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人素以北歐海盜的身份知名,他們擅長航海,精於導航,一旦登陸,就化身為無所畏懼的狂戰士。一般來說,維京軍隊代步用船,戰鬥靠腳,很少聽到他們騎馬打仗,不過鮮有耳聞並不是說維京人沒有騎兵。
維京人不僅有騎兵,而且十分愛馬,從考古證據來看,維京貴族的墓中經常有馬,將馬作為陪葬品放在自己墓中,說明他們對馬的重視。我們之所以很少看到維京騎兵的資料,是因為維京騎兵出現的很晚,而且並不常備,他們最大的用途就是「欺軟怕硬」。
「欺軟怕硬」的戰術思想
維京人擅長徒步戰鬥,但也不拒絕馬匹所帶來好處,因為依賴馬力,軍隊的行動力會立竿見影的上一個層次,縱觀全世界,除了大航海時代之前的美洲因為野馬滅絕而沒有騎兵,世界上其他文明都有騎兵。對維京人來說,馬匹在他們的故鄉斯堪的納維亞相當珍稀,因為這裡環境寒冷,不適宜馬匹繁殖,所以馬在維京社會是財富與權力的象徵,只有身世顯赫的貴族或者勇士才能擁有一匹良駒,並且在自己死時將愛馬埋入自己墓中陪葬。
維京人愛馬,但他們的戰鬥陣型中卻沒有騎兵的編制,出現在戰場上的馬匹也並非為作戰而生,它們是國王、貴族和指揮官等人的「花架子」坐騎。大人物跨在馬背上也不為獲得作戰優勢,而是憑藉騎馬來彰顯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特殊性。
維京人雖然總體上不設騎兵,但在面對不同對象時,他們會靈活配置自己的軍事資源,並不恪守「拒絕騎兵」的信條。比如在法蘭克王國的編年史中,曾經記載過騎馬的維京戰士,不過他們只是騎馬到達戰場,開戰時仍然徒步戰鬥。此外,公元十一世紀初期,愛爾蘭的維京人派出騎兵四處搜捕凱爾特人的反抗力量,大約在同時期,丹麥的維京騎兵也馳騁在波羅的海東岸,與當地的斯拉夫人作戰。
面對法蘭克人、愛爾蘭人和斯拉夫人,維京人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愛爾蘭人、斯拉夫人都不擅長騎馬作戰,也缺少騎兵單位,但法蘭克人的騎兵則相當強大,實力足以碾壓維京人,所以,維京人選擇用輕騎兵追擊沒有騎兵的敵人,用在面對法蘭克人騎兵時,則回歸自己擅長的徒步戰鬥,這是一種「欺軟怕硬」的做法,也是最聰明的做法,不管是博弈還是兵法,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都是確保勝利的不二法門。
說到揚長避短,維京人作為海盜最擅長劫掠,當海邊的資源已經被榨乾後,他們也會轉而劫掠內陸,這個時候就需要輕騎兵晝夜兼程了,就這樣,到維京時代後期,騎兵組織慢慢滲入到維京人的軍事組織中,但嚴格地說,他們仍然只是將馬匹作為增加機動能力的工具,到了戰場還是下馬作戰,並沒有發展出坐在馬背上的衝擊騎兵。
到了維京時代的末期,在維京人的大本營丹麥,貴族們開始將騎馬扈從編入護衛隊中,這是模仿法蘭克人和諾曼人騎士制度的一種做法。然而,並沒有史籍記錄這些騎馬扈從參與戰鬥,十二世紀之後,也就是維京時代結束後,丹麥才出現專門的騎兵部隊記錄,瑞典跟丹麥的情況類似,除了一些古墓中發現的馬骨或者鞍具,專門的騎兵要到中世紀以後才普遍出現。
維京人的騎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維京人的全部騎兵戰術,總的來說,馬匹是大人物體現身份的坐騎;在特殊的戰爭情景中,如果敵人沒有騎兵,維京人會優先騎馬攻擊對方;假如對方善於騎兵作戰,他們會選擇自己擅長的徒步作戰與之抗衡。維京人「看人下菜碟」的戰術十分成功,能夠根據不同敵人制定不同的戰術,因勢利導靈活作戰,這也是他們稱霸歐洲多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