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搜索「劇毒說」關注我們吧~】
今年暑假,「國產動畫崛起」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繞不開的話題。
截至今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總票房達到了驚人的48億,另外,鑒於片方已將哪吒延期至9月26日下映,見證50億體量動畫的誕生,也並非全無可能。
中國影史票房榜上,「哪吒」已經順利超越了排名第二的「木吒」《流浪地球》(46.54億),僅屈於56.83億的「京吒」《戰狼2》之下。
哪吒的超級大爆發,顯然使得業內外對國產動畫電影的未來寄予厚望。
然而,綜合市場形式來看,以一己之力拯救行業寒冬的哪吒,終究只是中國動畫歷史中一個「暴發戶」式的喜慶例外。
同樣始於點映口碑爆表的《羅小黑戰記》循著《哪吒》軌跡一路走入院線,甚至從原定的9月12日提檔至9月7日,卻沒有被那般好運所眷顧。
《羅小黑戰記》首日綜合票房為4489.1萬,這個成績與首日1.39億的《哪吒》相比,之中差距不可謂不明顯。
但是,若只拿《羅小黑》與此前公映的二維原創動畫相對比,除了宣發期熱度極高、總成績達5.64億的《大魚海棠》之外,其他的無論是票房起步還是後期走勢,都很難與之相抗衡。
不思凡的《大護法》首日票房730.2萬,總成績未能破億。
導演劉健憑藉一己之力手繪完成,並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的《大世界》,首日票房僅僅只有64.3萬,總票房成績262.5萬,收效慘澹。
同為口碑動畫,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的票房差距?在國產動畫行業摸索前行的這段歲月中,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羅小黑戰記》
1、
點映引起圈內狂歡?
先看動畫如何「養成」
和哪吒一樣,《羅小黑戰記》在上映前進行了大規模點映且口碑大爆;甚至更早期,在電影預告片初放出時,便一度引起動畫圈內大V們自來水式的轉發宣傳。
對此,負責電影宣發的卓然影業的老闆張進曾表示:
「預告片根本沒有推廣,一分錢沒花,就是在微博、B站上更新了一條,沒有置頂、沒有推稿件、推大號,就引來了很多動漫大號的自發轉發,半個動畫圈的人都在轉。」
究其原因,自然在於番劇版《羅小黑戰記》8年伏案更新,所換來的粉絲基礎與優良口碑。
不吹不黑地講,《羅小黑戰記》可以說是國產動畫界的「老IP」。
2011年,國產動畫市場處於極度貧瘠的「創業」階段,可謂清風吹過殘葉飄,啥都沒有。
那時的動畫人們,大都是深受日漫文化影響的ACG愛好者,空有一腔振興國漫的日式熱血,年復一年為愛發電。
畢竟,夢想很豐滿,世界很骨感。動畫作品的製作工序繁雜又細膩,不能跟孫大聖似的,從石頭縫裡蹦出來就是個成品。
2011年至今,「羅小黑」百度指數關鍵詞搜索趨勢
又沒錢又沒市場,無依無靠的,自然也出不了什麼大爆款,只能先小成本、小回報地慢慢嘗試,巴望著有顆芝麻能賭出個西瓜來。
迫於現實條件所限,處於艱難探索期的國產原創動畫大都只有「泡麵番」長度,單集時長五分鐘左右,掐頭去尾也許能更短,有時候觀眾的面還沒泡開呢,動畫就已經播完了。
2013年國產動畫《屍兄》,單集平均5分6秒
更嚴峻的是,由於缺錢,動畫的後續更新也沒有穩定保障,一集等上大幾個月、甚至半年是行業常態,還有些成了真正的「有生之年」,出過幾集就再沒了後來。
創造出flash動畫《羅小黑戰記》的MTJJ(木頭),也是掙扎其中的一員。
雖然整個團隊清貧到配音演員們(尤其是山新)個個要一人分役N個角色。
《羅小黑戰記》卻以獨特的粗線條、大色塊畫風,流暢的動作製作,清晰有趣的世界觀以及鮮明各異的人物形象,在摸索期的國動市場裡立住了腳跟。
對此,作品中對於「人妖和諧相處,資源均衡共享」的適當探討,是羅小黑的成功關鍵之一,MTJJ將整個故事的基調奠定得十分舒適、柔心。
《羅小黑》中的「妖靈會館法則」
至今,嗶哩嗶哩動畫(bilibili)上《羅小黑戰記》的追番人數高達241.5萬,彈幕總數近百萬,評分也達到了驚人的9.8分。
不過,號稱「三千元巨資打造中國動畫癲瘋之作」的MTJJ工作室就算再怎麼爆肝,也逃不過「更新慢,時長短」的沒錢通病。
《羅小黑戰記》的更新頻率大約是三月一更(有時更長),一集5-8分鐘;基於如此速度,自2011年開畫至今,長達8年時間卻只出了短短的28集。
但由於故事治癒、質量優良,觀眾們雖然愛編些「奶奶您追的動畫更新了」、「我與MTJJ比誰命長」、「更新勿忘告乃翁」的催更趣梗,卻也不會因久等不更而放棄。
《羅小黑戰記》第28集更新後的豆瓣討論區
對於那時的國產動畫市場而言,觀眾與創作者親如一家,「愛」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觀眾們願意對每一束「國動之光」真誠包容、耐心等待,是因為大家知道,它們都有可能成為引燃國產動畫燎原未來的那簇火苗。
國內知名漫畫社團「幕星社」old先、慕斯、壇九三人客串《羅小黑戰記》
如此狀態下,《羅小黑戰記》便不只是創作者們的孩子了。
許多觀眾也參與進這個時間戰線漫長的故事中,與可愛治癒的小黑、小白,又強又蘇的阿根、老君、諦聽等角色相伴成長。
超級窮又超級爭氣的《羅小黑戰記》,成了觀眾心目中的「養成系」動畫。
直到9月7日,《羅小黑戰記》大電影上映,孩子長大了。
考慮到大量路人觀眾的觀感,電影時間線雖發生於動畫之前,劇情的獨立完成度卻很高,角色也並非完全附著於動畫番劇版之上。
如此看來,《羅小黑戰記》是一個見證了行業成長的「IP」。
像一個天生條件窘困、卻花費成倍努力去對抗世界的孩子,即使長得慢,不完美,卻終究是個好孩子,治癒著「媽媽們」的一切。
這些可愛而療愈的人物,鬆快又豐富的故事,也註定會在國產動畫的發展道路上,留下一道長長的、從稚嫩走入溫厚的印記。
2、
特效+改編,珠玉在前
二維+原創,舉步維艱
在如今的中國大眾社會中,動畫依舊是「低幼」的代名詞,這個行業的「偏見革新」任重而道遠。
另一方面,動畫作為相對小眾的圈子,其「排他性」在大家心中種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記。
對於沒接觸過早期國產動畫的路人而言,這類小眾圈內的狂歡,只能獲得大量的框外圍觀,想引得路人融入,難。
看到動畫,第一反應是屬於小孩子的快樂,成年人get不到;看到大電影,第一反應是屬於「粉絲場」,路人肯定看不懂。
而像《羅小黑戰記》這樣的「動畫大電影」,更是二者占齊,一步都難邁。
與之相對的,從《大聖歸來》到《白蛇·緣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們,借傳統人物之力走出了一條極富「中國特色」的勵志動畫發展路。
然而,他們的成功並不代表「偏見」的消解。
這恰好回答了一個問題:
如今市場上,什麼樣的「中國動畫」最吃香?
其一,三維的。
要人物立體,特效精彩,畫面華麗,區別於大眾印象中的「動畫」作品。
其二,國風的。
以傳統人物為主角,或改編自中國傳統故事,對孩子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意義。
因此,是《大聖》打響了國產動畫電影第一槍,《白蛇》才能成為續得最美的過渡,而在傳統基礎上再做反轉的《哪吒》則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取得全方位的勝利。
相較之下,《羅小黑》沒有華麗的特效,主角也不是耳熟能詳的傳統人物,又如何能讓路人心甘情願買下首單?
這也恰恰體現了國產動畫行業飛速發展背後的「原創困境」。
一個行業必需豐富性,而如今的國動市場,在供與求的拉扯間逐漸走向了一個固化的方向。
大眾對傳統改編的接受門檻更低,對於三維特效的評價分數更高,於是行業資源紛紛傾向於此。
一來二去,本就處於在偏見中、難以出頭的二維原創動畫,變得進退兩難,舉步維艱。
這一「大眾偏好」在電影數據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前有《哪吒》這座近50億體量的行業火箭,《羅小黑》在這個關卡接檔國產動畫之名,既算是好機遇,也擔起了巨大的責任。
由於哪吒的巨大影響,業內對動畫電影票房成績期望頗高,最初貓眼專業版為《羅小黑戰記》給出4億+的預測票房,之後卻調整穩定到了2.58億左右。
比起哪吒的「一個對手都沒有」,羅小黑雖提檔至9月7日,後方依舊有來勢洶洶的中秋檔和國慶檔,要說熱映期,絕對無法與天時、地利、人和占盡的哪吒相比。
其間票房斷層之巨,現已清晰可料。
不過,轉頭看看近幾年口碑不錯的其他二維原創國產動畫,連載8年擁有一定粉絲量的《羅小黑戰記》初日票房成績,已然名列前茅。
要知道,此前的《大護法》、《大世界》分別獲得金馬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和獎盃,最終卻只收穫了8760.2萬和262.5萬的成績。
影視寒冬對動畫行業同樣影響巨大,許多動畫公司的動畫作品根本無法實現盈利。
如此趨向下,由行業「大鍋飯」創作而出的《哪吒》大獲成功,當然是一道希望曙光。
但不可否認的是,哪吒之於大聖更像是一道充盈的「補充」,兩作雖已相隔4年,卻並未碰撞出足夠新穎的發展方式,也未能給行業開創出新的形式,新的方向。
長久以往,「審美疲勞」來得比什麼都快。
模式單一,對任何發展中的行業都是一聲警鐘。
要知道,動畫電影並不只是特效電影,也並不是所有的動畫作品都適合採用三維製作。以傳統故事為基底的三維動畫,可以是市場的偏好趨勢之一,但不應該成為行業的唯一選擇。
所謂的「中國風」,有時候也不一定要講「老人物」的故事。
老的框架中,同樣能誕生出新的生命。
化用了部分傳統人物與文化背景,同時又創造出了全新主角與世界觀的《羅小黑傳記》,則是為中國動畫市場豐富形式,營造良性競爭趨勢的機會之一。
市場審美的豐富性需要無數好作品的滋養,「大眾偏好」也很難被某一部作品斬釘截鐵地改變。
不過,在這條擴張形式、引導成見的路上,以人妖共存主題書寫溫善童心的《羅小黑戰記》,依舊可以成為先鋒。
當然,對「內容創作」本身的支持同樣重要。
有才華的動畫導演,有眼光的改編選擇必不可少,對平台、對作者的激勵機制,也是未來行業需要下功夫的部分。
希望這名衝勁滿滿的「小黑」選手,能為國動行業的耀眼未來,付出它所能做的最大貢獻。
從此以後的爆款國產動畫,也許能不僅限於「老人物」、「老故事」,管你是小黑,小白,還是小花,小彩……
記住你的故事,從這一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