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木樨肉

2020-04-28   皇城根胡同串子

木樨,又作木犀,即桂花。而木樨肉之木樨,不是桂花,而是指原料為雞蛋的菜肴。為什麼雞蛋被稱作木樨?究其原因,與老北京人歷史文化傳統有關。

北京人忌諱說「雞蛋」,以為其不雅,特別是在家庭或公共場合,忌憚直呼「雞蛋」,而常以「木樨」、「白果」、「黃菜」別稱替代,再不計也是叫「雞子兒」。

雞蛋磕在碗中打散,蛋黃蛋白交融為一體,翻手倒入熱油鍋,雙筷急攪,立即舒展盛開,嫩黃色澤,與桂花顏色相近。有聰明的高人避嫌就雅,把「攤雞蛋」稱作「攤黃菜」,把炒好的雞蛋花詩意地稱為「木樨」。於是,流風所致,整個北方方言區都習慣把菜肴中的雞蛋稱作「木樨」了。

舊時,老北京人說話有分寸,辦事講禮數,特別是一些台面的事情,愛講「禮兒」。日常的交往中有很多的忌諱應當知曉,這些知識從哪裡來?應該說家長責無旁貸。爹媽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不正確引導,隨機教育孩子,家長就是失職。我小時候,沒少挨父親說。一次,家裡來了客人,父親讓我去沏茶。當我把茶壺放到桌子上時,父親順手將茶壺轉了個方向,低聲訓斥道:「壺嘴兒怎麼能衝著人啊?」過去的家長沒工夫給你講什麼大道理,有心的孩子會去體悟,沒心的挨兩回揍也記住了。這就是傳承。教育不教育是一回事,教育方式正確不正確是另外一回事。當時不明白為什麼壺嘴兒不能衝著人。可這件小事卻觸動了我,讓我刻骨銘心記了一輩子。自打那以後,我面前的茶壺嘴兒絕對不會沖人了,因為我知道這樣不吉利。

現在,一說世風日下就覺著你怎麼總關注負面東西。難道不是事實嗎?許多人忽視教育,盲目溺愛孩子,包括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對待兒孫溺愛有餘,管教不足。該說的地方不說,不該管事情的亂管。致使現在許多年輕人少家教,不懂事,沒規矩。

前不久,遇到一件事就是實例。前不久,我家的兄弟姐妹聚齊到一個洗浴中心度周末。正在二層大廳休息,電梯開啟,出來一家人,大人孩子一大幫。其中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故意跺著腳走路,「啪、啪~」聲音很大,地板跟著在動,由遠而近,過來了。讓人不解的是,居然沒有一個大人去制止。怎麼回事?多典型的一件事,多好的教育時機。幾個大人說笑著,都不作為。孩子仿佛受到鼓勵,更加起勁跺腳走。話就在嘴邊,「孩子,這是公共場合。不能這樣做,這麼做沒規矩,也影響別人。」跺腳聲從你身邊經過,由近遠去。都在沉默!包括面面相覷的我們。

全家人圍坐用餐,大人不動筷子,小孩絕對不能先動的規矩早已打破了。現在的孩子才是家裡的人物。呦,我寶寶,愛吃的大蝦,吃,吃吧,多吃。把盤子移到寶貝兒面前。其它人誰還好意思動筷子了。什麼吃飯坐哪兒了,不能換地方,不能端著碗滿處跑。誰去說?爺爺奶奶說,可孩子媽媽該不高興了。幹嘛沒事找事,讓人家說咱事多!伯伯、叔叔說,又不是你的孩子。你管那麼多幹嘛?

老規矩呢?現在的孩子知道嗎?吃不言,睡不語。吃飯忌諱「吧唧」嘴,更忌諱邊吃邊說,一說話吐沫星子、飯菜渣子噴的到處都是,不禮貌,也不衛生。

飯桌上只揀自己愛吃的菜吃,可著盤子扒拉,不管別人的感受,那更是令人不齒的犯忌。如果「內急」需要解決,應該說抱歉,我告個便。如果在飯桌兒上直言不諱,是小孩子就該挨說,成年人會被人認為沒有教養。筷子不許插在米飯中,那是端給要處決犯人的斷頭餐 。知道嗎?不能用筷子,勺去敲盤碗,那會讓人認為是要飯的乞討。給客人添飯不能說,還要飯嗎,應該說您再用點飯或再給您盛點。吃飯時,手要扶碗,絕不許一手在桌下。您孩子要這樣,您糾正他(她)嗎?還是及時糾正的好,養成毛病就不好管了。子不教,父之過。不能讓人笑話咱不是。將來出門在外,日子長直呢。

再有去別人家串門也好,辦事也罷,得先敲門,敲門也有規矩,要先小聲敲一下,再連敲兩下;急促拍門那是報喪。那天,有個送快遞的小哥,大中午的急促啪啪拍門。嚇得心裡一哆嗦。問,誰啊?快遞。開門對他說,咱們到人家敲門,小點聲好不好。忒嚇人啊!

「聲小有的人聽不見。」

「這是規矩,大聲砸門那是報喪!」

再來。還是這個小哥,長記性了。唉!當今社會,素質缺失,比比皆是。誰之過?

禁忌和規矩,不光北京有,全國各地都有講兒。就拿上邊說的壺嘴兒不能沖人一說,許多地方的人都知道如果茶壺嘴兒沖人,就意味著不吉祥、不禮貌,對人不尊重。把雞蛋稱作木樨是北方人的習慣,而福州人則把雞蛋叫雞卵,與「羈亂」同音。所以,宴席上不會出現「蛋」一詞,而鴨蛋叫做鴨卵,諧音「壓亂」,有太平之寓意。鴨蛋與扁肉燕(餛飩)一起上桌,便是「壓亂太平宴」,因其太平吉利之意而倍受青睞。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會,太平燕都是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每當太平燕上席時,鞭炮齊鳴,客人們停筷不食,恭候主人前來向賓客敬酒,使喜慶氣氛達到高潮。事實上,世界其它國家也都有自己的「忌諱」,如英國人禁忌在公共場合直接提「廁所」一詞;中東地區人忌諱用左手給別人遞物,認為左手不潔,這都屬於各國歷史文化傳統,都應該被人們所了解、尊重。

一道京味「木樨肉」,體現了俗中見雅的北京飲食文化。生活點滴可以折射出人的內涵。無論是老北京人也好,新北京人也罷,在社會交往中,如果不注意一些禮儀上的細節,就會被人認為缺少教養,會被人認為是「野調無腔」的混小子,「混不論秧子」的三青子,不懂「禮兒、面兒」的半彪子,「缺心眼兒的」二百五、冒傻氣等等,難免會遭人恥笑。細琢磨,老北京人講禮數並不過分,一個文明的社會好的傳統還是應該發揚光大的,只有懂得忌諱。在各種場合能體現出道德水準的人,才算是一個現代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