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地種小麥想高產,建議學會這4點配套管理技術

2019-10-07     付老師種植團隊

近些年來,農民種小麥,小麥播種前整地進行旋耕的是越來越多。很多農民在播種前對土壤簡單的進行旋耕,然後就開始進行播種,這樣做對小麥播種好嗎?會對小麥生長造成哪些影響?旋耕地種植小麥的應對措施有哪些?

一、 旋耕地塊面臨的主要問題

首先是耕層太淺

現在的旋耕機旋耕深度一般不超過20厘米,連續多年進行旋耕地塊下層土壤堅硬,不利作物根系深扎耕層越來越淺。

其次是土壤過於疏鬆

經常會有一些地塊由於旋耕質量不高,耕後不進行精細耙田,深層土塊過多,土壤孔隙大,保肥保水能力及保溫性能差,不利小麥生長發育,麥苗容易苗黃苗弱。

二、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進行旋耕地塊如果耕層過淺,土壤過於疏鬆會給小麥帶來以下幾點危害

1、小麥根系容易生長不良

由於耕層淺、土壤間隙大等原因,容易造成小麥紮根淺、髮根量少,小麥根系不能和土壤充分接觸,麥苗抗寒、抗旱、抗倒伏能力較弱,到小麥生長後期也容易發生早衰。

2、小麥容易形成深播弱苗

由於土壤過於疏鬆,小麥播種深度不容易掌握,很容易造成播種過深,小麥出苗時間長,冬前麥苗生長緩慢,不但苗黃苗弱,而且分櫱缺位嚴重,小麥成穗數不高。

3、小麥更易發生凍害

根據研究調查發現,旋耕地小麥凍害重於正常犁耕地,主要原因是旋耕地土壤疏鬆不實,跑墒快,土壤易乾旱,熱容量小,冬季冷空氣易侵人,旱凍交加,小麥凍害加重。

4、晚播小麥春季澆水後容易死苗

因為土壤過於疏鬆,如果在冬前和早春未採取鎮壓等管理措施,加之晚播小麥返青期個體發育不足,生長量小,春季澆水后土壤下沉時帶動分櫱節下移,或者麥苗發生傾倒,被泥土「壓心」,麥苗幾天後開始死亡。

5、麥苗發黃且生長緩慢

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秸稈還田地塊,由於秸稈還田,秸稈未得到充分腐熟,小麥根系和秸稈直接接觸,隨著溫度升高,秸稈腐爛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有毒物質為害小麥根系,根系受害變黃,麥苗發黃,生長緩慢甚至停止。

三、提高旋耕地小麥產量的配套技術

1、建議旋耕與深耕隔年輪換

小麥播種前進行整地,建議旋耕與深耕進行隔年或2年輪換,可以有效解決旋耕整地耕層淺、有機肥施用困難等問題。

2、旋耕後進行精耕細靶

建議旋耕次數要達2次以上,用旋耕機旋地後要把土壤耙細耙透,可以避免土壤過於疏鬆,能有效提高小麥播種質量、防止小麥腐熟冬春死苗現象。

3、旋耕後播種技術管理要到位

經過旋耕的地塊,播種時需控制播種深度,在播種後與越冬前要及時進行鎮壓,起到提溫保墒作用;播種時建議採用精播半精播技術,控制小麥群體,防止倒伏;要根據小麥品種特性,做到適期播種,培育出小麥冬前壯苗。

4、 旋耕與應變措施相配合

在小麥播種期間如果遇到多雨天氣、小麥播期往後推遲的情況下,地勢低洼、土質黏重的地塊採取旋耕整地可以提高整地質量,提早小麥播期,在此情況下,旋耕地要保證整地和播種質量,以「好」補晚,切不可為趕播期而粗放耕作;春季早鎮壓晚澆水,避免發生死苗。拔節前後若出現麥苗黃而不長的情況,要及時澆水,7天後可再澆1水,同時配合使用尿素等氮素化肥,可促使麥苗恢復生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FbArm0BMH2_cNUgGT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