麼是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實踐不多,作用不大。翻過的書,過目就忘,讀過的書,回憶很難。

為了尋求答案,最近集中閱讀了《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樣讀書就夠了》。三本書的作者都是知識付費的原創作者,寄希望從他們的經驗中,找到如何讀書的答案。

通過《這樣讀書就夠了》進行自評,我是典型的初級學習者,把書本當作權威,認為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從所呈現的材料中找到正確答案,把瀏覽知識的數量當作學習的收穫。

問題找到了,定位準確了,焦慮也就慢慢減輕了。

綜合三本書的觀點,職場人讀好一本書,需要有三點認識:

第一,讀書是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

應試教育培養的學生,都是以知識為中心而讀書。拿起一本書首先想到的是找到並記住正確答案,然後在考試中原封不動的寫出來,拿高分。

以知識為中心的讀書,沒有將閱讀者和知識關聯在一起,閱讀者只是把它當作考試拿證的工具,一旦考完,知識也就慢慢遺忘了。

以自己為中心的讀書,首先想到的是知識與自己有什麼關聯,自己可以如何運用,運用後可以給自己帶來怎樣的成長。

以知識為中心的讀書,其實就是把自己當作容納知識的容器,硬塞進腦袋的知識不能產生智慧。以自己為中心的讀書,是將能夠為自己所用的知識放在腦海中揉碎,內化成自己的行為,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識。

第二,讀書重在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個圖書館,如果把所有的書全部雜亂地堆在一起,人們無法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如果把書按照種類、作者、年份整齊地放到書柜上,找書就簡單多了。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提出,要通過快速獲取信息和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這樣讀書就夠了》提出,要以學習力、邏輯力、關係力、溝通力等職業核心能力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兩本書都是希望讀者能夠建立知識體系,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把自己需要的知識,裝進一個分門別類的箱子,需要的時候,能夠快速地從箱子裡找到知識,解決問題。

知識體系是綜合、系統的知識,在讀書的時候,要廣泛的閱讀,不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專業內。理想的狀態,要形成"一超多強"的知識體系,通過足夠權威的專業知識,樹立自己的品牌,再通過其他豐富的知識類型,幫助別人解決各類難題。

第三,讀書的關鍵要學會分享

《這樣讀書就夠了》把學習者分為三個層次:初級學習者、高級學習者、學習促進者。

要做學習促進者,就要學會把知識分享出去,完成自我提升的同時,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提升。

《這樣讀書就夠了》告訴讀者,可以"拆書"的方式,向朋友分享知識,通過閱讀拆頁、講解引導、拆為己用的方式,在每本書中找到值得"拆"的知識,原文引用,再結合自身經歷和現實情況予以拓展,最後告訴其他人知識可以如何運用。"拆"出來的書,不是"乾貨",而是讓大家能夠實實在在了解可以如何運用的知識。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則是通過講書的方式,讓讀者分析知識。

不管是拆書,還是講書,在分享知識的同時,也能讓分享人更加熟悉知識,更加了解知識的運用。

讀書是一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不是讀幾本"方法論"就能掌握的。

買一本書很容易,把一本書讀成自己的書很難。我們不能放任有名無實的讀書。

儘管買一本書便宜,但是讀一本書的機會成本很高,所以,我們要在如何讀好一本書上進行思考,付出實踐,才能真正發揮讀書的價值,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dN4X3EBiuFnsJQVJ7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