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窩之後全是小魚沒大魚,這幾點一定沒有做到位

2020-02-02   認真的釣魚

有一個說法,叫做野釣只能釣慢魚,據說是因為野外水域,水廣魚稀,魚的相對密度比較稀少,所以就算髮窩了,進窩魚始終是陸陸續續,魚口快反而不正常;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其實很難說,野釣想要連竿,確實要困難一些,但是魚口的快慢,是否能連竿,嚴格來說,只和窩點、窩料有著主要關係,在野外水域,除非被電、網光顧過,正常情況下,只要窩點的位置,選的不太離譜,窩料的味型不是太奇葩,發窩是早晚的事,而連竿給口,也是遲早的事。

要說打窩,這就有很多值得說道的了,不管是打窩的方式,如拋撒投,亦或者器具輔助,如打窩器、打窩袋、打窩船等等,還是窩料的種類,如種餌,玉米、酒米、麥粒、紅薯等等,如商品餌,如飼料顆粒、草棒子等等,如自製面餌,血餌、草捆、肉骨頭等等,只有想不到,就沒有做不到的,但是要說打窩效率最好,聚魚最快、發窩最快的打窩方式,那還得是抽窩。

所謂的抽窩,就是用商品餌製作窩料,將窩料帶在鉛墜或者雙鉤鉤柄處,將窩料直接拋投到相對固定的釣點,而拋投窩料的周期,比較固定,頻率可快、可慢;因為主要窩料都是商品餌,所以窩料進水之後,不僅在窩點的水底殘留大量窩料,從窩點上方的水皮,一直到水底,都有著相當密度,溶散而未沉底的餌料,不僅餌料的味型散發區域很廣,就動態視覺效果而言,能快速、高效的在窩點打出一個立體的霧化誘魚區域,誘魚的效果是十分驚人的,只要窩子抽的好,在短期內就能將窩點附近的魚群吸引進窩,堪稱是大小通殺,但是,也有釣友認為不好使,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招惹小魚,第二,沒大魚給口;

要說抽窩這種打窩方式,最早的時候,是應用在競技釣比賽上,為了公平起見,是不允許比賽選手拋投窩料聚魚的,但是釣魚必須要打窩,不打窩沒辦法聚魚,僅憑拉餌誘魚,釣尾還好說,釣斤賽那就純屬找不痛快了,所以有選手會在調配窩料時,利用拉絲粉的黏連效果,將餌團待在鉛墜,直接用手竿盪到釣點,而餌團進水後會沉落窩點,從而起到打窩誘聚的效果,再後來,這種抽窩的方式,又被應用到黑坑釣中,而不少黑坑轉野釣的釣友們發現,在野釣中,這種抽窩手法,誘聚效果也不錯,但是,因為商品餌易溶散,易霧化,確實容易招惹小魚,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我們又分別該如何解決呢?

1、餌料溶散太好,勢必招惹小魚

經常有釣友說,腥餌易招惹小魚,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嚴格意義來說,腥香的餌料,只要是魚,就沒有不喜歡的,無非是小魚警惕性差,有的吃就搶,因為大魚來了就得逃命啊,所以能吃多少是多少,所以不少野釣老鳥,餌料其實腥味是很濃郁的,就是這個原因;其實真正招惹小魚的因素,還是溶散太好,霧化太好導致的。

其實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小雜魚,雜是因為魚的種類繁多,比如白條、麥穗、鰟鮍等都喜歡追食顆粒直徑小的食物,而小,多是指魚的體型比較小,而體型小的魚,魚唇張開的幅度勢必不大,所以溶散好,再帶著香味的餌料,就很容易招惹小雜魚,而就算使用味型素淡的餌料,其實效果也是一樣,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控制窩料的溶散效果,最常見的,就是添加粘粉,或者加大餌水比,將窩團打黏,這樣進水之後,並不會輕易霧化、溶散,但是味型並沒有多大變化,這樣小雜魚吃不到,自然鬧窩的頻率就少了;

2、拋投不精準,大魚不敢進窩

抽窩看似簡單,但卻是很考究基本功的,在實戰中,小魚往往會從窩料最多的地方開始覓食,因為進窩的小魚是一群一群的,如果先從食物最少的地方進食,效率上就會差很多,所以鬧窩往往都放生在釣點和窩點重合,而且窩料最多的地方;而大魚進食,往往是從窩子最外圍,也就是窩料最少的地方開始,因為這樣做的唯一個好處,就是安全,一旦有什麼不對勁,可以馬上逃竄,而這也是老鳥們下杆的位置,往往會將釣餌打到窩子邊上的原因了。

那麼這個時候,窩料集中,拋投精準,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只有拋投精準,才能讓窩料相對集中一些,這樣雖然不可避免的招惹小魚,但是只要耐得住性子,控制釣餌的溶散速度,將釣餌放置在窩子外圍,不僅有口,而且中大魚的機率還高了很多,雖然位置偏移了十幾厘米,但是效果很明顯不同;如果拋投精準,自然大魚進窩的機率比較大,如果抽窩不太精準,散布面太大,那就算小魚進窩也不會集中,那更別提這種情況,大魚根本就不太可能進窩了;

3、拋竿的頻率,決定著連竿的節奏

抽窩是講究頻率的,當然,並不是說我們抽窩時,如同彈琴或者彈吉他一樣,要符合拍子的節奏,我們只需要按大約固定的時間間隔,將窩料抽到窩點即可,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一旦有魚進窩,可以讓進窩魚習慣這樣的擊水動靜、節奏,可能剛開始會略有驚嚇,但是節奏固定、發聲處固定,只要在起魚時動靜不是太離譜,基本上不用擔心驚魚散窩,反而是無節奏的抽窩,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可能會釣上三五條小魚之後,就會發現始終只有小魚在窩子裡,其實就是這個原因了。

我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要區分水域,如果是黑坑釣,其實講究倒沒有這麼多了,因為黑坑水域封閉,面積小,就算驚嚇了窩點附近的魚,躲也沒地躲,對魚來說,早都習慣了;而在野外垂釣時,就要分魚情了,一般情況,我們會短間隔、高頻率的抽8~10次窩子,大約間隔可以控制在30~60秒一次,一旦魚口來了,根據魚口的快慢再做調整,如果魚口很快,那麼每連竿3~5竿之後,就要及時補一桿下去,到魚口放慢時,就要參照這個間隔,上2~3條魚,就要及時補一竿,如果魚口能連上,那說明進窩魚還不錯;如果這樣操作,魚口還是比較慢,那就需要延長補窩的間隔時間,可以參照上魚的間隔時間,如果少於3~5分鐘,那就3~5分鐘補一竿即可,如果超過3~5分鐘,那就6~8分鐘左右補一竿,一直到有連續的魚口出現為止。

總結語

抽窩這種打窩方式,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旦抽窩已經20~30分鐘了,連小魚鬧窩的口都沒有,就要及時果斷放棄這個窩子,這說明在這個窩子附近方圓50~80平米左右根本就沒什麼魚,亦或者魚口應該非常糟糕,否則抽窩這種打窩方式,就算是冬釣,在抽窩40~60分鐘左右也一定會發窩;在更換窩點之後,如果在這個時間範圍內,還是沒有魚口(包括小魚鬧窩),那基本上可以放棄在該水域繼續垂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