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山西最後17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附:脫貧攻堅問題整改時間表

2020-03-06     山西新聞網輿情

3月5日,山西省扶貧辦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山西省將全面落實「四個不摘」,緊盯不放各類問題整改,持續完善各項幫扶政策舉措,確保2020山西脫貧攻堅決戰完勝。

2019年是山西省脫貧攻堅任務最為艱巨、決戰決勝的一年,有17個貧困縣計劃摘帽退出,其中國定縣16個,分別是廣靈、天鎮、渾源、寧武、靜樂、偏關、代縣、五台、興縣、石樓、臨縣、壺關、平順、永和、大寧、汾西,其中包括10個深度貧困縣;省定縣1個,即榆社縣。2月27日,省政府批准以上縣摘帽退出。


至此,山西最後17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這17個貧困縣是怎樣脫貧摘帽的?

有哪些脫貧特色?

接下來,如何鞏固摘帽退出的貧困縣?


作為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省份,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山西省就有呂梁山、燕山—太行山兩個。山西省共有58個貧困縣(區),其中36個國定縣,22個省定縣。經過山西省上下幾年來的奮力攻堅,截至2020年2月底,5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9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減少到2.1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1%以下,山西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在山西省減貧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貧困縣摘帽退出的主要評價指標是『三率一度』,即綜合貧困發生率、脫貧人口錯退率、貧困人口漏評率、綜合認可度。」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龔孟建介紹:「三率一度」由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實地評估檢查後作出評價;涉及「兩不愁三保障」、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14項指標由山西省級行業部門作出評價;省委脫貧攻堅督導組從「三保障」「三落實」、問題排查整改、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後續幫扶、鞏固提升等6個方面提出退出評價意見。綜合評估檢查結果:17個縣全部達到貧困縣退出國家和省級相關標準要求。


從「三率一度」看,各縣綜合貧困發生率、脫貧人口錯退率、貧困人口漏評率均低於2%、綜合認可度均高於90%要求。


從去年12月份到今年1月份,山西省先後組織8所省內外高校的專家、教師和學生700餘人,對17個縣開展實地評估,共走訪209個鄉鎮、577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392個,占67.94%;非貧困村185個,占32.06%。入戶調查18097戶,縣均1065戶。


從行業指標評價看,17個縣均達到貧困縣退出14項指標要求。


從督導評價看,17個縣均可退出。

山西省貧困縣雖然全部摘帽,但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山西省將全面落實「四個不摘」重大要求。


貧困縣摘帽後,要求進一步穩隊伍、穩軍心、穩政策、穩責任,做到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同時,特別要加強駐村幫扶工作的管理,發揮好這支隊伍的作用,以戶為基、精準到人,開展問題清零行動;以村為體、補短強弱,增強辦事服務能力;以縣為戰、發起總攻,交好收官答卷。


貧困縣摘帽後,工作重心將放在鞏固脫貧成果、增強造血功能、防止反彈返貧上,緊盯剩餘貧困人口,確保今年上半年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戶,採取針對性幫扶舉措,確保不致貧返貧。持續抓好產業就業,落實好扶貧小額信貸政策,防止逾期,用好續貸、展期和疫情期間還貸可延長6個月等優惠政策。落實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特困貧困群眾兜底保障措施,確保不留死角。解決好搬遷入住率低、拆除復墾慢、產業就業無門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配套、社區治理不完善等問題。


17個貧困縣是怎樣脫貧摘帽的?


廣靈縣:


推動增收措施「三覆蓋」。鄉、村、戶產業項目全覆蓋。實施扶貧「引擎」項目17個,累計帶動19748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00至3000元。「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貧困人口」務工就業全覆蓋。建成扶貧車間109個,帶動2937貧困人口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增收。「深度貧困人口」資產收益全覆蓋。全縣發展資產收益項目50個,帶動152個村1.57萬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50至1538元。

天鎮縣:


打造5個萬畝級種植產業,帶動1.34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引進大偉嘉50萬頭生態循環金豬扶貧項目,推行「1120」模式,即1個豬場,1千頭規模,帶動20戶貧困戶;建成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網絡,並與京東、蘇寧等平台合作,農副產品累積銷售額3.56億元,惠及4500貧困人口。

渾源縣:


「兩房五貌六覆蓋」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兩房」即1.3萬人實現易地搬遷,3.82萬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五貌」即嚴格遵守建設、慎用、負面三清單,鄉容鄉貌、街容街貌、院容院貌、屋容屋貌、精神面貌得到根本改觀;「六覆蓋」即全縣315個村飲水安全、動力電、硬化路、客車、網際網路、文化場所實現全覆蓋。

寧武縣:


構建以生豬養殖、光伏發電、鄉村旅遊、生態經濟四大產業為主,以發展小雜糧、食用菌、中藥材、健康養殖、勞務用工、煤炭運輸、電商扶貧產業為輔的「4+7」脫貧支撐產業體系,帶動5000餘人就業,實現「一戶多業、一主多輔」的產業多輪覆蓋。

靜樂縣:


探索形成「健全五大體系、抓實五大產業、厚植五重保障、突出五個堅持」的脫貧摘帽「四個五模式」。制定出台了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退出的政策立體支撐體系。嚴格實行縣領導包鄉、鄉領導包村、黨員幹部包戶責任制,構建了貧困村、非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全覆蓋的結對幫扶體系。建立「片區主戰,戰區作戰,以村為戰,連區督戰」的作戰督戰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立資金投入保障體系。

偏關縣:


堅持實施行政村大整治大提升行動。所有行政村建成通村公路,具備條件的203個行政村全部開通客運班車;通過城市管網延伸供水、分散式供水和應急補水三種方式,安全飲水達標率100%;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文化活動場所和衛生室全覆蓋;堅持「住新拆舊、同步雙簽」的原則,實現易地搬遷3460人。

代縣:


光伏電站照亮致富路。建成忻州最大、全省第二的40兆瓦集中式光伏發電站1座,總規模達143.4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225座、聯村光伏電站15座,實現貧困村光伏電站全覆蓋,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小型公益事業、長期用工和扶貧資助等措施,帶動1.74萬貧困人口增收。生態苗木植下幸福林。萬達苗木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土地入股、長年務工等形式,帶動876貧困戶,戶均年增收5300餘元。

五台縣:


「抓黨建、促脫貧」。推行「支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支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扶貧模式,累計實施扶貧產業項目948個,帶動12355戶29197貧困人口。拓寬勞動就業渠道。構建縣鄉勞務輸出平台,重塑「五台泥瓦匠」品牌,年均輸出勞動力32978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3961人。

興縣:


全面實施「2345」脫貧攻堅路徑,即:構建產業、就業「兩個支撐」,提升教育、醫療、住房「三個保障」,推進易地搬遷、生態脫貧、光伏扶貧、貧困村提升「四大工程」,完善黨建引領、責任落實、工作推進、資金投入、社會幫扶「五項機制」。

石樓縣:


農村飲水工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解決氟超標問題,保障279個自然村20644戶64473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全縣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無因貧輟學學生。「六道防線」保證貧困群眾入院救治自付比例穩定至10%以內。建成3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實現4654戶15473人搬遷入住。2014年以來,17450戶危房改造完成並全部入住,農村危房全部「清零」。

臨縣:


實施「3N35」產業扶貧計劃,即:財政統籌整合資金年戶均投入3000元以上,統籌實施N個產業,通過「三個一」保障措施,實現貧困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發展種養殖合作社1060個、種養加工基地160個,帶動1.34萬貧困人口。建成光伏扶貧電站197.02兆瓦,已分配收益3200萬元。培訓「呂梁山護工」11702人(貧困勞動力4902人),就業輸出6914人。免費培訓貧困勞動力駕駛員4630人、跨境電商196人。

壺關縣:


堅持以紅色(旱地西紅柿)、綠色(旅遊產業)、藍色(光伏產業)、本色(勞務就業)「四色品牌」為主導,實施了創建六好紅旗村、六好示範戶,改水、改電、改路、改房、改院、改廚、改廁、改圈的「雙創八改」工程,實現了「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門路」。

平順縣:


堅持「旅遊產業、中藥材產業、新能源產業」為主導、「十小產業」為支撐、電商產業為延伸的脫貧產業體系,實現「縣有支柱產業、村有致富項目、戶有增收門路」。其中,旅遊產業帶動2200戶6300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800元;中藥材產業帶動3.5萬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4100元;新能源產業帶動220個村集體經濟「破零」,帶動7889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600元。

永和縣:


夯實貧困戶穩定脫貧基礎。謀劃產業項目147個,支持經營主體108個,帶動3482貧困戶年增收2000元以上。累計投入4.12億元,建設屋頂光伏電站2136座、村級光伏電站103座和集中式光伏電站1座,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和貧困戶,累計發電3000餘萬度,所有行政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帶動所有貧困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大寧縣:


突出生態扶貧,實施購買式造林。政府搞好規劃設計,組建造林合作社,通過競價議標,與鄉鎮簽訂合同,自主投資投勞造林,林權不變,樹隨地走,當年驗收合格後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驗收後支付餘款。全縣組建貧困戶占80%的合作社37個,2017年帶動1562戶4699人脫貧,占當年貧困人口的33%;2018年帶動2088戶6264人脫貧,占當年貧困人口的67%。

汾西縣:


按照「1+X」布局,大力發展肉雞、核桃、光伏、玉露香梨、「一村一品一主體」等特色產業。建成肉雞養殖大棚373個,肉雞年出欄5000萬隻,年產值13.5億元,純收入1.5億元。核桃年產值6000萬元,純收入5280萬元。光伏產業年產值2.2億元,收益6300萬元。玉露香梨年產值3200萬元,純收入2000萬元。發展黃粉蟲、食用菌等「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項目92個,累計分紅522萬元。

榆社縣:

聚焦易地搬遷脫貧。投入4.8億元,建成9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實現4029戶9614人搬遷入住;創新「醫養結合」社會化養老模式和後續產業發展,新建扶貧車間10個,帶動就業2059人。聚焦公共服務提升。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完成新建城北小學等重點工程;累計發放資助資金3205.33萬元,覆蓋貧困學生3.5萬人次。健康扶貧政策累計惠及貧困人口2.24萬人次。


山西今年將對18個縣開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

2020年,山西省將對18個縣開展脫貧攻堅掛牌督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問題整改落實到位,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山西各市縣對本區域掛牌督戰工作負總責,制定本市、縣掛牌督戰實施方案。市縣黨政主要領導是掛牌督戰工作第一責任人,市委書記、市長要帶頭包聯任務最重、問題最多的掛牌督戰縣,班子其他成員需包聯其他掛牌督戰縣。各包聯領導需親自研究部署、具體協調解決問題。

18個縣分別是:

大同市的天鎮縣、廣靈縣、陽高縣、靈丘縣、渾源縣、雲州區,忻州市的靜樂縣、偏關縣、寧武縣、五台縣,呂梁市的臨縣、興縣、石樓縣、嵐縣,臨汾市的大寧縣、永和縣、汾西縣,長治市的壺關縣。

這18個縣也是在山西省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立地條件相對較差、貧困人口規模相對較大的縣,其中有剛摘帽退出的14個縣。這18個縣的建檔立卡人口、剩餘貧困人口、貧困村數量和兩類戶(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戶)占比均相對較高。確定督戰對象主要為了集聚幫扶資源和幫扶力量,在項目、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傾斜和支持。今年已下達的資金18個縣占全省46.9%;近期下達的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地方債,18個縣占全省44.2%。


督戰內容主要包括 6 個方面:

1、「三保障」方面的突出問題;

2、剩餘貧困人口產業就業幫扶及兜底保障政策措施落實;

3、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動態監測和幫扶;

4、深度貧困自然村整村搬遷入住、拆除復墾、後續扶持工作;

5、扶貧資金工程和項目帶貧益貧效果;

6、各類風險隱患防範處置、涉貧輿情和信訪突出問題整改。


山西定下脫貧攻堅問題整改時間表

今年1月至2月,山西省在去年排查的基礎上,從國考省考、專項巡視、審計、督導、評估檢查、工程項目排查、「三保障」、月度通報、專項工作、市縣排查等10個方面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匯總,對每一個具體問題都統一編碼,以市打包,分縣反饋。此舉旨在對脫貧攻堅各類問題不留死角、不留盲區、全面起底、全部清零。此次整改,所有問題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部整改到位。

3月10日前完成全面動員部署,將結合各地實際,明確整改目標、總體要求、整改內容、具體措施、工作步驟和保障措施,統籌謀劃、精心組織、迅速推進。3月5日前完成問題梳理反饋,省直相關部門將分類分行業分地區梳理問題,省領導小組辦公室動態匯總,以市打包反饋市縣。

6月15日前完成推進整改落實,以縣為單位,對省反饋問題全面整改,明確整改任務、整改措施、責任單位,舉一反三、批次推進。省市縣三級建立相應工作機制,省級跟進指導、市級督促協調、縣級整改落實。

6月底前完成檢查驗收交帳。此次問題整改按分類指導,對影響「交總帳」的問題,要緊盯不放、寸步不讓。(記者李晶)

來源 山西晚報、山西新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QBHr3AB3uTiws8Kf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