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連續被誇50天,形象氣質大變樣:愛孩子,請這樣對他

2019-07-25     親子溝通如何說

作者:桐桐媽


日本電視台於前兩天7月21日播出了一期松子和吉村主持的特別節目《50日間で女性の顏は変わるのか!?》,節目邀請了在路上碰到的4位背景完全不同的女性,節目為他們安排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場所,想看看經歷50天的時間,是否會對他們產生影響。

其中,第三位女性是來自神奈川縣秦野市的21歲大四女生Kyouka。

最初的她內向、不愛笑,喜歡帶著一副大口罩遮掩半張臉,與人對話的時候,眼神也是躲躲閃閃充滿不自信。

根據節目組的安排,口罩不離身的Kyouka將學習義大利語,並由異性外教來指導。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她會持續接受義大利男性的讚美。

英俊的老師一見面就夸女孩:你的眼鏡看起來很可愛!黑色頭髮和紅色眼鏡很配哦!

接下來的49天,女孩在課程中不斷地收穫讚美:你的T恤很可愛!你的笑容很可愛!你可以摘掉眼鏡,你很漂亮!

慢慢地,女孩開始微笑,摘掉眼鏡,並開始嘗試去打扮自己。從最初的唯唯諾諾不敢與人直視,到最後大方、自信地與人交流,整個人的氣質和氣場都變得不一樣了!

一個人被誇的越多,自我認同感就越高,會變得更加自信,整個人都會明亮起來。

這讓我想起來,今年年初火起來的「誇誇群」。

在這個群里,無論你做了什麼,都能收到大家「五彩斑斕」的讚美詞;不管你心情多喪,在這個群里,都能讓你得到「眾星捧月「的誇獎。這個群的初衷就是傳播正能量,創建美好生活,專門治癒不開心。

小侄女有段時間就很沉迷於這個「誇誇群」,她說: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對她是諸多的不滿與指責,讓她負能量爆棚,差點都想離家出走。「誇誇群」讓她感覺很溫暖,不僅找到存在感,還讓她重拾了自信,找到未來學習的方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相反,惡語真的會傷人六月寒。

有時候,擊垮一個人,真的只需要一句話。如果這句話又恰好是從自己最至親的人口中說出,那將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與母親發生爭執後跳橋的17歲少年,誰也不知道最後一分鐘,他的母親對他說了什麼。

語言暴力不會在你的身上留下什麼傷痕,卻能在一個人的內心投下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據調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曾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可見,語言的威力對生命的影響是有多大!

對待孩子我們既不能使用語言暴力,也不能陷入無底線的誇讚中。那麼,家長朋友們該如何做呢?

1、多尊重與肯定,少指責與打擊。

網上曾做過這樣一個小調查:孩子最討厭父母說的十句話,你了幾句?占據榜首的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少年說》中,有個初一女孩就曾對著天台下的媽媽吐槽「別人家的孩子」: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話音剛落,便贏得在場同學的鼓掌聲,這些話,真的戳中了太多孩子內心的痛點。

家長會以為這是一種激勵法,殊不知,孩子聽後,會因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憤怒與難過,會因為這種無謂的比較,而自我否定,喪失自信,成為一個自卑的孩子。

小時候,記憶特別深的一件事,就是傍晚時分和社區里幾個女孩一起在跳舞,然後,我大伯把我拉開,說:「你跳的不行,太影響整體形象了!」雖然當時他是故意逗我玩的,可那種被莫名其妙的打擊,讓我後來都對跳舞充滿排斥,總覺得自己不行。

這個世界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同樣,這個世界,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孩子。請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孩子,多一份尊重與肯定,少一絲指責與打擊。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肯定與尊重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這能讓孩子從此變得自信而堅強。

2、多鼓勵,少表揚。

曾看過這樣一則演講視頻,叫《你應該鼓勵孩子而不是去表揚孩子》,讓我感觸頗深。

說孩子表現好時,家長應該鼓勵,而非表揚;而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家長應該不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不指責孩子,並且給予足夠的支持和引導,培養孩子堅毅的品質。

有研究表明,長期表揚會讓孩子尋求認可上癮,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勵能增加孩子的信心,勇氣,樂於接受挑戰的能力,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那麼,該如何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呢?

首先,對事不對人。

把孩子做的事的細節描述出來,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會被誇獎,這樣,孩子才會繼續保持,並做得更好!

真正的表揚,是有針對性地鼓勵孩子,給予孩子尊重和成就感。

其次,表揚後天的努力,而非先天的優勢。

不表揚孩子長相漂亮、帥氣,不表揚孩子聰明,而是多誇獎孩子後天習得的有點,比如懂禮貌、講衛生、努力向上等,讓孩子獲得努力之後得來的成就感。

最後,誇獎細節,而非泛泛而談。

表揚應該具體化,比如當孩子學會走路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寶貝,你做到了,慢慢走,再嘗試走的更遠一些,媽媽真為你感到開心!」

3、多內在激勵,少物質獎勵。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找了同樣喜歡畫畫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在畫好畫後,可以得到一張證書;而另外一組卻只能畫畫,沒有證書。

兩組孩子都很高興地畫畫。

不過,幾天後,實驗者再讓兩組孩子畫畫時,第一組孩子明顯沒有另外一組孩子積極,沒有得到過獎勵的孩子,對畫畫反而更感興趣了。

研究者由此得出結論:

對於喜歡畫畫的孩子而言,畫畫本身的快樂,對孩子就是獎勵。當成人用外在的東西,比如獎狀、證書或其他物質等鼓勵孩子,只會把孩子的內在激勵,替換成了外部激勵。

物質獎勵也許會短期內可以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但就長期而言,會壓制一個人內在的積極性和動力。

愛之深,未必要「責之切」,千萬別讓那些傷人的語言,遮蔽了愛的流動。

願每位家長都能做孩子心中那個永遠不可替代的「安全島」,給予孩子無限的勇氣和力量。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_5sLGwBmyVoG_1Z2I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