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郭晶晶上熱搜: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在教孩子學這個

2020-01-08     寶寶樹官方

北京某知名學校,有40多年執教經驗的老教師說:孩子未來有沒有成就,我一眼就能看出來,大部分家長投入了時間精力,到最後的結果是孩子泯然眾人。

聽到這裡,我很納悶,為什麼呢?

老教師坦言:很多家長眼裡只有成績,孩子的世界就是家裡、輔導班、學校的四方小書桌,孩子與世界的聯繫被切斷,他們的感知力,創造力被小書桌壓制,這樣的教育太狹隘,也太危險。

一語戳醒夢中人,生活中有些孩子往往看起來見多識廣、能說會道,但由於被割裂了與自然的聯繫,會失去部分的感知能力。

他們感受不到花鳥魚蟲的細節之美,體會不到新發現的快樂,可能無法靜下來觀察某個事物,之後會表現出缺乏注意力等問題。

這並不只經驗之談,丹麥研究員發現,與大自然緊密接觸的兒童中,58%能發明新遊戲,而在較少接觸自然的兒童中,只有16%的兒童會創造新遊戲。

王家衛說,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

所以,有遠見的父母,大都早早讓孩子見天地,親近自然。

又酷又颯的王菲,有一個固定傳統,每年的24個節氣都會去十三陵水庫。

這一天全家出動,一起去固定的地方去觀測氣溫、水溫、植物、動物、標本...連續六年,100多次,風雨無阻。

為了辨別各色植物,全家人可以帶著工具,背著很厚的《本草綱目》往返于山林之間。

神仙育兒夫妻霍啟剛和郭晶晶也很注重帶兒子接近自然,他們會帶著孩子一起下田插秧,親身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把育兒的所思所想直接落實在行動上。

他們都懂得,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帶他見天地。

01

跨越階層,成為真正的「精英」

首先要見天地之大

這麼多年以來,中國的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焦慮一直有增無減。在這個年代,家長總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最終跨越階層,成為真正的「精英」。

但是,精英教育究竟要怎麼實現呢?不妨來聽聽人們眼中的精英是怎麼說的。

比如郝景芳。她是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是財富雜誌「40名40歲以下商界精英」之一,還是首個獲得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的亞洲女性。她對孩子的期望是這樣的:

「我們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能擁有的一些東西,那是一種認清自己、也理解世界的思維,一種紮根與遠望並存的態度,一種超脫於偏安一隅的私人生活、關注整個地球與人類的眼界。」

「我們喜歡去那些讓人感受到自然之博大的地方,那讓人想起人類存在之前地球的樣子。我們喜歡討論各國歷史、風土人情、國際政治,有一種四海為家的內心感受。」

02

想成為真正的成功者,

就要感受「自然之博大」

130年前的另一位「學霸」也有著相同的觀點和感受。他便是電話的發明者,今天大家走在路上齊齊低頭看螢幕的「罪魁禍首」—亞歷山大·貝爾。

貝爾先生是電話的發明者,也因此成為了著名的企業家,創立了貝爾電話公司。按這個人設,放到今天,他就是比爾蓋茨、喬布斯、馬斯克一路的「車庫天才」,成天埋首研究,轉頭創業便成了大富豪。

可就是這麼一位「高智商學霸」,卻不是個安分守己的宅男——貝爾對於自然界種種神奇的好奇心讓他發明了電話,也促使著他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投向了對自然界的探索。

1888年,41歲的貝爾參與組建了「一個增進與傳播地理知識的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並在1898年當上了這個學會的總裁。而這個學會的會刊,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權威、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誌——《國家地理》

貝爾相信,看到更大的世界,對於人的發展與成長至關重要。如他所說,《國家地理》的主題是「這個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

因此,早在《國家地理》還只是一本印量只有200本,收支都不平衡的小雜誌時,他便解囊資助,讓它逐漸成為一本涵蓋了宇宙奧秘、世界奇觀、風土人情、神奇生命的「世界百科全書」。

03

想看世界的美妙,

最好是親自去那裡看看

第二好的方法就是看《國家地理》

一位著名的旅行家這樣評價《國家地理》:「想了解這個世界最美的地方,最好的辦法是親自去那裡看一看,第二好的方法就是看《國家地理》。」

作為自然科學類雜誌中當之無愧的「精英」,《國家地理》對於投稿者可以說十分「不友好」了——儘管每年都會收到無數全球頂尖攝影師的照片,但《國家地理》的選片率不到千分之一。只有最具代表性、最具美感,也最能體現世界之大的圖文、聲音,才會出現在《國家地理》的產品中。

​當然,《國家地理》敢這麼干,也有它的底氣。從貝爾開始,《國家地理》就把展現「這個世界及其中的一切」放在首位。至於成本,成本算什麼?

1909年,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里徒步到達了北極點,成為了全球首個到達北極點的人——他的行程,便由《國家地理》資助。同年,《國家地理》還贊助了另一位探險家——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非洲探險,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

除此之外,《國家地理》資助發現了瑪雅文明,「泰坦尼克」號的殘骸被發現也在國家地理學會首次公布……可以說,《國家地理》是無數重大時刻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正是因為《國家地理》是這樣一本雜誌,它的權威性也為所有人所認可。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都曾用國家地理的地圖集規劃盟軍戰爭策略。當盟軍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將軍進駐德國時,他被告知須隨身攜帶一套國家地理的地圖。

04

《國家地理》

這個世界最精華的縮影

真實,權威,詳盡,讓《國家地理》成為這個世界最精華的縮影。對於想要了解這個世界美好奧秘的人們來說,如果只能選一套書,那麼毫無疑問,《國家地理》將是最好的選擇。

對《國家地理》來說,孩子們是最重要的觀眾與聽眾——孩子們擁有最旺盛的好奇心,通過對這個大世界的觀察,正能激發這種好奇心,讓他們從此愛上學習,愛上探索。

悶頭書齋培養不出真正的精英,看遍大山大河風土人情,才能讓孩子擁有更為廣博的心智,建立更有縱深視野的學習體系。

​而要看遍大山大河,不一定需要父母賣了房子帶孩子去旅行,經過選擇的《國家地理》內容完全可以讓孩子擁有與世界相溝通的語言、知識、眼界、格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H_Ph28BMH2_cNUgOU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