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特供名酒」網絡交易背後:「八成是假貨」為何還能銷售火爆?

原標題:「專特供名酒」網絡交易背後:「八成是假貨」為何還能銷售火爆?

提起"專特供名酒",消費者往往想起的是高額的售價和豪華的包裝。但隨著監管部門打擊力度的加大,違法"特供酒"開始躲到網上銷售,而電商網站平台便成為了"專特供名酒"銷售的主要渠道。

近日網絡曝出:發現多家網絡平台上有賣家經營"專特供"名酒,"一瓶2015年的專供名酒,115000元。"而且在二手交易平台閒魚、轉轉等平台上,一些賣家甚至用特定暗語攬客,通過私信發送商品圖片供買家選擇,進行銷售。

這些所謂的"專供酒"、"特供酒"名酒是真的嗎?它們是怎樣完成交易的呢?

((網頁截圖)供圖/新華社)

為避開網絡平台監管:特定暗語字樣,以圖片展示產品

"某品牌名酒,2016年,53度,500毫升,6瓶,83000元。"記者在"京東拍賣"網絡平台上見到,這款酒起拍價比同款商品市價高出數倍,還標有拼音字母暗語。

"拍品上的暗語字樣,均是在暗示商品的"專特供"屬性。賣家以此暗示該拍品為'專特供'品,所以價格昂貴。

還發現在閒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些賣家在用暗語攬客之後就會通過私信發送商品圖片供買家選擇。發送中的圖片上,是多款帶有鮮明專特供標識的名酒酒瓶,樣式不少。

逃避對酒品質量與消費者權利承擔法律責任:打著"拍賣"幌子搞直售的方法

記者注意到,此類酒品賣家大多數採取打著"拍賣"幌子搞直售的方法。

"這款專供名酒直接購買4700元每瓶,確定需要的話,我們為你做個專用連結。"隨後這名淘寶店鋪客服專為記者發來連結,起拍價4700元、出價5分鐘即可完成競拍,與直售無異。

業內人士透露,賣家這種操作旨在逃避對酒品質量與消費者權利承擔法律責任。而在"阿里拍賣"平台上的拍品下有這樣的提示:拍品介紹均由店鋪自行發布並上傳,"7天無理由退換貨"服務為賣家可選服務,不強制送拍機構提供。

還有一些賣家在店鋪介紹中提出,店鋪出售的商品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經售出,不予退換。

為什麼市場上這些假"專特供名酒"還能銷售火爆?

近年來,很多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發現了很多打著"某某專用酒"、"某某特供酒"、"某某內供酒"、 "某某定製酒"等等,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售價則從數百元到上千上萬元。這些打著"專供酒"、"特供酒"旗號的酒甚至流入了線下,在一些名酒的專營店裡,也出現了類似酒的身影。

其實在2012年之前,還有不少知名酒企也加入"專特供"名酒的生產,市面上不排除仍有少量真品存在,但是,電商標榜的"專特供酒",其實真酒及其少,基本上都是假酒,有的甚至是質量低劣的酒。而更為關鍵的是,購買者當中的一大部分是為了"送禮"。"時常有人買,90%都是拿去送禮。"

而多名專家也表示,不少所謂"專特供"名酒僅是"打個名頭""名實不符",有的甚至質量低劣。"以標榜'專特供'為榮,背後是官僚主義和特權思想。"甚至這背後還衍生了制售假"專特供酒"產業鏈。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我國,對白酒的生產銷售有著嚴格的規定。在2012年9月,國家工商總局等10家單位就曾聯合下發文件,聯合對利用網際網路銷售濫用"特供"、"專供"等標識商品進行集中清理整頓。

而在2013年年底,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又再次下發通知,不准生產標註"特供"、"專供"、"專用"、"特製"、"特需"等字樣的白酒。所以,凡是標註有上述字樣的商品都屬於違法,消費者應該避免購買。

在不准生產"專特供酒"之後,網絡上銷售"專特供酒"的生意仍然火爆,就要警惕特權思想、奢靡之風的抬頭。需要各級監察委對於此類現象有針對性地加強監管,防範特權思想、奢靡之風、貪污腐敗借"專特供酒"繼續"興風作浪"。而消費者也應當理性消費,切忌被商家打出的"專特供"幌子所迷惑。

對於網絡上銷售"專特供酒"的生意仍然火爆,酒友們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文:貓九)

以上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本雜誌立場,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