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2700字,配圖10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4年6月6日,英美盟軍經過兩年多的準備籌劃,發動代號「霸王」的戰略進攻行動,在法國北部諾曼第海岸實施兩棲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令納粹德國徹底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在諾曼第戰役期,英美盟軍相比西線德軍享有絕對的兵力優勢,截至1944年8月底,已經有200萬盟軍官兵登陸法國,而德軍在戰役期間連同援兵在內總兵力也不超過100萬人,而在海空力量方面盟軍的優勢更加明顯。儘管如此,這場規模空前的戰役依然持續了近三個月時間,雙方均付出了慘重傷亡,據估計盟軍的人員損失約22.6萬人,損失飛機4100架,坦克約4000輛;德軍的人員損失在28萬到53萬之間,損失飛機2100架,坦克約2400輛。
1944年夏季法國諾曼第海岸上戰艦雲集。在諾曼第登陸中,盟軍握有兵力優勢和海空火力優勢。
後世在重新審視諾曼第戰役的過程時,產生出這樣的問題:有什麼手段可以幫助盟軍縮短作戰時間,迅速取得勝利?有的軍迷朋友提出使用化學武器攻擊德軍,從而擴大優勢,加速戰役進程。的確,在核武器被發明前,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是當時人類能夠使用的殺傷力最大的武器。考慮到生物武器產生效果較慢,化學武器因為起效快、使用形式多樣、殺傷範圍大,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歐洲戰場上,早在一戰就有大規模使用毒氣作戰的先例,經過兩次大戰之間的發展,化學戰技術也相當成熟,而且盟國在化學戰方面也的確做了充足的準備,那麼為什麼沒有使用呢?其實原因挺簡單,盟國有毒氣彈,德國也有同樣的大殺器,如果以化學武器相互攻擊,不僅會使戰鬥更加殘酷,傷亡大幅增加,甚至起到恰得其反的效果,下面就具體加以分析。
一戰西線戰場上,戴著防毒面具的英軍士兵發起進攻,一位士兵不知是因為中毒還是中彈,仰面倒下。
不可否認,在諾曼第戰役中,乃至整個二戰期間,始終存在爆發大規模化學戰的潛在危險,因為交戰雙方都儲備和裝備了大量化學武器,而且具有使用這種武器的意願和能力,其中尤以美國為甚!可能很多朋友並不清楚,在二戰時期化學戰準備最充分、最積極的國家並非德國、日本等軸心國,而是美國。早在1934年美國軍方就確立了積極進攻的化學戰政策,要求在戰爭爆發伊始就做好使用化學武器的一切準備。同時,美國是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禁止使用生化武器的國際公約,後文詳述)的主要倡導國,但國會遲遲不批准加入該議定書,減少了軍方在進行化學戰時的國際法約束。
自二戰以來,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化學武器儲備,圖為科羅拉多州某軍火庫內存放的155毫米毒氣炮彈。
二戰美軍的化學戰能力也體現在防毒措施上,連軍犬都配有專門的防毒面具。
在積極的化學戰政策主導下,美國在二戰時期生產了各類毒劑135000噸,超過德意日等國生產毒劑的總和!美軍的化學武器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齊全,當時大多數化學毒劑美軍都有生產,比如芥子氣、光氣、氰化物毒劑等等,都有大量儲備。此外,美軍為了配合化學武器的使用,還研發了多種多樣的化學彈藥,從可攜式毒氣筒到各種口徑的化學炮彈,從毒劑布撒器到各類化學航彈,讓美軍可以用各種方式向敵軍投放毒劑。在戰時,美國也在歐洲戰場實際部署了化學武器,發生於1943年12月義大利巴里港的毒氣泄漏事件就是因為運載芥子氣彈藥的美國貨輪在空襲中被炸沉而引發的,雖然向前線運輸毒氣彈的目的是為了在德軍使用化學武器時給予報復,但美軍同樣可能首先使用。那麼歐洲戰場上為什麼交戰雙方都不敢發動化學戰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表現1943年12月德軍轟炸機空襲義大利巴里港的畫作,這次空襲造成了二戰時期最嚴重的毒氣泄漏事件。
首先,國際法的約束和世界輿論的譴責。一戰時期交戰雙方使用化學武器造成的慘況令世人觸目驚心,據統計各國使用毒劑達12.4萬噸,造成130萬人中毒。戰後,國際社會上形成了反對和禁止化學武器的思潮,最終促使38個國家在1925年6月17日在日內瓦簽署了《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即《日內瓦議定書》,至今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加入該議定書,當時英、美、法、意、日等國都是簽字國,後來蘇聯和中國也加入了,除美國外大多數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初同意該協定(美國直到1975年才正式批准加入),雖然各大國在加入議定書時多保留了使用化武進行報復的權力,但在某種程度上承諾了不首先使用化武,而使用化學武器的行為也將遭到國際輿論的譴責,因此《日內瓦議定書》對於各國發動化學戰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各國必須要考慮使用化學武器的國際影響,而英美盟軍如果首先使用化武,無疑會在道義和輿論上陷於被動。
1918年在西線戰場上因為毒氣攻擊而受傷的英軍士兵排隊接受治療。
其次,化學武器的使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加上各國對化學武器的防護水平提高,已經很難達到決定性的作戰效果,甚至會發生反噬。雖然化學武器具有超過常規武器的大規模殺傷效果,但其使用條件非常苛刻,受外界因素影響,特別是依賴有利的天氣條件,一旦使用很難控制。在二戰時期,大部分化學戰毒劑都以氣體或液體形式存在,在投射到敵方陣地後其揮發和蔓延的過程就不再受到人力控制,風向改變或雨雪天氣都會令毒氣的作用範圍和殺傷效果發生改變,在一戰時就發生過因風向變化將毒氣吹到己方陣地,造成誤傷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都高度重視對化學武器的防護,改良防毒裝備,各國軍隊都將防毒面具作為基本裝具配發給每一名士兵,同時大力加強防毒訓練,因此二戰時期各國軍隊對於化學武器的防禦能力較一戰時期大幅提升,從而降低了化學武器的戰術效能。
二戰時期德軍士兵裝備的防毒面具,屬於標準的單兵裝備,人手一具,裝在標誌性的鐵罐內。
練習使用防毒面具的德軍士兵,無論化學戰進攻能力,還是防化能力,德軍並不遜色於對手。
最後,英美盟軍如果在諾曼第戰場上首先使用化學武器,那麼很可能遭到德軍化學武器的大規模報復,給前線作戰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登陸失敗。德國是現代化學武器和化學戰的發源地,雖然《凡爾賽和約》禁止德國擁有和生產化學武器,但德軍一直在秘密進行相關研究,在納粹上台後利用德國發達的化學工業迅速恢復和強化了化學戰能力。德國的化武規模雖然不及美國,但同樣具有強大的毒氣製造能力和化學戰能力,有資料顯示到1945年3月,德國仍可以每月生產芥子氣3400噸,塔崩1000噸。此外,德軍在化學戰技術上享有一定的優勢。在二戰時期,英美各國的化學毒劑多以糜爛性和窒息性的芥子氣、光氣為主,而德國早在戰前就合成了毒性更強的神經性毒劑塔崩、沙林,並加以實戰化,在戰時又成功製備了梭曼,在戰爭後期德軍已經儲備了12000噸塔崩。當時美英盟軍對於神經性毒劑比較陌生,也缺乏相應的防護手段,因此如果雙方同時使用化學武器互毆,在防護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掌握神經性毒劑的德軍顯然更勝一籌。可以想像,在盟軍士兵如果知道德軍使用了無法有效防護的毒劑時心理上會出現怎樣的崩潰反應?其恐慌效果恐怕比毒氣本身更大!那麼「霸王」行動成功的希望也將隨著大幅降低。
1946年6月,幾名戴著防毒面具的德國工人在銷毀二戰德軍遺留的化學航彈。戰後,在美軍化學戰部門的監督下,德國銷毀了65000噸化學毒劑。
綜上所述,在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第時,因為擁有明顯的兵力優勢和海空優勢,通過常規作戰就足以擊敗德軍,根本沒有必要動用化學武器。同時,使用化學武器不僅不會產生積極的作戰效果,反而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搞不好還會弄巧成拙,恰得其反,使戰役進程被大大拖延,並造成更為慘重的傷亡,更給予德軍實施化武報復的口實,可能導致戰役失敗。所以,如果盟軍在諾曼第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只要盟軍指揮層不至於神經錯亂,斷然不會使用這種弊大於利的危險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