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家池,又名高陽池,位於湖北襄陽城南約五公里的鳳凰山南麓,是東漢初年襄陽侯習郁的私家園林,延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園林建築之一,全國現存少有的漢代名園,被譽為"中國郊野園林第一家"。被《園冶》中奉為典範的"私家園林鼻祖"。1956年,習家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習家池又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初年,襄陽侯習郁在宅前築堤修池,引入白馬泉的水,池中壘起釣魚台,列植松竹。後人稱之為"習家池",歷代濾加修建。東晉時,習郁後裔習鑿齒在此臨池讀書,登亭著史,留下《漢晉春秋》這一千古名作,成為名播後世的史學家,而使習家池益負盛名。池邊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郁墓,群山環抱,蒼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清幽,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 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常來此飲酒,醉後自呼"高陽酒陡",故習家池又名"高陽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嘆:"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
南宋尹煥重修時規模已相當可觀。明正德時荊南兵巡副使 聶賢,亦曾在池中築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凱在大池東修二小池;同治時知府方大秒提名為"濺珠"和"半規"。 唐代,習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學家經常來遊歷的地方。皮日休還有一首著名的《習池晨起》,讚美了習家池的妙處:"清曙蕭森載酒來,涼風相引繞亭台。數聲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開。茭葉深深埋釣艇,魚兒漾漾逐流懷。竹屏風下登山屐,十宿高陽忘卻回。"
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現今不少遊客來此參觀白馬泉、養魚池和亭台等景觀。現僅存六角亭、荷花池、濺珠池、半規池等景點,仍不失為覽勝之地。亭為重檐六角攢尖頂,斗拱高聳,檐角翠飛,通高6.5米,正面面闊4米,檐柱為四角方石柱,堅固厚實,古樸大方。挑檐和額枋上遍飾象徵吉祥的天宮賜福、萬事如意、蝙蝠雙至、犀牛望月、鳳凰展翅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亭的四周有荷花池環衛。濺珠池呈半月狀,下有泉眼噴吐,上有古槐覆蓋,池中魚兒游弋,步園臨池,別有情趣。
習姓歷史淵源久遠。《水經》記載:長江東過符縣(今四川合江)北斜,東南鰼部水,從符關(即符縣)東北注入長江。鰼部水,即今貴州仁懷至赤水的河裡(今赤水河)生長一種魚,名鰼魚,古以此魚命國為"鰼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滅鰼國,鰼國公族,取"鰼"的半邊"習"為姓氏。
習家池作為中國唯一一處從東漢開始修建並使用和保存至今、歷史最為悠久的私家園林,作為中國園林建築的典範的鼻祖,一定能再現其昔日美麗的歷史風貌。